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花竹園裏的太陽(3 / 3)

張漢蘇的苦惱被有心人聽到了。當武漢市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袁善臘問她有什麼困難時,張漢蘇如實彙報情況:“山上供水一直困難。有條水渠坍塌了,供水更成了問題。今年的茶樹不知會不會幹死……”當過茶場知青、從武漢市常務副市長崗位上退休的袁會長,將茶樹要幹死的信息記在心裏,白發蒼蒼的他幫她呼籲。“武漢市老區麵積占農村麵積的60%,我們的企業家在武漢市老區艱苦創業,目前走在全國前列。我們應該多關心、支持他們。”很快,鄉政府支援了10萬元修山上的水渠。

“我是普通退休人員,在老區創業幾年,與同道相比,我確實受到了各方關心和幫助。尤其是老促會,市、區老促會對我的幫助太大了。我很感謝他們!”張漢蘇發自肺腑地說。

在老區創業、一心要發揮出熱量的張漢蘇,當然將“全心全意為老區人民服務、協助黨和政府促進老區建設和發展”的老促會視為親人。她忘不了,剛上山創業時,電還沒通,處處星星點燈,是黃陂區老促會為她奔走呼籲,不久,相關部門來人了,給她送來了電。

身處光明的張漢蘇從此更加心明眼亮,去精心打造、建設她的花竹園。

在靠近茶葉加工廠的辦公區,張漢蘇建造了寬敞、漂亮的回廊。長長的回廊不僅擋雨遮陽,還不礙山景美色湧來。還有電視機、舒適桌椅、滾燙開水等,這些都是給上山采茶的農民準備的,免費提供,讓早出晚歸的他們有個吃飯之處,累了有個解乏、嘮嗑的歇腳地。

茶葉收入是生態園的大項。出身煙草行業、深諳企業生存關鍵的張漢蘇,嚴把質量關。她熟練“殺青”,茶葉製得好不好,一看一品,她就清楚了。“上山後,這些我都學會了。決不能外行充內行,外行管理內行!”

就在筆者上山的前晚,張漢蘇半夜還在開會。“這是做明前茶,忙得很。我們製茶到淩晨兩點,還開了個現場會。昨夜的茶製得不好,我們及時作了總結……做生意我信奉一條: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昨晚製的茶,我會降低出售。”

說到這兒,語速較快、爽利的張漢蘇突然停下,她扭頭看看丈夫所在的辦公室,柔聲道:“每到這時,其實我愛人比我更辛苦,我總是先睡,他每晚忙到淩晨三四點鍾才休息……”

花竹園裏滿朝暉

2011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村民張光玉的孫子不慎落入路邊深坑,情況危險。這可怎麼辦?“快找山上的老板夫妻!”

求救電話打到花竹園,張漢蘇夫婦二話沒說,立刻開車把孩子送到醫院……

“這孩子好險,再晚一些來,就很難說了!”事後,醫生感歎。從此,張光玉見到張漢蘇夫婦,不叫別的,隻喊“救命恩人”。

逢年過節,村民們上花竹園拜訪、走動。誰家有什麼大事了,張漢蘇隻要知曉,也都記在心裏。“村裏有喜事,不給我下請帖,我就不去。但有喪事,我一定去,去看看,慰問家屬。因為我也是一個村民,是梳店村的一分子!”

是的,早在2010年,梳店村村委會就授予張漢蘇“榮譽村民”的稱號。這是她自己掙來的。

自從花竹生態園項目啟動,梳店村的一些弱勢群體就有了出路。比如喪偶女村民戴福娥、孤老李木生、聾啞人李金柱等8名農民工,年齡都在50歲以上,他們常年在山上打工,除包食宿外,山上還免費供給洗漱洗滌用品。他們人均月工資逾千元。張漢蘇每月30日發工資,從不拖欠一分錢。“這些人要是去外麵打工,很難找到工作,多虧了張總這個好心人!”提及這些,村民們就感慨。

梳店村的3000多村民,或長或短,大都在生態園做過工。在常來常往的務工隊伍裏,有一個特別的成員,他叫李開銅,是弱智。某個午夜,李開銅家的住房突然倒塌,他被砸了。電話打到山上,張漢蘇立即叫來救護車,送傷者去醫院……出院後,李開銅的腿瘸了。看著一跛一跛的壯年男人孩子般的與年邁母親相依為命,張漢蘇心一酸,她將李開銅招到山上幹活。平時,讓他摘摘菜、幹點輕鬆活,到采茶季節,就讓他采茶。腿不方便的李開銅手很麻利,一天能采五六斤。“李開銅采來的茶葉,我從不分級,付工錢時都是按最高級別給他,他能日賺百多塊錢呢!很不錯!”張漢蘇提高聲音說,臉上的皺紋笑得山杜鵑樣舒展。隨即她壓低嗓門:“等加工茶葉時,我們再將他采來的茶分級。就他一人特殊。”

到過年,張漢蘇還不忘給李開銅的母親送去衣被、營養品等年貨。以前愛胡亂罵人的李開銅,上山後竟控製得很好,從不耍脾氣,每次見到張漢蘇,他都溫順、恭敬地喊“老板”。

他知道老板是好人,是真的對他好。

2014年年初,張漢蘇接受《廣州日報》記者采訪,坦言:“荒山要搞好很不容易。投入400多萬元,直到近兩年才開始產生效益。目前的收入隻能保證員工工資和公司開支……”

