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踩刹車而不是踩油門(1 / 2)

很多人以為,司馬懿早就有不臣之心,誅殺曹爽就是為了掃清篡權之路上的最大障礙。但是,隨著司馬懿一路走來,我們知道這並非事情的真相。

事實上,在與曹爽共事的這十年間,司馬懿一路退守,隨時都有生命威脅。隻是曹爽識見庸常,且又心不狠,手不辣,這才給了司馬懿絕地反擊的機會。而且,司馬懿鏟除曹爽的計劃也並非鐵定成功。如果不是足夠幸運,司馬懿更可能是功敗垂成。所以,客觀地說,在誅殺曹爽之前,司馬懿根本不可能有謀逆之心。

但是,在殺了曹爽之後,司馬懿成為曹魏帝國實際的掌舵人,距離皇帝的終極寶座已經隻有一步之遙。他不可能不想到取漢室而代之的可能性。

自從東漢末年的變亂開始,至此已有五六十年,各路軍閥混戰,權臣相繼而起,其目標都是想要代漢而自立。這其中,曹操父子就是笑到最後的勝利者。司馬懿幾十年來一直在為曹氏效力,耳聞目染之下,行為改變態度,他的心理上早就已經對“僭越”“謀逆”這些字眼脫敏了。換言之,司馬懿的價值觀已經排斥了死忠於一姓之天下的僵化理念,並形成了強權者可以自立稱帝的新思想。

既然曹氏可以通過禪讓的方式取代漢室,司馬氏為什麼不可以通過同樣的方式取代魏室呢?

當司馬懿這樣想的時候,整個曹魏帝國上下也都是這樣想的。眾人認為,司馬懿必將沿著曹操當年開辟的路徑,加緊上演相同的一幕逼宮大戲。始自曹操的“鷹視狼顧論”和“三馬同槽論”眼看就要成為活生生的現實了。很多人盡管對此極度不滿,但人人對司馬懿均畏之如虎,隻要司馬懿沒有實質性地走出最後一步,誰又敢說些什麼呢?

司馬懿隨後對於平逆有功者的封賞,更是加重了大魏群臣們的判斷。

司馬懿首先將太尉蔣濟的亭侯升格為鄉侯,增加食邑七百戶。這一份封賞並不怎麼豐厚。但司馬懿卻對兒子司馬師來了一個躍升式提拔,從第四品的中護軍一下子提升到第二品的衛將軍。司馬師成為衛將軍後,就成了除司馬懿外掌控曹魏軍權的第二人。

司馬懿的這個安排在當下這個極其特殊的情境極具信號意義。人人都看出,司馬懿這是在重點培養接班人了。

但是,“平逆”首功無論如何都是司馬懿的,不能不賞。而針對司馬懿本人的封賞當然不能由他自己提出。這份壓力自然落到了魏少帝曹芳身上。

曹芳已經做了多年傀儡,並不在意由誰來取代曹爽。對他來說,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權臣的魔爪下保住性命,並得以繼續享樂。但司馬懿的冷酷無情已經足以讓曹芳膽戰心驚。

火燒眉毛,先顧眼前。這是人之常情。曹芳雖然知道加重對司馬懿的封賞隻會讓司馬懿權勢更熾,但如果不滿足他的欲望,恐怕當下連命也保不住。所以,在一片恐慌氣氛中,曹芳懷著“引鴆止渴”的複雜心情,下令提升司馬懿為丞相,並給他增加四縣一萬戶的食邑。

“丞相”這個頭銜,在東漢末年以及曹魏初年的政治話語體係中有著極為特殊的含義。漢承秦製,在秦朝的官僚體係中,丞相與太尉、禦史大夫為中央政府最高官員,合稱“三公”。漢武帝時,丞相之權日削,多任丞相死於非命。到了漢哀帝時,改丞相為大司徒,於是丞相之名被廢除。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以司徒、太尉、司空為“三公”,但實權卻轉移至尚書台。三公隻有加配“錄尚書時”的頭銜,才能參與國事。東漢末年,曹操把持朝政後,為了凸顯自己的特殊重要性,廢除三公,自立為丞相。此後,一直到曹操以魏王的身份去世,始終都保留著丞相的頭銜。

因此,用今天的話語體係來解釋,曹芳加封給司馬懿的這個“丞相”頭銜,無異於承認他就是一個“大獨裁者”。

自曹芳以下,人人都以為這正是司馬懿最想要的東西。盡管曹芳心裏並不情願,但迫於形勢,也隻能如此了。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司馬懿竟然斷然拒絕!

在這特殊的情境下,人人又都以為司馬懿的拒絕是假模假式的,僅僅是丞相,還滿足不了他的胃口,他一定是還想要得更多!

曹操當年榮登丞相寶座就是在第二次征召司馬懿之時,後來又過五年,曹操進位為魏公,再過三年,才進位為魏王。難道司馬懿的胃口比曹操還要驚人,竟要一步到位,晉升至王爵?

但這樣的要求已經完全超越了曹芳以及魏國群臣所能接受、所能承受的底線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種叫做“反向形成”的心理防禦機製應運而生。

所謂“反向形成”,就是指某個人為了將自己無法承受的負麵認知或負麵情緒排除在意識之外,而從完全相反的角度去解釋同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