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葉子紫
一把泥刀闖天下
27年前,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南部的辛衝鎮,還隻是貧困蘇區的一個小小的村鎮。這裏“晴三天,遍地幹;雨三天,到處淹”。既容易旱又容易澇的惡劣環境,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盡管農民們勤耕苦種,而當地的經濟發展依然十分緩慢。
生活的艱辛,磨礪出辛衝鎮農民堅韌勤勞的品質。他們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出外當泥瓦工,賺錢補貼家用,一年四季辛勤勞動早已成了這裏的傳統。餘寶琳是辛衝鎮一個普通農家的子弟,十幾歲還在中學讀書的時候,他就跟著父輩學成了一手泥瓦匠的好手藝。
1978年,餘寶琳高中畢業,不久就到辛衝建築隊當了一名技術員。貧困,製約著教育的發展。當時高中生在鎮裏就已經算是相當有知識了。大學,對於餘寶琳這樣的蘇區農民來說,簡直就像一個遙遠的夢。在求學的黃金年齡放下筆,拿起鋤頭和泥刀開始自食其力,他們別無選擇,這也是辛衝鎮鄉親們心中難以釋解的痛。
上世紀80年代,改革的大潮驚濤拍岸。對於勤勞的人來說,這是改變命運的機遇。在田間、工地揮汗如雨的餘寶琳感受到了時代的召喚——改變命運隻能靠自己奮鬥,哪怕是從最低的起點開始奮鬥。
1987年5月,村裏將幾十個泥瓦工組織起來,成立了馬河第二建築隊,餘寶琳任負責人。這一年,他25歲。
創業是艱難的,新洲本地從事建築的人很多,而市場相當有限,要想有所發展,必須走出去。餘寶琳一直在尋找機會。
第一個機遇在1987年10月到來,國家對貧困蘇區實施對口支援計劃,武漢市礄口區負責對口支援辛衝鎮。餘寶琳的建築隊因此有了走出新洲的機會,他們接到通知——承接郵電部武漢電纜廠現武漢普天通信設備集團有限公司的土建維修工程。
餘寶琳東挪西借,湊了300元錢,帶上工友們,提著泥刀,背起行裝,向華中大都市武漢走來。當時,誰也沒有想到,他們開始的是一次異常艱難而無比輝煌的旅程。
到達武漢的工地後,餘寶琳和他的建築隊發現,武漢電纜廠的工程其實隻需二三十人就足夠了,而馬河建築隊有五六十人。這一群祖祖輩輩用汗水掙錢養家的人們是不會因為人多活少而感到慶幸的,既然到了大武漢,就絕不能閑著,他們決定自己再去找工程。和大家商議之後,餘寶琳將建築隊一分為二,一部分人在武漢電纜廠完成任務,另一部分人穿街走巷找活幹。
找活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人們的眼裏,馬河建築隊是一個典型的“三無”建築隊——無資質、無資金、無市場。但是,他們不會放棄,因為他們還具備“三有”——有靈巧勤勞的雙手、有誠實苦幹的精神、有改變命運的決心。
在經過磨破鞋底的尋找之後,建築隊終於接到了第一筆業務,是礄口區楊家河派出所的房屋維修工程。工程額僅僅隻有9500元。派出所無法給他們提供一個固定的住所。他們三十幾個人吃、住、工作全在工地上,有時一天要挪幾個地方。一個“三無”建築隊,想談什麼生活條件那真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此後,餘寶琳和他的工友們提著泥刀在武漢闖蕩。他們的辦公室是租借的閣樓上的一間民房,買不起辦公桌,就自己做;沒有床鋪,就用磚頭拚。餘寶琳和工友們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頑強地創業。但他們在堅持!
1989年,在艱難中打拚了兩年,還處在一點一滴的積累階段的馬河建築隊遇到了一個麻煩——國家清理整頓“皮包公司”,而他們仍然是“三無”,按照有關規定,可以被列入清理對象。
聽到這個消息後,餘寶琳心急如焚。辛辛苦苦地幹了一年多,就這樣被清理回家嗎?餘寶琳實在是不甘心,他主動上門向工商局講明了情況。工商局派人實地調查了解。當工商局的同誌近距離接觸這群在惡劣環境中勤扒苦作的農民工時,看見一雙雙誠實而懇切的眼神時,實在是無法把他們與提著皮包、買空賣空的投機商人聯係起來。最後,工商局的同誌做出了決定——這支建築隊暫時保留。他們對餘寶琳說:“給你們一個機會,但隻能給一年時間。”當時,工商局的同誌絕對不可能想到,這群質樸的農民將會以怎樣的奇跡來報答對他們的信任。
闖過生死線
餘寶琳和他的工友們必須在一年時間內改變現狀,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餘寶琳發動工友們,分頭到武漢各城區去“軋馬路”。但馬河建築隊太小,誰也不會把新建工程交給他們,他們隻能從維修工程入手。
這段時期,餘寶琳整天擠公汽、啃饅頭、喝涼水。他跑遍了江城,也隻能接到一個修廁所、建院牆的小活。
房東老太太最真切地看到了餘寶琳和他的工友們的艱辛,出於對這群農村青年的同情,她主動當起了“業務員”,發動親朋好友,到處打聽哪裏有工程。有時,得到了一點信息,老太太自己出錢買些水果去見客戶和介紹人。雖然這位不拿工資還倒貼錢的“業務員”並沒有接到什麼大工程,但此事卻使餘寶琳銘記終生,因為他深深感受了一種沉甸甸的分量——真情的分量。
餘寶琳漸漸認識到,如果總是零打碎敲,建築隊沒法長久發展,他決定盯住一個房屋維修業務相對較多的行業,憑著過硬的技術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去贏得客戶的好評,在行業內樹立起口碑。
憑借敏銳的商業意識,經過反複的觀察和思考,餘寶琳的目光聚焦在了教育行業。他發現,每年寒暑假不少學校都有教學樓、宿舍樓維修工程。於是,他背上一本營業執照,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地跑。每當回憶起這段磨穿鞋底的“行街仔”的生涯,餘寶琳總是感慨頗深:“真是難以想象,也不敢相信,當時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辛苦奔波了三個月後,餘寶琳終於接到了他在教育行業的第一筆業務——洪山區教育局的一所盲童學校的房屋維修,工程額僅3.4萬元。
這是一筆不可能賺錢的業務,但不能不做,因為他們要生存下去。並且,聰明有遠見的餘寶琳知道,這項小工程將會給自己的建築隊帶來什麼——在教育係統展示實力和水平、贏得信譽的機會。
餘寶琳和工友們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了任務,學校和教育局領導非常滿意,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對一筆明知不賺錢的業務,你們還做得這麼認真,不容易!你們是一支讓人信得過的、負責任的建築隊。”
辛勤的付出迎來了回報。不久,洪山區教育局所屬挽月中學要蓋一幢5層教學樓,工程額35萬元。因為此前出色的表現,餘寶琳很順利地接到了這筆業務。這是他們蓋的第一幢樓,工期極緊,隻有40天,並且正值農村“雙搶”期間,無法從家鄉調集工人來幫忙。
為了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餘寶琳臨時從四川招募一批工人。他親自上陣,和工友們在炎炎烈日下揮汗如雨,日夜奮戰。終於,在規定的時間內,一座嶄新的教學樓矗立在了挽月中學的校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