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第三次就任輔政大臣後,慢慢知道了自己並不是曹叡的第一人選,而是靠著劉放孫資之力才上位的真相。這多少讓他有點不爽。但好在曹爽對他敬以父輩之禮,一有了事情,就非常恭謹地向他請教,從不敢獨斷專行。魏國名義上的首輔大臣是曹爽,但實際上卻是司馬懿在掌控一切。這又讓司馬懿非常愉悅。
當然,曹爽這麼做,多少也是因為他對於主持這麼大的一個國家的政務確實毫無經驗。而司馬懿曆經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擔任過行政、軍事等諸多要職,正是遊刃有餘的第一人選。
曹爽身為宗室子弟,但從小就謹慎持重,和其他飛揚跋扈的曹氏子弟大為不同。他因為父親曹真深得曹叡信任,自小就有機會進入宮中。曹叡見他少年老成,行事有禮,而對他十分喜歡。當曹爽把這一套也用在司馬懿身上時,自然也獲得了司馬懿的好感。於是,司馬懿對他也十分客氣,把他當作可以交心的人。
曹爽和司馬懿被授予侍中頭銜,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他們兩個人各自領兵三千,輪流在宮中宿衛。這一少一老的搭檔,在曹芳剛剛繼位的初期,顯得非常默契合拍。
在這友好和諧的氛圍中,年過花甲的司馬懿慢慢放鬆了警惕,以為自己在經曆了三十年的風雨煎熬後,終於不用時刻為自己的生存問題擔憂了。他漸漸地淡忘了自己從血淚斑斑的經曆中提煉凝結出來的權力真諦——權力是會把一個人改變得麵目全非的!
德能不足的曹爽又何嚐能夠例外呢?
社會心理學家曾經設計出一種“E測試”的方法,用於檢測一個人是否具備站到對方立場,體驗對方的情緒、觀念和動機的能力。其具體做法是伸出手指,在自己的額頭上劃出一個大寫的字母E。測試者在自己的額頭上劃出的“E”如果開口向著自己的左側,說明這個人具備較強的共情能力,傾向於站到對方立場的換位思考。反之,“E”的開口向著自己的右側,則說明這個人較為自我,往往我行我素,不顧他人感受。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的亞當·加林斯基教授利用這個“E測試”,有效探討了權力與換位思考之間的關係。
加林斯基將被試分為兩組。其中的一組在E測試開始之間,先完成了一係列旨在喚起被試權力感的事項。而另一組則先完成了一係列旨在提醒被試缺乏權力感的事項。
然後,研究人員對這兩組被試進行了E測試。結果表明,具有高權力感的被試在自己的額頭上劃出開口向右的E字母的可能性比低權力感的被試要高出整整三倍。
換言之,哪怕隻是在實驗中被注入了一丁點兒權力,也會讓人變得我行我素,不願意根據他人的觀點調整自己的主張。
這個E測試實驗與前文中提到的伯克利甜餅實驗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說明了,哪怕是微薄的權力都可以讓一個人發生非常大的變化。
要知道,曹爽被賦予的可是一個泱泱大國的最高權力啊!巨大的權力,就像一個具備超級能量的魔術師一樣,在極短的時間內讓曹爽判若兩人。
曹爽在漸漸熟悉了治國理政的基本程序套路後,覺得執掌天下權柄,處理國家大事也不過如此,根本用不著事事都向司馬懿請教。這樣一來,司馬懿自然就成了曹爽眼中的攔路石。
事實上,司馬懿的能力是他的先天基本素質以及數十年曆練而得的職業素養融合而成的。曹爽不是像曹叡那樣的天才,怎麼可能在短短幾十天的時間裏就突飛猛進成為治大國勝似閑庭信步的絕頂高手?
其實,曹爽的這種表現是一種典型的“能力不足效應”,即越是能力不足的人,越是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走向過度自信的陷阱。或者說,曹爽的能力不足首先就體現對自我能力認知的不足,他對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根本沒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從而盲目樂觀,認為自己無需司馬懿的協助就可以獨立掌權處理一切國事了。
當然,曹爽的快速蛻變也離不開一群狐朋狗友的極力攛弄。
曹爽的這群狐朋狗友都是世人眼中的浮華之人。其中最有名的有五個,分別是何晏、鄧颺、李勝、丁謐、畢軌。
何晏的出身很高貴。他的祖父是東漢末年的大將軍何進。何進被宦官所殺後,曹操繼之而起,得知何進的兒媳婦貌美,就將其納為自己的妾。七歲的何晏由此跟著母親住進了曹操的丞相府。何晏自小就表現出了聰慧過人的才智,曹操十分喜歡他,想要將他收為養子。何晏就在地上畫了個圈,站在裏麵。別人問他,他說這是“何氏之廬”。曹操聽說了之後,知道何晏不願意當自己的養子,於是就不再勉強他。但曹操還是沒有改變對他的喜愛之情,後來把自己的女兒金鄉公主嫁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