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織布業的巨頭之一威爾福萊特·康,盡管事業非常忙碌,在他為事業奮鬥了大半輩子時,他總感覺到自己生活中缺了點什麼東西似的,於是他選擇了畫畫,每天從百忙中抽出一個小時來安心畫畫,不僅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且他在畫畫上也得到了不菲的回報,多次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威爾福萊特·康在談起自己的成功時說:“過去我很想畫畫,但從未學過油畫,我曾不敢相信自己花了力氣會有很大的收獲。可我還是決定學油畫,無論做多大的犧牲,每天一定要抽一小時來畫畫。”
威爾福萊特·康為了保證這一小時不受幹擾,唯一的辦法就是每天早晨五點前就起床,一直畫到吃早飯,威爾福萊特·康後來回憶說:“其實那並不算苦,一旦我決定每天在這一小時裏學畫,每天清晨這個時候,怎麼也不想再睡了。”他把樓頂改為畫室,幾年來他從未放過早晨的這一小時,而時間給他的報酬也是驚人的。他的油畫大量在畫展上出現,他還舉辦了多次個人畫展,其中有幾百幅畫以高價被買走了。他把這一小時作畫所得的全部收入變為獎學金,專供給那些搞藝術的優秀學生,“捐贈這點錢算不了什麼,這隻是我的一半收獲。從畫畫中我所獲得啟迪和愉悅才是我最大的收獲!”
作畫可以讓人沉浸其中,拋煩惱於腦後,觀畫可以讓人寵辱皆忘,愉悅身心,獲得一個美好心境。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不妨在家中掛上幾幅清麗典雅的字畫,在閑暇之餘細細品味,可讓人賞心悅目,獲得一份清淨,於身心健康十分有利。
生活中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人生道路上碰上點障礙再所難免,憂鬱、彷徨、煩惱、悲憤可能每個人都體驗過。如果你喜歡,你可以寄情於水墨丹青,讓這些充滿靈性的藝術瑰寶去撫慰你那傷痛的心。
靈感來自於人生的風景
如果你能放慢匆忙的腳步,看一看周圍,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美景無處不在:漫步在幽深的小路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透過樹蔭,陽光在地上灑落無數碎石般的斑紋。微風拂過,撲麵而來的是淡淡的花香,使人心曠神怡。仰天長望,白雲掠過,幾朵白雲在輕輕地飄。哼一首無名的小曲,默念一首小詩。相信你在感受到這些生活之美的同時,也真正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迪斯尼樂園舉世聞名,它的設計者是美國哈佛大學建築學院的院長格羅培斯。格羅培斯是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和景觀建築方麵的專家,他從事建築研究四十多年,攻克過無數個建築方麵的難題,在世界各地留下七十多處精美的傑作。
迪斯尼樂園經過三年建設,主體工程已全部建成,即將對外開放,但是,各個景點之間的路徑該如何設計還沒有具體的方案。路徑的設計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更能體現和增添整個樂園的風格。於是,施工部打電報給正在法國參加慶典的格羅培斯大師,請他趕快定稿,以期迪斯尼樂園能夠按計劃竣工和開放。