張漢蘇說的是實話。

早在2010年5月,村民李開厚就對《長江日報》記者透露,張總搞開發實際是“冒了很大風險,這些經濟作物,起碼得三四年後才有效益”。據他說,村裏大部分外出務工的人現在都在張總手下打工,她自己很難有匹配的收益保障,但村民們得利了。對此,張漢蘇說了心裏話:“盡管開荒山不像做別的生意那樣資金回得快,但是看到通過努力將把這裏的荒山變樣,使這裏的農民在家門口做事掙錢,我心裏很開心。”

就這樣,操心並開心著的張漢蘇,五年來所付出的點點滴滴,被木蘭區的8座大山記住,被梳店村的村民們記住。截至2013年9月,張漢蘇支付給村民的勞務費就達57萬餘元,扶貧幫困所花的錢也在12萬元左右。梳店村的黨支部書記李永華曾感歎,張漢蘇比他有能耐,她憑著自己的堅強意誌讓村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的確,以前的梳店村村民到小賣部買東西,常有人賒欠,靠自家孩子出外打工掙錢來還賬。現在可好了,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交社保、交醫保,買日常用品都能自己搞定了。

“張漢蘇不容易,投資百萬未獲利,先讓村民受了益。”這是近幾年在梳店村廣為流傳的順口溜。的確,在老區創業的張漢蘇不光是為了賺錢。

村民們清楚記得,李家大灣的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每逢幹旱,不僅稻穀所收無幾,而且人畜飲水都很困難。為解除村民缺水之苦,張漢蘇在自身資金並不富餘的情況下,決定出資給李家大灣修整5口當家塘和溢洪道。“這筆投資當然不是為了賺錢,但從長遠來看,它可以幫助鄉親們真正理解我,和我一起來圓老區發展、進步的夢。”張漢蘇的此次義舉,對200多畝農田起到了防澇抗旱的保障作用。

村裏的公益事業,隻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張漢蘇都熱心參加。截止到今年2月,張漢蘇幫村裏整修當家塘7口,結對幫扶特困戶20多家,並在黃陂區老促會的大力支持下籌資30多萬元,幫助村裏、也給自己解決了用電電壓過低等問題。

這些,無不使人們從心裏感覺:張漢蘇不是那種拿點政府補貼就走的人。

她就是花竹園裏那輪不甘寂寞、發光發熱的太陽。

老區的人們最知冷暖,最懂感恩。每到金秋,隻要張漢蘇的車經過,大家不由分說,就往她的車裏丟甜板栗、紅燈籠樣的柿子。不要都不行。平日,上山務工的、采茶的,時不時給她捎去自家的開胃醃菜、水靈靈泡蘿卜……

2011年8月,張漢蘇麾下的武漢市國科融通種養殖有限公司作為村裏的龍頭企業,堅持企村共建,注冊了“武漢市黃陂區木蘭川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變著法子讓公司得發展,讓村民脫貧致富,實現互利雙贏。

張漢蘇一手建立的王國發展壯大了。公司目前固定資產達3000多萬元,固定員工50多人。其中,安排當地村民就業12人,人均月工資達到1600多元。公司季節性臨時用工常年在3000人次左右,大多為老弱婦殘的農民工。入社農戶達到337戶,戶平年增收可超萬元……

她已初步實現當初對村民們的承諾:讓荒山脫胎換骨,變成花果山。道路通暢、水庫蕩波、魚躍池塘、雞羊滿坡,千畝油茶花開遍青山,無數綠茶樹掩映大地,這已成為活生生的現實。

日新月異的花竹生態園,被張漢蘇和她的團隊的辛勤汗水所澆灌,一次又一次地長出碩果。公司和合作社先後被授予“湖北省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及“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科技示範戶”、“全國全省全市供銷合作社係統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武漢市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核心示範戶”;被武漢市總工會評為“愛心企業”,被武漢市政府授予“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單位”;被武漢市婦聯評定為“巾幗創業基地”;被中央電視台、國家東方煙草報、湖北電視台、長江日報、湖北省企業家雜誌等多家媒體所關注和報道。

最令張漢蘇夫婦和員工們自豪的是,在“武漢2013優質綠茶暨黃鶴樓杯第三屆名優茶評選”中,他們參評的“老茶園改造茶”、“平陽特早茶”分別榮獲三等獎和優秀獎。

700畝茶樹都為這初戰告捷的佳績歡欣鼓舞,香醉滿山。

采茶人更樂不可支,因為,這成績裏也有他們的辛勞。

就在筆者采訪時,兩位頭戴草帽、肩掛采茶簍的婆婆上山了。她們先在生態園的回廊裏休息、午餐。其中一位婆婆紅光滿麵,73歲的她告訴筆者:“我們采的茶很好呢,製出的成品都在市裏獲獎了!”她還開心說,她71歲的老伴也上山來了,夫妻倆日采12斤茶葉,能賺二百多塊錢呢。

清明前夕的張漢蘇很忙,她也是采茶大軍中的一員。她熟練地采摘著“一葉一芽”。“頭春茶裏,這是最嫩最香的!”勞動間隙,她抬頭望望滿目青碧,目光裏仿佛都長出綠色來:“我一直製綠茶,今年,等這明前茶製完了,就製紅茶。紅茶發酵室的場地準備好了,機械設備也在加緊采買,今年我要建起紅茶車間……”這是她在花竹生態園裏最新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