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絡繹
武漢市東北部方向,毗鄰洪山和黃陂兩地的新洲區是一片赤色的熱土,轄區內位於舉水河下遊東岸的辛衝鎮是2011年被省市確立的8個重點老區街鎮之一,曾是老一輩革命家張體學、漆少川開展革命鬥爭的地方,先後有兩百多位革命烈士在此舍身取義,前赴後繼,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過去這裏多丘陵和沙石地,不宜耕種,又有三大河流——舉水河、沙河和土河交錯過境,圩田眾多,雨時澇、晴時旱,被稱為“水袋子”、“旱包子”,十年九災。1983年全鎮年人均純收入僅112元,被武漢市政府定為全市十大對口扶貧鄉鎮之一。
就是從這樣一個地方,走出了一支“背米袋子討生活,背水泥袋子討前程”的建築隊。30年過去了,這支當初隻有八九個人的隊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各類專業技術和經濟管理人才共3000多人的集團公司——新八建設集團,工程承接率不僅持續保持湖北省的領先地位,還遍布全國並走向世界,涉及安哥拉、利比亞、坦桑尼亞等境外市場,實現年均總產值40億元。無論新八集團發展的規模擴大到何等程度,丈量世界的腳步走到了哪裏,他們始終立足於辛衝鎮,僅去年一年就上交稅收1.5億元,反哺故鄉財政,熱心公益事業,支持和促進老區建設。
是什麼樣的意念引發了怎樣的行動力,支撐這支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並在回報社會的問題上未曾有過倦怠和猶豫?追根溯源,新八集團能有今天,恰恰是因為他們經曆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昨天。
艱苦創業,守信譽成就行業第一
說起進入建築行業的機緣,新八集團董事長劉先成先生不假思索地說:“首先是窮,窮則思變。辛衝鎮人多地少,常年鬧災害,吃不上飯,就想著怎麼才能生存下來。”
這應該是當年絕大多數辛衝人的想法。
生活固然艱辛,生存的本能卻由此觸底反彈,激發出能量強大的鬥誌——既然先天環境惡劣,那就從不靠天吃飯的門道中尋找出路。劉先成的表哥率先成為這類人的代表。作為泥瓦匠,他的這位親戚在眾多鄉親還在為吃飯問題發愁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閑錢置辦在當時堪稱奢侈品的手表和自行車。這令剛剛高中畢業的劉先成羨慕不已。
“我受到他的影響,一步跨進建築行業。”
在表哥的帶動下,劉先成從泥瓦工做起,在實踐中摸索,三年下來,不僅有了過硬的手藝,還學會了製圖和工程造價,成為一名技術員。既然在本領上已經對“師父”有所超越,他自然不會滿足於普通泥瓦匠的那點小天地。2011年1月《楚天金報》一篇名為《新洲慈善群星的財富觀》的報道道出了劉先成這段不甘被命運挾製、獨闖天涯的傳奇經曆。
1981年,劉先成托人找黃岡地區基本建設局辛衝鎮1983年前隸屬黃岡開了張務工證明,隻身來到武漢,想通過招工進入市區建築單位,卻屢屢受挫,隻好回到辛衝,礪精磨誌,等待機會。1983年,一項“對口幫扶,綜合服務”的政策落實到革命老區辛衝鎮。這項政策不僅為窮困落後的辛衝鎮找到了一個好夥伴——武漢市礄口區,該區與辛衝鎮建立了對口幫扶關係,同時讓城市更開放和包容,不再拒絕有意在市區發展的農民工。一時間,眾多類似劉先成這樣的鄉村工匠靠著“腰纏一根繩,左手拎灰桶,右手操泥刀”開始了在城市四處謀生的生活。
作為其中的一員,劉先成先是進入來漢打拚的辛衝馬河第二建築隊,依靠過硬的技術本領和初步顯露的領導才華很快升為經理,而後完成平生唯一一次“跳槽”——來到辛衝建築隊當經理。這個建築隊不久更名為新洲縣第八建築工程公司。到1985年,劉先成正式成為該公司的法人代表,帶著八九個兄弟來到武漢,租住在礄口區辛樂二村一套一室一廳的房子裏。這套房子沒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兄弟們打上下鋪擠在一起,上廁所和洗漱都要排隊。艱苦的居住條件並沒有擊退這幫一心想要有所作為、改變命運的年輕人。他們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跑,從一般建築單位不屑於做的小工程入手,砌廁所、修操場、挖水溝,並且嚴格把關,再小的事都依據相關質量標準操作,不達標就返工。
出來闖,靠膽量也靠智慧,不然永遠隻能小打小鬧。劉先成嚴格要求工程品質的做法便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對那些不理解這樣做有何意義的人,他如此奉勸:公司的信譽是靠口碑樹立起來的,好的口碑要靠好的工程質量來塑造,如果大家不想一輩子就幹這樣的小工程,如果大家還有蓋高樓的夢想,就首先從保質保量地做好每一項工程開始。
如此一來,盡管公司一開始沒有賺到什麼錢,但憑借優質的工程質量和誠信的從業態度,積累了良好的行業口碑和人脈。1987年,新洲縣第八建築工程公司更名為新八建築公司,在劉先成的帶領下,進入更高水平的發展階段。就是這一年,他們承接到公司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第一個大工程——漢陽區計劃委員會8層辦公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