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武漢市國科融通種養殖有限公司成立。敲定荒山承包合同後,張漢蘇開始依托這個公司開發木蘭川花竹生態園項目。
8座荒山,除草除雜,修路、通電、通水等任務繁重,需要大量先期資金投入。張漢蘇開了一個家庭會,把自己的想法、辦法全提了出來。她臉上光彩流動,雙目堅定、自信,這哪是一個年近花甲之人啊,分明是一輪噴薄而出的太陽。晚霞燦爛欲化朝陽。家人積極響應,表示傾力支持。
張漢蘇是工薪族,欠缺商家所謂的資本積累,一切隻能白手起家。“建這個項目初期投入很大,又不會很快見成效。”運作開始了,張漢蘇首先將自己的一套住房拿出來,抵押銀行貸款,作為啟動資金。但這顯然是杯水車薪。
萬事開頭難。在老區深山篳路藍縷、忘情創業的張漢蘇,苦於資金的困窘,她能拉開創業舞台的大幕嗎?
張漢蘇的母親年逾九旬,有阿爾茨海默症,時而清醒,時而迷糊。在武漢市區居住時,老人隔三差五就不見了,家人四處尋找。某次,張漢蘇在垃圾桶邊找到老母親,她滿麵髒汙地在那裏翻吃……張漢蘇上山創業後,無暇顧及父母,不能待在老人身邊盡孝是她內心解不開的結。手足連心,唯一的妹妹替她解開心結:“姐,你現在這麼艱難,爸媽年紀都大了,你幹脆把他們的房子賣了,錢給你拿去創業,爸媽也拜托你照顧了。”
就這樣,張漢蘇賣掉父母房子,將房款鋪到了花竹園,年過九旬的父母隨她上山。
但山上一無所有,生活條件極差,兩位老人很不適應。最初一段時間,他們吵嚷著要下山。“讓我們走!”“沒房住了,哪怕是在城裏高架橋下搭個棚子也行,反正不能再住山上了!”……張漢蘇被逼急了,當著村民和丈夫的麵,在凜冽的寒風中,她不由自主地給父母跪下了。一時,整個山頭都沒有聲音,隻有張漢蘇在嗚咽、抽泣。老母親流淚了,一把將女兒拉起來,什麼也沒說。
從此,兩位老人安心住了下來。如今,精神不錯的父親,還幫女兒在山上養豬;母親則自己做飯。他們盡量不給她添負擔。令張漢蘇最欣慰的是,上山後的母親再也沒有走丟過,因為安靜的大山比繁華的城市更安全。
然而,錢還是不夠。張漢蘇將兒子的住房也作抵押貸款了,連同全家多年積蓄和朋友借款,她一共籌措資金400多萬元,將它們全部變成花竹園項目的先期投入。
“我創業,不是為了將來要給你們留下什麼財產。我就是想做點有意義的事,實現我的人生價值!”張漢蘇對兒子交心。
知母莫若子。“媽,您放心幹您的,我有自己的天地!”兒子打心眼裏佩服母親,他支持她。其實,張漢蘇的兒子事業發展得很好,海闊天空,他常年工作在國外。張漢蘇一直覺得對兒子有愧,對他的小家有愧。孫子上小學了,接送孩子是許多含飴弄孫的爺爺奶奶的義務,張漢蘇卻對此深感遺憾:“我雖然退休了,卻沒空帶孫子!如果光有事業,孫子沒人帶好,那也是失敗啊!”
她遇到了一個好兒媳。
婆婆披荊斬棘創業,公公緊隨其後,兩位老人自顧無暇,年輕的兒媳佩服老驥伏櫪之誌,她不拖後腿,毅然辭去了待遇優厚的工作,回家全職當起孩子的“保姆”。公婆在山上不便采買,平時逛街她就主動給他們買衣物、買日用品。隻要張漢蘇回城,兒媳從不讓她碰家務。“媽,您在山上太辛苦了,回家就歇歇!”
2011年,張漢蘇的丈夫張正本成“自由人”了,從處級崗位退休的他興衝衝回黃陂家鄉,馬上搬到山上,從此與愛妻日出日落並肩作戰,當起快樂的農民。
退休後的張漢蘇很少再回省煙草公司走動。上山創業後,她去得更少了。偶爾,借回城的機會,她去看看過去的同事。“娘家人”瞧瞧她,就奇怪:“喲,您怎麼曬這麼黑?”
向來低調的張漢蘇嗬嗬笑:“我打網球、遊泳,搞運動變黑了唄!”她和大家興致勃勃交流健身的心得。
曾經的領導、同事是從報紙上慢慢了解她的事跡的。
“這個張漢蘇,不簡單!搞這麼大的事,都不吭聲!”昔日同僚紛紛上山慰問、看望她,對她豎起拇指,說了句一路從山腳憋到山頂的話:“你是離退休老同誌的驕傲,是我們的自豪!”
是生命不息、創造不止的闡揚,他們為她耀目的正能量喝彩!
誰持彩練當空舞
2013年10月3日,是張漢蘇的花甲大壽,60歲生日。
兒子、兒媳和孫子送來一套“蘭蔻”護膚品。12歲的孫子搖著壽星粗糙的手:“奶奶,這件禮物不貴,打折後才一百多塊錢,您一定要全部用完哦!”
熟稔漢口生活的張漢蘇當然耳聞過“蘭蔻”,大名鼎鼎啊,就這麼便宜?她很快識破了兒孫精心製造的“把戲”……當得知生日禮物價以千計,張漢蘇頭搖得像撥浪鼓,她堅決要求兒媳退掉:“錢給我,拿去發工人的工資!”
