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來,餘寶琳累得筋疲力盡,血跡斑斑的雙手疼得像針紮一般。晚上,他借宿在一戶農家。農家也很貧窮,沒有多餘的床鋪給他睡,餘寶琳隻能睡地鋪。當時的農家屋裏還沒有水泥地坪,地麵是土,所謂的地鋪就是在土上鋪些稻草。餘寶琳坐在稻草上啃自己帶的幹糧,這就是他的晚飯了。農家的老太婆看他可憐,給了一點菜讓他吃;又把門板卸下來,放在地上,餘寶琳總算是不用睡在土上了。
第二天,老太太找了一雙舊手套送給餘寶琳。十幾天下來,這雙舊手套徹底磨爛了,但讓餘寶琳銘記一生。
事業有了起色之後,餘寶琳要去還這雙手套,他資助這位太婆的孫子完成學業,並把他培養成為新七建的項目經理。
餘寶琳經常會談起這雙舊手套,還有當年那位不拿工資還倒貼錢的“業務員”,他說:“不能忘了這些好心人。企業的成長依靠社會,企業的財富來自社會。企業發展以後,更應該根植社會,回報社會。當我們事業有成時,不能忘記昔日的苦難和社會的支持與幫助。”
餘寶琳認為自己根在農村、根在家鄉,創業之初是為生活所迫,現在已經告別了貧困,但不能忘根,不能忘本。對昔日的苦難不要抱怨,對他人的幫助要報恩。
餘寶琳這種創業賺錢前期為自己、後期就要為社會的信念,得到了新七建高管團隊的高度認同。他們把艱辛和汗水埋在心底,把苦澀的回憶留給自己,決心不讓下一代再延續自己的痛苦。
孩子沒書讀,這是鄉親們心中永遠的痛。早在1995年,企業剛有所起色,餘寶琳就帶著30多名員工捐資10萬元,成立辛衝鎮希望工程獎勵基金,每年拿出1萬元扶持貧困戶子女上學。他們要把希望寄予下一代。
十幾年來,新七建集團一直致力於慈善事業,從助學開始,發展到助老、助困、助殘;從捐資興建小學、資助貧困大學生發展到讚助福利院、贍養五保老人。2006年,國家啟動“村村通”工程,新七建又捐資給家鄉興建了一條公路。
最近幾年,公司每年舉辦一次愛心助學活動,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善款金額越來越大。
餘寶琳認為:“作為一個企業家,要意識到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是多方麵的,對建築企業來說,包括誠信經營,以優良的管理保證優良的質量;包括為社會解決就業,保障農民工的權益等等。此外,還應該意識到:企業的利潤取之於社會,也應該給社會回報,企業家要有慈善之心。行慈善之舉的人,德馨於心,得力於身,授益於人,得益於世。從這個意義上說,慈善是一種奉獻,更是一種力量。在幫助社會的同時,也在洗禮著自己。不具備這種意識的人,不是真正的企業家,是隻知道賺錢的老板。”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新七建設集團在工程質量、農民工工資等方麵的口碑一直相當好。2012年,新七建設集團在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同時,被評為“中國最具責任感企業”。在餘寶琳和他的高管團隊看來,後一項是更高的榮譽。2013年,他們又拿出779.99萬元參與捐資助學。至今,新七建設集團已累計捐資8000餘萬元用於公益。
他們的願望是——築福天下。
走出國門麵向世界
今天的新七建設集團已經處於以房屋建築為主,以房地產開發、市政道路、地基與基礎、土石方、鋼結構、裝飾裝修等為輔,一業為主、多業並舉的發展態勢。工程項目不僅遍布國內,而且已走出國門,分別在越南、赤道幾內亞、安哥拉、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承建住宅、電站等多項工程。
成績和榮譽屬於過去,餘寶琳心裏想的是如何把新七建帶上又一個新的台階。新年伊始,餘寶琳和他的高管團隊又有了新的藍圖,他們將其稱之為“新七夢”——在國家“十二五”期間,鞏固全省建築業第一方陣,躋身全國建築業第一方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做強;完成四項大事中的另外兩項——資質申特和整體上市。
目前,新七建正全力推進資質申特,力爭成為湖北省首家符合國家新標準的特級資質的建築企業。
與此同時,為整體上市和進一步做大做強的需要,新七建將大力實施產業升級,積極推進現代企業製度建設,不拘一格引進人才,完善產業鏈條,籌建自己的甲級建築設計院,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啟動產業轉型戰略,參與投資公司、小額擔保公司的合股經營,同時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滲透;進一步放開視野,在更大範圍、更大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各種形式的合資、合股、合作經營,實現參與混合所有製經營的重大突破;積極參與區內各種所有製經濟的合資合作。無論是國企、民企還是混合所有製企業,都願意積極合作,爭取互利多贏。
如今的餘寶琳,已經成為湖北經濟年度風雲人物。在取得輝煌的成就後,他一直保持著常人難以保持的冷靜頭腦和謙遜態度。2014年2月底,餘寶琳到中國最著名的建築企業之鄉——江蘇南通考察。回來後,他對公司的人說:“比起那裏的企業,我們自愧不如。南通的建築公司在現代企業製度建立上的確有很強的超前意識。他們的股權改製差不多與我們同時開始,但人家已經經過了四次改製,而且做得比我們好。他們的先進之處在於無論職位高低,退休時都有股權退出機製。這種機製首先考慮的是鞏固集體經濟,然後按照一個方案,比如工作年限、職位等來計算補償。不是公司做到了一百年,老總的兒子、孫子還在公司有股份。”
餘寶琳已經在思考如何將南通的成功經驗用於新七建:“我想在南通的經驗上,把股權改造更進一步。”他計劃申特成功之後,對股權進行再次重組,在其他企業有股份或兼職的新七建中高層,要被勸退股權,將騰出的股權用來引進新生力量……
在麵對采訪的記者時,餘寶琳經常會表現出完美主義者式的挑剔,不是挑剔記者,而是挑剔自己。他總是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值得報道,沒有什麼值得寫:“新七建的這點事算不得什麼,看看那些國內一流企業,我們不能不承認差距。與他們相比,新七建還是‘人有我無’,等到了‘人無我有’的時候,我一定專門請你們來寫……”
也許正是對自己的這種苛刻挑剔,使餘寶琳從來沒有想過放緩一下向上攀登的腳步。
人一生的價值並不在於他走到了多高的位置。衡量一個人的成就,要看起點到終點的距離。27年的風雨曆程,餘寶琳和他的工友們從一支小小的建築隊已經發展成了年產值百億的集團公司,這是一段具有傳奇色彩的距離,並且,他們的前進仍在繼續……
他們在勤勞的優秀品質中又增添了更多的優秀品質——智慧和社會責任感。
我們有理由期待新七建再創輝煌,期待並最終見證“新七夢”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