第50章 最高智慧的托孤(2 / 2)

這一招很是厲害。曹宇等人被逐出皇宮後,就失去了近侍曹叡的機會,也就根本沒有可能再勸說曹叡改變心意了。曹叡最後的手詔就此成為無可變更的定局。

正在苦心冥想,準備大幹一番以報效皇帝的高度信任的曹宇聽到這道晴天霹靂般的詔書後,頓時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這短短的三天內到底發生了什麼,隻能流著眼淚離開了皇宮,趕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劉放孫資之所以敢這麼做,是因為他們斷定曹宇仁厚溫順,夏侯獻曹肇庸常無能,缺乏足夠的膽魄與能力在幾天內公開舉事反對。隻要趕快將司馬懿召回洛陽,主持大局,就能憑借他的崇高威望來彈壓一切可能生發的變亂。

於是,劉放孫資馬上又說服曹叡寫了緊急召回司馬懿的手諭。這一次曹叡沒有任何猶豫,強支病體,歪歪斜斜地寫下了給司馬懿的“十四字手諭”。

曹叡為什麼會如此痛快答應呢?

原來,這是“決策後失調”的心理機製在起作用。

所謂“決策後失調”,就是說一個人在做出了選擇後,往往會提高已選擇對象的吸引力,同時降低被拒絕對象的吸引力。

曹叡本來對司馬懿心懷疑慮,但既已選定他為輔政大臣,為了維護自己決策的正確性,曹叡隻有讓自己相信司馬懿確實是合適勝任的人選,從而熱盼他趕快到來,托付後事。

司馬懿接到曹叡的手諭後,立即拿出他一貫的雷厲風行作派,登上追鋒車,日夜兼程,隻用一天一夜就從四百裏外的汲縣趕到了洛陽!

這一天正是大年初一,新年的第一天。

司馬懿毫不停留,立即進宮去見曹叡。病榻上的曹叡此時已是奄奄一息。

曹叡見了司馬懿,雖然氣若遊絲,但卻兩眼放光,說:“仲達啊,我把後事托付給您,您要與曹爽一起好好輔佐我的幼子曹芳。死難道是可以忍的嗎?我強忍著不死,就是為了等著您到來啊。現在能夠與您見麵,我就再無遺恨了!”

司馬懿再是鐵石心腸,聽了曹叡的這一番話,也忍不住熱淚盈眶了。司馬懿出仕三十年,為曹叡效勞十三年,一直生活在“鷹視狼顧論”的陰影下,時不時風波驟起,從未有過真正的平安和順。但是,今天曹叡的這一句“忍死以待”真正讓司馬懿感激涕零了。試問有哪一個君主能夠這樣想,這樣做呢?這難道不是古往今來最為本純的信任嗎?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無比的,可以掃清一切的人際陰霾。司馬懿深深地感動了,過去三十年的積鬱頓時一掃而空。這個已經輕易不動感情的冷血老臣,在這一刻,發毒立誓要竭盡忠誠,不負曹叡的這一番重托。

曹叡示意太子曹芳拜見司馬懿,勉力用手指著曹芳對司馬懿說:“就是他啊。您仔細看看,不要看錯!”

司馬懿淚流如注,跪地磕頭不止。

曹叡又示意八歲的曹芳上前,摟住司馬懿的脖子。司馬懿的堅硬心腸就在小曹芳的這一個親昵舉動中徹底融化,心中愛意橫溢。曹芳隻比司馬懿的長孫司馬炎大了四歲,司馬懿不自覺間也將曹芳當成了需要自己精心嗬護的孫子。

這一幕,其實是曹叡畢生智慧最高水平的體現。

世人都將劉備托孤於諸葛亮當作最佳典範。但其實不然。劉備確實開了個好頭,讓諸葛亮涕零感激,發誓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隨後劉備出於對兒子才具的擔心,又多說了一句“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正是這句話讓諸葛亮如芒刺在背,覺得劉備其實一點兒也不信任自己。雖然諸葛亮日後並未背叛自己的效忠誓言,但劉備這句話的陰影一直讓諸葛亮如鯁在喉,鬱結於心。

而曹叡的托孤於司馬懿,完全動之以情,毫無拖泥帶水的多餘動作。雖然他內心對司馬懿不無疑慮,但卻呈現出了全然、純然的信任。這正是曹叡高於劉備,甚至高於古往今來一切托孤帝王的地方。

最後時刻,曹叡還是不放心曹爽的能力,於是在任命他為大將軍的同時,又任命尚書孫禮擔任大將軍長史輔政他。

曹叡強攝心神,忍死而生,托付完了後事,終於油燈耗盡,就在新年的第一天黯然歸西。

曹叡這一生充滿了機會,也充滿了遺憾。他在潛意識中對父親曹丕是如此的痛恨,但令人扼腕的是,他在行為上卻不折不扣地予以模仿,並變本加厲地“成功”複製了父親“殺妻、荒淫、濫殺、早逝”的人生悲劇。曹操期許的曹氏三世基業最終因為曹叡的英年早逝而提前劃上了句號。

司馬懿在陰差陽錯中第三次成了托孤大臣,心裏自然是百感交集。像他這樣屢遭懷疑,又屢得信任,連續成為祖孫三代帝王的托孤重臣的人,也許是史上絕無僅有的。

……

心理感悟:信任是人際第一生產力,但遺憾的是,絕大多數都不信任這一點。

決策後失調一個人在做出了選擇後,往往會提高已選擇對象的吸引力,同時降低被拒絕對象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