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踩刹車而不是踩油門(2 / 2)

在反向形成機製的作用下,曹芳的潛意識將司馬懿的拒絕解讀為司馬懿是為了避免招惹非議而予以推讓。

這樣解釋當然也是有道理的,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不可能不受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約束。這種基於某一基本價值觀的社會輿論對身處其中的個體的言行所具有的約束作用,就是“社會評價顧忌”。不管強權如何迫人,不管內心如何認可,謀逆與奪權都是不能明著擺到桌麵上的。司馬懿就算有強烈的衝動,要代漢而立,也不能不顧及社會主流輿論的負麵評價。曹操當年麵對孫權的勸進,就曾說過“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之上耶”,表達的正是對社會評價的顧忌。

既然如此,曹芳再次將被司馬懿拒絕了的丞相頭銜再度加封司馬懿。而司馬懿也再次斷然拒絕。於是,這又演變成了一場“施與受”的多回合拉鋸戰!

最終占了上風的還是司馬懿!誰也想不到,司馬懿竟然是發自內心地推讓這個“丞相”頭銜。司馬懿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其實,在驚濤駭浪的風口浪尖上,司馬懿終於想透了一個最為根本的人生至理。他終於明白為什麼諸葛亮能力遠勝自己卻最終黯然死於五丈原,功業未成?他也終於明白了曹操在距離權力之巔一步之遙時卻絕不稱帝。

趨勢是人世間最大的力量。任何個體,在趨勢麵前,都是極其渺小的,都不可能憑借自己的力量而抗逆趨勢。

諸葛亮英才蓋世,但卻不顧天兆惡象和內部反對,逆勢而行,最終的結局隻能是一聲歎息。

曹操由丞相而魏公,由魏公而魏王,已經用盡了一生的道德價值積累。忠心耿耿的老臣荀彧和剛直不阿的諫臣崔琰,以軟硬兩種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反對。而更多的人,則將反對掩埋在心裏。如果曹操強行稱帝,當然可以如願坐上龍椅。但是,積壓而盛的怨氣一定會像火山爆發,將根基未穩的曹魏帝國掀翻在地。曹操從荀彧、崔琰的反對,推而廣之而看到了趨勢,也看到了形勢,所以,他才會選擇“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曹操知道,曹魏的勢力已成,隻要順勢而為,到了兒子手上,代漢而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一定要和時間賽跑,搶在趨勢之前,自己稱帝,就是不自量力了。

曹操的這一份領悟,堪稱曆代有望登頂權力巔峰者中的翹楚心得。多少人覬覦皇帝寶座,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坐上去過把癮。但曹操卻止步不前,以退為進,不圖其名,隻求其實。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政治智慧。

曹操死後三十年,司馬懿終於領會了這個老謀深算的梟雄的深意。

司馬懿同樣也看到了針對自己的反對。

蔣濟可以說是司馬懿最忠實、最可靠的政治盟友了。如果沒有蔣濟全力配合,司馬懿未必能取得兵變的勝利。但是,蔣濟擁護司馬懿鏟除曹爽,卻未必擁護他對曹爽誅滅三族。在討論如何處置曹爽一族時,蔣濟出於對曹爽的愧疚(蔣濟曾親筆保證曹爽的生命安全),而提出保留一條曹氏血脈。但卻被司馬懿嚴辭拒絕。後來,司馬懿將蔣濟的亭侯升格至鄉侯,也被蔣濟拒絕。食言而肥的壓力,以及被司馬懿利用的懊喪,讓蔣濟抑鬱成疾,在“高平陵之變”三個月後,就與世長辭了。

如果司馬懿肆無忌憚地擺出逆篡的架勢,他的反對者一定不在少數。別的不說,恐怕他的親弟弟司馬孚第一個就會站出來反對他。

司馬孚在曹操手上出仕,一路平穩上升,從未因特殊的際遇而改變自己的儒家忠君愛上的價值觀。他對曹氏忠心耿耿,這份忠誠一直恪守終身。司馬孚是三國第一人瑞,一直活到了九十三歲。“高平陵之變”十六年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代魏而立的時候,司馬孚依然健在,但他至死都自稱為“大魏之純臣”。

司馬懿明白,與其強行與暗流湧動的反對力量抗衡,還不如順其自然,讓時間的流逝來撫平終極之路上的所有障礙。所以,他連丞相的頭銜都不想認領,更不用說王公的頭銜了。不圖其名,隻求其實。這既是對曹操的模仿,更是對曹操的超越!

司馬懿的堅忍遠勝曹操,曹操明於形勢都能忍住登頂權力巔峰的衝動,司馬懿又怎麼會做不到呢?

這正是所有的人都認為司馬懿在曹操開辟的道路上要踩油門加速前行的時候,他卻踩了刹車的原因。

心理感悟:重名者必失其實,重實者未必不得其名。

反向形成某個人為了將自己無法承受的負麵認知或負麵情緒排除在意識之外,而從完全相反的角度去解釋同一事件。

社會評價顧忌基於某一基本價值觀的社會輿論會有效約束身處其中的個體,按照這一主流價值觀的標準來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