然而,這次的路徑設計卻讓這位世界級大師大傷腦筋。對迪斯尼樂園各景點之間的道路安排,他已修改了五十多次,沒有一次是讓他滿意的。接到催促電報,他心裏更加焦躁。巴黎的慶典一結束,他就讓司機駕車帶他去了地中海海濱。他想清理一下思緒,爭取在回國前把方案定下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這次路途上的所見竟然給他帶來了創作上的靈感,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汽車在法國南部的鄉間公路上奔馳,這兒是法國著名的葡萄產區,漫山遍野都是當地居民的葡萄園。一路上,他看到無數的葡萄園主把葡萄摘下來,提到路邊,向過往的車輛和行人吆喝,然而很少有人停車。
可是,當他的車子拐入一個小山穀時,發現那兒停滿了車。原來這兒是一個無人葡萄園,你隻要在路旁的箱子裏投入五法郎,就可以摘一籃葡萄上路。據說,這是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園,她因年邁無力料理而想出了這個辦法。起初,她還擔心這種辦法是否能賣出葡萄,誰知在這綿延上百公裏的葡萄產區,總是她的葡萄最先賣完。她這種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做法使大師深受啟發。他下車摘了一籃葡萄,就讓司機調轉車頭,立即返回了巴黎。
回到住地,他立即給施工部拍了封電報:撒上草種,提前開放。
施工部按照他的要求在樂園撒下了草種。沒多久,小草長出來了,整個樂園的空地被綠蔭所覆蓋。在迪斯尼樂園提前開放的半年裏,草地被踩出許多小徑,這些踩出的路徑有寬有窄,優雅自然。第二年,格羅培斯讓人按這些踩出的痕跡鋪設了人行道。在1971倫敦國際園林建築藝術研討會上,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
天地悠悠,生命短促,善待自己,不必活得緊張匆忙。靈感有時候來自於欣賞生活的美景,也許問題迎刃而解。
淡定的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人在受到較大刺激後,如果能獨自一人認真反思,就會驀然發現真正的自我,就能重新評價、認識、接納自己,平衡自己的心理,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心靈空間,然後再麵對新的生活。
有一位剛剛退休的婦女,一場意外事故奪去了她丈夫的生命。這突然的打擊對她來說太沉重了。她和丈夫的感情很好,丈夫就是她的一切,在他們打算一起度過晚年時光的時候,他卻離她而去。以前,因為生活的繁忙,他們沒有時間和機會去更好地享受生活,本想在退休後手挽手一起描繪人生的最後華章。天不遂人願,她無法麵對這樣殘酷的現實,她選擇了去天堂陪伴丈夫,生生死死都要在一起,幸虧家人發現得早,她才又獲得了一次生的機會。
當她清醒過來,看著多日未修整的長發、麵容憔悴的獨生子,哭紅了雙眼且雙手還在不停地揉著她那條因輸液而酸麻的胳膊的兒媳婦,聽到兒子祈求般地說:“我們剛失去爸爸,不能再失去媽媽呀!”她的心被強烈地震動了,淚順著眼角的皺紋流淌下來。
她感激這幾天來看她、勸她、安慰她的親朋好友,但是總希望早點結束探視時間,好讓她獨處一段,去追憶往事,考慮今後的生活……她知道有些事情是誰也幫不了的,隻能是自己幫自己,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自己給自己拿主意。經過一段時間的獨處,她好像這時才真正認識了自己,才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清楚自己的位置。當小兩口一個多星期後同她告別時,已能從她的眼晴中看到那自信、剛毅的目光。
獨處是一種狀態。人隻有在安靜平和的環境中,才能發現人生的真正境界。獨處能夠使人們脫掉心靈的麵具,是人生航程中的小小避風港。當你感到痛苦,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就在這裏緩一緩,稍稍喘一口氣,平複一下自己的心情,再以新的姿態重新投入。它會使你更加自信,更加充實。
