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小題大做的權鬥(1 / 2)

很快,兩年的時光過去了。兩年間,曹爽權勢更熾,也越來越不把垂垂老矣的司馬懿放在眼裏。

司馬懿已經六十三歲了,他一直想要利用手中的軍權對曹爽發起反擊,但卻苦於吳蜀邊界一直平安無事而師出無名。

就在這一年,機會終於來了。

東吳孫權趁著魏國幼主臨朝,名將司馬懿遭到壓製的機會,對魏國展開攻擊。其中,全琮進攻淮南,諸葛恪(諸葛瑾之子)進攻六安,諸葛瑾進攻柤中,朱然進攻樊城。

魏國的征東將軍王淩、揚州刺史孫禮與全琮在芍坡交戰,擊敗了全琮。諸葛恪諸葛瑾也都被魏軍擊退。但唯獨朱然死死圍住了樊城。

樊城是荊州的地盤。魏國荊州刺史胡質深知這一戰略要地不容有失,決定派出輕裝部隊,緊急支援樊城。此舉雖然穩定了樊城守將的軍心,但還是無法解開樊城之圍。

司馬懿立即抓住了這個機會,提出要親自領兵馳援樊城。他的想法遭到了群臣的集體反對。顯然,他們都認為司馬懿有點小題大做了。

要知道,司馬懿此時名義上魏國第一高官,而東吳圍攻的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樊城。如果確實需要救援,朝中還有一大把將軍可以派去,哪裏用得著六十三歲的老太傅親自出馬呢?萬一出征途中,年事已高的司馬懿有個三長兩短,豈不是正好長了東吳之士氣,而滅了大魏之威風了嗎?

但是,司馬懿考慮的卻是,軍權久久閑置不用,慢慢也就失去效力了。而自己久不發威,也會被眾人逐漸遺忘。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司馬懿必須抓住這次出征的機會。

司馬懿堅持己見。曹爽想了想,還是同意了。當然,他也並沒有安什麼好心。他覺得,年過花甲的司馬懿既然想自討苦吃,那就讓他去好了。征戰有風險,軍中頗勞苦,如果司馬懿因此有個三長兩短,那就最好不過了,省得自己還得花心思對付他。

司馬懿於是抖擻精神,向著樊城出發。沒想到,東吳大將朱然得知司馬懿親臨戰場,竟然嚇得連夜撤軍而逃了。司馬懿趁機追殺,斬首一千餘人。樊城之圍,竟然不費吹灰之力,就被司馬懿解開了。

司馬懿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威,竟然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呢?

三國對峙,魏蜀吳三國各有一個戰神。蜀國的戰神是諸葛亮,吳國的戰神是陸遜,而魏國的戰神就是司馬懿。

東吳之人本對諸葛亮畏之如虎,而司馬懿是靠“逼死”諸葛亮而成為戰神的。朱然見了他,不免心中發虛。再加上樊城久攻不下,吳軍早已疲乏不堪,於是朱然就趁勢退兵了。

司馬懿的這一場勝利,與他此前奇襲孟達、拒守諸葛、掃平遼東等輝煌戰績相比,簡直不值一提,但是卻把曹爽給嚇壞了。

自從兩年前奪權成功後,曹爽一直以為毫無反應的司馬懿已經是一隻死老虎了。沒想到,司馬懿這一發威,竟然可以嚇退東吳大軍。曹爽非常擔心司馬懿會借機對自己不利,於是他忙不迭地對司馬懿施以厚賂。

司馬懿得勝回師後,曹爽借著皇帝的名義,將他的封邑增加到四縣一萬戶,司馬家的子弟們有十一個人被封為列侯。

這本是曹爽的心虛之作,但卻歪打正著,等於是將司馬懿及整個司馬氏家族往神壇上再拱上了一步,從而也封住了司馬懿的其他動作。

司馬懿更加覺得高處不勝寒,隻能在為人處世上更加謙恭低調。他不但時刻告誡自家子弟切勿驕縱,自己也是以身作則。

時間過得很快,又是兩年過去了。這兩年間,司馬懿與曹爽之間表麵上風平浪靜,但其實暗潮湧動。曹爽進一步控製了朝政,而司馬懿的生存空間則一直被侵蝕擠壓。

司馬懿又動了反擊的念頭。而幸運的是,機會竟然又來了。

東吳重臣諸葛瑾死後,他的兒子諸葛恪得到重用。諸葛恪好大喜功,自以為能力出眾,很想建功立業,證明自己。

於是,諸葛恪出兵騷擾魏國邊境。司馬懿再次提出要親自出征。這一次簡直比上次還要小題大做。群臣紛紛表示反對,認為司馬懿親征純屬用牛刀殺雞。

曹爽左思右想,還是同意了司馬懿的要求。他認為,司馬懿這一年已經六十五歲了,而東吳的諸葛恪能力出眾,比上一次的朱然難對付多了。如果能借諸葛恪之手除掉司馬懿,豈不是上上之選?

但是,曹爽又一次打錯了算盤。

司馬懿這一次出征,諸葛恪竟然也像朱然一樣,望風而逃。司馬懿竟然再一次神奇地不戰而勝!

接連兩次奇跡般的勝利,使得司馬懿的威望大漲。曹爽深感不爽,覺得司馬懿搶走了自己的風頭,決定此後再也不準許司馬懿親自領兵出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