在花竹園裏奔波的張漢蘇,總是為錢發愁。
她的領地是個生態園,她在那裏播下很多夢想:綠色、種養殖銷、生態觀光區、老區創業培訓基地、現代農業致富示範中心……當初,她舉全家之力啟動夢想;現在,夢想們生根發芽了,長出希望,竟橫看成嶺側成峰了!
回首峰峰嶺嶺,張漢蘇不勝唏噓,那裏步步浸透著艱辛。
自2009年8月份開工翻整荒山,張漢蘇家中的積蓄被消耗殆盡,她還將自己和兒子的兩處住房拿出抵押貸款,甚至將父母遮風擋雨的住房也賣掉了,前後投入資金400餘萬元。那是一個工薪族不計後果、不遺餘力地追夢。張漢蘇精打細算地打造著她的理想國:租用大型挖土機在荒山上鑿出16公裏路基,接著租用三台中型挖土機工作2個多月,平整、回填土地2000多畝,將之辟為茶園。與此同時,她還因地製宜,利用地理優勢攔壩築堤修建3座蓄水堰,之後又豎起3000平方米的辦公室、食堂和民工住房。
“山上的人越來越多了!”張漢蘇感歎。她記得當初,曾一個人在山上搭帳篷趕工期。那時,隻有呼嘯的山風、路過的野兔和她作伴……現在,她不用擔心寂寞了。放眼望去,花竹園裏1000畝油茶、700畝茶葉整齊列隊,綠浪翻滾,它們攜手向花竹園裏的女王頂禮、致敬。為她絕不放棄的執著,更為她一路嘔心瀝血、與時俱進的堅韌。
眾所周知,利用山水資源從事種植養殖業,是周期長、見效慢的生態工程。2010年底,張漢蘇投出去的400多萬元未見分文收益,資金鏈出現斷裂,公司無法正常運轉。這讓山下的村民們很不解,一些人開始議論甚至質疑張漢蘇的投資動機……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那段備受煎熬的日子裏,張漢蘇的耳邊常回響起村民大會上那些對她滿懷希望、渴望脫貧的山民說的話:“你來,我們很歡迎。但你一定要做實事,不要遇難就逃!”
花竹園的發展到了痛苦的瓶頸期。回國短休的兒子看到母親多出的白發、憔悴的臉,受不了:“實在不行,咱不幹了,好嗎?”
“我不能離開。這兒實在太窮了,村民們又太善良了,他們深深觸動了我,他們需要我留在這裏。何況,我是一名老黨員,自覺身體還硬朗,還可以為社會作貢獻。”那一次,張漢蘇是看著兒子含淚下山的。
年底,同過去一樣,兒子還是將自己的年終獎金原封不動地交到母親手裏,為她岌岌可危的理想國添磚加瓦。
張漢蘇想方設法再次籌集資金的時候,她的事跡也在當地悄悄流傳開。
花竹園項目受困,四方支援來了。
黃陂區老區建設促進會為她籌集了一筆資金。“娘家人”湖北省煙草公司給她送來一輛車。在有關部門提議下,她又申請到了60萬元的國家補貼。
事情慢慢有了轉機。不少熱心人給她出金點子,張漢蘇從善如流。她開始轉變思路——以山養山。她不僅在梯田裏種上了玉米、土豆、紅薯等,還因地製宜發展養殖業——在穀底大壩蓄水養魚,在山腰建圈舍飼養肉豬、土雞、鴨鵝等,還引進澳大利亞波爾山羊在山上放養,買來“百鳥之王”藍孔雀、白孔雀,建起五彩繽紛的觀光開屏園……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度寒暑,張漢蘇漸漸迎來收獲期。除了1700畝沉默生長的油茶、茶葉基地,生態園裏攔建的3座蓄水堰魚池有200畝,投入成魚萬餘斤;豐收的作物日益增多,有玉米、花生、綠豆、南瓜、蔬菜、紅薯等;新蓋的特種養殖和加工廠房達5000平方米,養殖貴妃雞、五黑雞、黃孝土雞等3萬多隻,放養的豬羊滿山歡跑、長勢喜人……花竹園,已漸漸能依靠養殖等見效快的產業維持日常開銷。
三年過去了,茶葉等見效較慢的產業也慢慢發揮效益。2012年清明過後,張漢蘇喜上眉梢,她握著新鮮茶葉對記者坦言:“今年終於見彩了。僅茶葉一項,純收入就達15萬元!”
“我們養的魚也收獲一萬多斤,開始見效益了!”張正本手指魚塘方向,掩飾不住的自豪……
發揮出效益的主產業如同日落時的火燒雲,紅彤彤,一發不可收。
2013年,花竹園裏的茶葉收入達40多萬元。2014年第一聲春雷響過,張漢蘇開心地告訴筆者:“今年茶葉預期收益80萬元。”她還透露一個小秘密:“清明前,山上僅土雞、豬肉、土雞蛋等就賣了20多萬元!”
花竹園已舊貌換新顏,處處生機勃勃。
物質收益慢慢凸顯時,生態園裏的女主人同時還收獲了很多別的東西。這些額外收獲,讓她對未來規劃、創業發展更加自信。
在荒山化綠的造夢地,張漢蘇胸有成竹。她管理有方、遊刃有餘地行走著。她請了熟悉各方情況的當地村民做經理,雇用12名管理員工,長期在山上務工的農民有30人。精幹、高效而又團結的團隊使生態園裏的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
選種茶樹和油茶也經過了一番思考。張漢蘇介紹,山上目前種了1000畝油茶,根據武漢當地政策,可以拿補貼。種植品種選定後,由於是全新的嚐試,風險難以預測。“2013年遇到幹旱,幾百畝茶樹都幹死了。今年又種上了茶樹。但山上供水始終是個讓人頭疼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