獨處是一種美,隻要你有意識地麵對自己,自己和自己對話,自己尋找自己,就會覺得坦然和充實。我們需要經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
快樂是一種生活態度
早晨睜眼看到美麗的朝陽,鼻子嗅到清新的空氣,感受到早晨的美好,那麼我們是快樂的。在公司裏出色完成任務,受到老板表揚,贏得同事們的尊重,那麼我們是快樂的。下班回家,看到桌子上香甜可口的飯菜和孩子優秀的成績單,那麼我們是快樂的。晚飯後陪同愛人和可愛的孩子在公園中散步,享受天倫之樂,那麼我們是快樂的。生活中令我們快樂的事很多,隻要我們細心觀察,用心體味,就會發現有許多樂趣包含其中。我們也許會說這些小事何以成為人人渴望的快樂。難道快樂一定是雍容華貴、驚天動地嗎?在中國著名作家畢淑敏的《提醒快樂》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很好地詮釋快樂,“快樂絕大多數是樸素的,它不會像信號彈似的,在很高的天空閃爍紅色的光芒。它披著本色的外衣,親切溫暖地包裹起我們。”
快樂出現的頻率並不像我們想象得那樣少。人們常常隻是在快樂的馬車已經駛過去很遠時,揀起地上的金鬃毛說,原來我見過它。快樂是時刻存在的,隻要用心品味,會發現它離我們並不遠。
當一個小孩得到他盼望已久的洋娃娃時,這是快樂。當一位學生學習成績十分優秀常受到人們的讚揚時,這是快樂。當一位白領工作一帆風順時,這是快樂。當一位已婚婦女有了愛她的丈夫和聽話的孩子時,這也是快樂。快樂的方式太多了,不勝枚舉。
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快樂。對於那些容易滿足的人來說得到快樂的時刻便多些。對於那些有大的期盼的人來說總覺得自己不夠快樂或者快樂根本就沒有降臨到他(她)的身上。其實快樂是個很簡單的東西,準確地把握瞬間來到我們身邊的暖流,這些就是快樂。快樂是蜜糖,最好甜淡適中,這樣才能恰到好處。而且隻有心中認為有快樂的存在才會使自己快樂。
常聽身邊的人抱怨命運的不公,生活的平淡;快樂對我們來說,似乎是一種太奢侈的東西,如同海市蜃樓一般,可望不可及。直到有一天,讀到享譽全球的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樣一個故事:曾在一個春天,他和他的學生們共同買了一條小木船,然後劃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去探險。教育家寫道:“可能有人會想,作者想借這些事例來炫耀自己特別關心孩子。不對,買船是出於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對於我就是最大的快樂。”其實快樂很簡單,也離我們很近。
快樂實際上就存在於我們生活的細微處。如一杯溫熱的茶,置於我們麵前的桌上,或者平淡,或者濃烈,也或者居於二者之間。關鍵是品嚐者的心境。一飲而盡者,肯定嚐不出個中滋味。如果坐下來細品,其中的苦與甜便從我們的感覺中充分流露出來。
發現快樂,才能感覺快樂;感覺快樂,才能把握快樂;把握快樂,生活才有滋有味。生活有滋味,我們才能真正獲得快樂。“把握”似於“享受”,如果我們把握住快樂,自然就能享受到快樂。
快樂是一種態度,不是一種狀態。是在清洗百葉窗時聆聽一曲詠歎調,或愉快地花一小時清理壁櫥。它出現在某一時刻,不是在“有一天……”的遙遠諾言中。
心清如水,看破放下
一癡師太向三個徒弟宣布,要在她們當中挑選掌齋師。
