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區的開發建設,老區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們更加關注生態環境保護。這不僅是老區實現持續發展的根基,也是為子孫後代營造良好生存空間的客觀要求。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曾經有過慘痛教訓。《一方山水的前世與今生》就有深刻反思:“小時候,聽老人們講,梁子湖四周的山水中,到處都有參天古木,從湖泗到保福、舒安這一帶原是林木浩瀚、樹冠連天的地方。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梁子湖周邊圍湖造田,燒窯采礦,加上大辦鋼鐵,硬是將那些山水秀美的山村,漸漸變成隻生野草不長大樹的山殼子。”痛定思痛,今天老區開發,不能再走過去犧牲環境的老路,這已成為老區人民和企業界的共識。《沉湖“三來”秀》一文充分表達了大家共同的心願:“我在夕陽的餘暉中告別沉湖。看著蔡甸革命老區的人們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如此完美,一支關於生態和諧之歌從心底油然而生:‘鳥兒從天上飛來了,魚兒從水裏遊來了,蘆葦從地裏長出來了。’這首美麗的和諧之歌,正在沉湖上演,天天上演,月月上演,年年上演,永遠上演。”
在老區建設促進會這麵高高飄揚的旗幟下,聚集了一支永不歇步的“銀發團隊”,他們為老區人民盡快脫貧致富奔走呼號、奉獻餘熱、辛勤耕耘、守望老區。《夢裏鳳凰》一文采訪的徐宗元老政委就是這個團隊的代表。作者海存一句發自肺腑的話深深感動了我:“老實說,采訪徐宗元,是一個尚在軍旅的作者對一個老兵的敬禮,是一個同樣來自農村的青年對一個老人的崇敬!”
需要說明的是,劉醒龍先生的《大崎也是山》是寫他的家鄉團風縣,寫他的父輩的苦難,寫他兒時的艱辛。和緊鄰的新洲區相比,團風更艱難。我理解劉醒龍先生希望透過他這篇文章 ,讓社會更多關注那些遠離大城市的老區,那些還處於處女地的、待開發的貧困老區。感到高興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已把眼光投向老區建設,到老區尋夢。去年底,武漢三特公司和團風縣簽訂了合作開發大崎山的協議,總投資5億元;天風證券公司已決定參與將軍山的開發建設,利用山區資源種植油茶、發展養牛等養殖業;光穀聯合置業公司也和黃岡市簽訂了共建科技工業園的協議,這對帶動大別山老區將產生重大影響。
新七建、新八建集團是從大別山老區走出的“背水泥袋子”闖世界、討前程的建築隊,如今已是武漢建築市場的兩家骨幹企業,也是辛衝老區致富的明星企業。新八建集團有一首企業讚歌,我相信也代表了所有參與老區建設的企業家心聲:“我是一滴水,溶於江,彙入河,為的是惠澤生命;我是一抔土,磨成灰,煉成石,為的是建築世界;我是一團火,照明人,點亮心,為的是溫暖人間。”
是為序。
並以此文告慰長眠於這塊紅色土地上的先烈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