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隻是生氣,而同屬曹魏宗室的曹冏卻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危險。他立即給皇帝上書,說:“古代帝王,必定任用同姓皇族,以表明親近親族,也必定任用異姓大臣,以表明尊重賢能。如果隻重用親族,皇權就會逐漸衰弱;如果隻尊重賢能,皇權就會被奪取。先聖了解這樣的情形,所以對於皇族和非皇族廣泛求取,同時並用,因而能保得統治權,國祚長久。現在,曹氏親王空有虛名而實無封地,皇族子弟流竄在大街小巷,不知道國家大政方針,手上的權力就像一介草民。而現在的州牧、郡守,卻都擁有千裏之地,身兼軍隊要職,有的一家數人擔任高官,有的兄弟同時占據要職,而皇族子弟竟無一人躋身於高官之列,與他們相互牽製,這就有危險了。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就是因為扶持它身體的腳眾多的緣故。這句話說的雖是小蟲,但可以用來比喻國家大事。”
曹冏名義上是對皇帝上書,但此時的皇帝也隻有十二歲,國家大權都掌握在曹爽手中。曹冏的真實用意就是要曹爽高度警惕像司馬懿這樣手握軍權的異姓大臣,加快培植曹氏宗親,以牽製平衡異姓大臣的勢力,確保皇權穩固。
曹爽看了曹冏的上書後,自然要和何晏等五大心腹商議。問題是,這五大心腹均是異姓之臣,他們個個占據了重要崗位,當然不希望看到曹氏宗族來和他們搶位置。同時,曹爽也擔心如果重用其他曹氏宗親,會不會影響到自己的地位。
這麼一想,曹爽就對曹冏的建議置之不理了。
司馬懿得知曹冏上書的內容後,卻嚇出了一身冷汗。曹冏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司馬懿卻已明白,自己的這兩次勝利,再一次引發了樹大招風的危險。如果曹爽聽取了曹冏的意見,並抓住此前的“鷹視狼顧論”、“三馬同槽論”大做文章,自己立即就會失去道義基礎而連累整個家族遭受滅頂之災。
可惜曹爽這個笨蛋,根本就沒發現司馬懿暴露出來的這個巨大軟肋。此刻,他最操心的是如何讓自己也出出風頭,以蓋過司馬懿的威望。
李勝和鄧颺給曹爽出了一個主意,讓他親自領兵征討蜀漢,以建立軍功,殺殺司馬懿的氣勢。
這兩個毫無軍事經驗的人給另一個毫無軍事經驗的人出的絕對是一個成色極高的餿主意。蜀漢的地形是出了名的易守難攻。以曹爽這樣從未領兵打仗的人,貿然出擊,還想建功立業,豈不是癡人說夢嗎?
但是,這三個草包也許是看司馬懿打勝仗實在太容易了,以為自己也一定能夠旗開得勝,輕鬆建功。
司馬懿得知後,輕蔑一笑。蜀漢自諸葛亮死後,雖已無良將,卻也不是曹爽這樣的人就能夠占到便宜的。他立即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馬上去找曹爽,說了一大堆理由,勸他不要輕易伐蜀。
司馬懿知道,自己越是阻攔,曹爽就越是要去。果然不出他的所料,曹爽認定司馬懿是不想讓自己出風頭,斷然拒絕。
曹爽率領大軍出征後,很快受到蜀軍的抵抗,寸步難進。而軍糧又供應困難,牛馬騾驢大量死亡。參軍楊偉見勢不妙,急忙勸曹爽撤軍。但隨軍同行的鄧颺李勝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當場與楊偉大吵起來。楊偉大罵李勝鄧颺誤國。曹爽十分不爽,不肯撤軍。
一直密切關注前線戰況的司馬懿見狀給隨軍出征的夏侯玄(夏侯玄是曹爽姑姑的兒子)寫了一封勸告信,說:“從前武皇帝(指曹操)二次進入漢中大敗的事,你是知道的。現在蜀軍已經占據了有利地形,如果我軍進攻,蜀軍可以不應戰,如果撤退被阻截,就會全軍覆沒。你知道自己將會承擔什麼責任嗎?”
夏侯玄越想越害怕,就把司馬懿的話轉述給曹爽。曹爽這才想起當年曹操的大敗,一下子心如死灰。在曹爽心目中,曹操是神一樣的人物。如果連曹操都攻不破漢中,自己又怎麼能做到呢?於是,曹爽立即起了撤軍之念。
蜀漢趁勢進攻攔截,曹爽苦戰大敗,好不容易才逃出了生天,但魏軍傷亡慘重,喪失了大量軍事物資。
曹爽本想大出風頭,沒想到威風掃地,從此再也不敢提“親征”兩個字了。但是,這一次失敗卻也讓他警覺起來。曹冏那封信沒能做到的事情,倒是讓這場慘敗做到了。曹爽開始對具備卓越軍事才能的司馬懿橫生戒心,決意要奪走他所有的權力。
司馬懿敏銳地覺察到危險的氛圍。他把自己關在房中,閉門不出,一個人緊張地思考對策……
心理感悟:能讓人衝昏頭腦的,除了勝利,還有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