掌齋師是看秧庵掌管膳食財務的神職,庵內幾百號尼姑居士的飲食起居以及一應開銷全由她負責。一旦師太圓寂了,掌齋師就自然接替師太,就任看秧庵的當家師。看秧庵的前任掌齋師是一癡師太的師姐,法號一傻,三年前就圓寂了,掌齋師由一癡師太自己兼任,因此掌齋師一職實際上空缺了三年。現在,一癡師太要挑選新任掌齋師,也就意味著她要挑選當家師的接任人了。這讓徒弟慧明心裏暗暗地感到高興。憑著師太平時對她的喜愛,掌齋師非她莫屬,這在看秧庵裏的尼姑居士們看來,簡直就是鐵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就連慧明自己也認為師父一定會選中自己擔任掌齋師。
在這座看秧庵裏,慧明呆了15年,也就跟了一癡師太15年,天天打坐念經,潛心修行,簡直就是一癡師太的影子。她對佛家經文不僅熟背如流,而且領悟得既快又準,師太對她的這份悟性是極為讚賞的。為此,慧明也在心底裏感到一絲甜甜的自豪。
相比之下,20年前就進了看秧庵的大徒弟慧清,盡管練功打坐、念經修行比慧明刻苦,也能領會一癡師太的點撥,但比起慧明靈光般的快速反應來,還是要遜色一些。為此,一癡師太沒有少責罰慧清。
再看小徒弟慧悟,簡直就是一個木瓜。她身世淒慘,一出生就被父母遺棄在路旁,幸遇一癡師太路過收留下來,這才在看秧庵長大。她平時也不太說話,一副木訥的樣子。
一次,師太問她們三個師姐妹:“本庵為何稱看秧?”慧清想了半天才回答:“世上草木,皆自秧苗始,不加看護,豈能茁壯?”慧悟則在師太的一再追問下才回答:“在我佛眼裏,我永遠是秧。”隻有慧明回答得最快:“世上萬物,莫不經風霜曆寒暑,否則難以成器。佛家子弟不經磨難,怎能修得真身?”師太聽了慧明的話,就微微點了點頭;聽了慧清的話,沒作任何反應;聽了慧悟的話,居然把眼睛閉上念起經來。
一癡師太與眾尼姑居士們約定,三天後在庵裏當眾挑選新任掌齋師。尼姑居士們都認為師太是在走過場。慧明自己也認為師父沒有必要多此一舉,直接指名不就得了?但師父既然要她們三個師姐妹站出來挑選,那就還是得作些準備,否則被師姐師妹搶去了掌齋師,自己豈不是很沒麵子?三天後,一癡師太把全庵的尼姑居士召到了庵堂裏,觀音大士的塑像坐在蓮花蒲團上很慈祥地望著大家,師太用與觀音同樣的姿勢坐在觀音大士塑像前的蒲團上。她閉著眼睛,默念了一陣,又突然睜開眼睛說:“開始吧!”
慧清上前,捧著一碗清水獻給一癡師太:“掌齋如掌水。”師太接了,放在座旁。
慧明上前,獻上一碗飯:“齋飯齋飯,齋即飯,飯即齋。”師太也接了,放在座旁。
輪到慧悟,卻見她空著手上前,朝師太打個躬就退下。
師太問:“慧悟,怎麼不說話?”
慧悟緩緩地轉身,輕聲說:“齋在心,飯在心,水也在心。掌齋即掌心。”
一癡黯然無語,旋即起身:“慧悟,從今天起,由你擔任掌齋師。”
整個齋堂一時都呆了。
慧明吃驚不已:“師父,我……”
一癡目光深邃地看著慧明,語意深長:“心清如水即是佛,了無牽掛佛無邊……”
我們要想學佛,學佛就是學覺;我們要想成佛,就是成就大智大覺。從哪裏做起?即從心地清淨做起。心裏不清淨,這就是障礙,這就是煩惱。所以,學佛的人心一定要清淨。要想心清淨,必須要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修平等心,修清淨心。
莊子雲:“人生如白駒過隙。”哲人的結論難道不能使人有些啟迪嗎?我輩何不提得起,放得下,想得開,做個快樂的自由人呢?
淡定人生源於簡單生活
簡單絕不是簡化、原始,而是一種由大徹大悟之後的升華。高僧的生活簡單,因為他們已經參透人生的真諦,看清了世界的實質,他們的思想達到了更高的境界。齊白石畫蝦,僅寥寥幾筆,便把蝦畫得活裏活現,栩栩如生,那是因為他的藝術修為、畫技更高。普通人如果不下苦功夫去練畫,也來學他那幾筆,畫出來的東西,可能連他自己都認不出。
江南的初春時常會持續一段陰雨綿綿的天氣。很冷,而且潮乎乎的。這種天氣通常都會讓人覺得沮喪,對什麼都提不起任何興趣來。
但是,有一天早上,天氣突然晴朗了。陽光燦爛,雖然還有一些濕潤的感覺,但是空氣很清新的,而且很暖和。你簡直無法想象還會有另一個比那天更好的天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