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禮登門探望司馬懿,兩個對頭一碰頭,卻又引發了曹爽的警覺。
這時,司馬懿裝病閉門不出已經快兩年了。曹爽一直疏於探視,如果貿然登門,又怕會引發司馬懿的懷疑。
正好曹爽的親信河南尹李勝一直提出要回荊州老家任職。曹爽與何晏等心腹商議後,決定套用孫禮的做法,派李勝出任荊州刺史,然後讓李勝也以向太傅辭行的名義,去司馬懿府上探看情況。
高度警覺的司馬懿得知李勝來訪,立即想好了應對之策。
司馬懿是一個很善於把握機會的人。當初諸葛亮的使者給他送來了寡婦之服,司馬懿沒有動氣,反而被他巧妙套出了諸葛亮“食少事煩”的重要情報,並加以利用。這一次,李勝主動登門,對於司馬懿來說,就等於是自投羅網。
李勝來到司馬懿府上。司馬懿讓兩個婢女攙扶著出來接見李勝。婢女服侍他更衣,但司馬懿手足笨拙,卻讓衣服掉到了地上。司馬懿好不容易坐下了,還沒等李勝開言,就咕噥著說口渴了。而口渴卻又不喝水,偏偏要喝粥。婢女端來了粥,司馬懿的手抖抖索索,連碗也端不住。婢女隻好接過碗,喂他喝粥。司馬懿卻連粥也喝不好,剛喂到嘴裏,卻從嘴邊流了出來,沾地胸口衣襟上到處都是。
折騰了好半天,司馬懿才消停下來。李勝早就等得不耐煩了,忍不住說:“太傅,大家都說您的風痹之疾複發了,沒想到您的身體竟然這麼糟糕!”
司馬懿氣喘籲籲地說道:“我年老體弱,臥病不起,眼看著就要死了。您今天怎麼有空來看看我這個糟老頭子啊?”
李勝說:“我是要到本州去當刺史了,因此特地向您來辭行。”
李勝是荊州南陽人,故而將荊州稱為“本州”。“本”字的發音與“並”字在口語中頗為相似,表麵愚鈍衰弱的司馬懿,心思其實靈便迅捷,馬上抓住了這一點,開始大裝糊塗,說:“您是要去並州上任啊。並州靠近胡地,您去了可要好好加強邊防戒備啊。您去了那麼遠,恐怕我們不能再見麵了。我的兩個兒子子元和子上到現在還很不成器。我想把他們托付給你啊。”
李勝見司馬懿說話顛三倒四,心裏暗自好笑,忙更正說:“我不是去並州,我是回我的家鄉本州荊州。”
司馬懿故意楞了一下,說:“啊?你剛剛從並州回來?”
李勝又是好氣,又是好笑,說:“太傅,我是要去荊州。”
司馬懿這才裝出恍然大悟的樣子,抖抖索索地說:“看來我實在是老糊塗了,連您的話也聽不清楚了。公昭啊,您正是如日中天的年紀,到了荊州,正好可以幹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啊。可惜我老朽將死,是看不到那一天了。”說完,涕淚橫流。
李勝見了,不由生了幾分惻隱之心,慨歎歲月無情,讓這麼一個令敵國聞風喪膽的戰神,淪落到這般地步。
李勝繼續寒暄幾句,告辭而去。
司馬懿見李勝渾然不覺,墜入自己的彀中,不由冷冷一笑,當下叫來長子司馬師,吩咐他早作準備。
李勝回去後向曹爽描述了這一次見麵的詳細情形,然後下結論說:“司馬公軀殼雖在,形神已散,恐怕活不了幾天了,已經不足為慮。”(原話為:司馬公屍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
曹爽得知司馬懿確實已經在苟延殘喘,不由心花怒放,終於徹底放下了心底的這塊大石頭,從此不再對司馬懿做任何防備。
司馬懿的這一番表演,功力與四十年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堪稱爐火純青,異常逼真。但在認知邏輯上,司馬懿的表演並非完美無瑕,而是存在兩個大漏洞。
首先,此前孫禮出任並州刺史,就曾向司馬懿辭行。李勝相隔不久,再去辭行,怎麼可能還是去擔任並州刺史呢。
其次,並州是今日山西太原一帶,在三國時屬於僻遠苦寒之地。而李勝是曹爽的親密心腹,怎麼可能被派到這種窮惡之州去當刺史呢?要派也隻會派孫禮這樣不受歡迎的人前去,以作懲罰。
如果李勝、曹爽等人稍加留意分析,就可以發現這兩個漏洞,也就有可能發現司馬懿逼真表演的背後可能掩藏的陰謀。但為什麼他們倆均毫不猶豫就相信了呢?
人們往往根據內心已有的信念或情緒來對外部事物進行評判,以得出與內心一致的結論。這就是驗證性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