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夢裏鳳凰(1 / 3)

海存

老實說,采訪徐宗元,是一個尚在軍旅的作者對一個老兵的內心敬禮,是一個同樣來自農村的青年對一個老人的崇敬。

——題記

尋夢

“小河淌水大河滿。”

“我總相信這樣一個道理,當中國千千萬萬個貧困的鄉鎮都脫掉了貧窮的帽子,我們的祖國才會真正變得富強。”

“喊破嗓子不如幹出樣子。”

“我在職的時候,總是跟屬下說這句話。但是作為一級領導,難免發號施令的時候多,實幹的時候少。等退休了,我就跟自己講,你現在沒有那麼多的工作和人員讓你領導了,你能不能回到群眾中去,把自己在領導崗位上沒有付諸實踐的想法加以彌補?”

“於是,我就選擇了新洲老區的鳳凰鎮。”

“這個叫鳳凰的鎮不是一隻金鳳凰,她地處大別山餘脈,山場麵積大,人均耕地少,易旱易澇,公路崎嶇,自古‘七分荒山三分田’,農民生活困難,是一隻窮鳳凰。14年前,我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真為她的貧窮感到揪心……”

他說到這裏的時候,語氣略顯沉重,仿佛整個人都回到了14年前,他退休之後第一次來到鳳凰時的情形。

現在,他69歲了,頭發稀疏,門牙掉落,皺紋如同內心的故事一樣豐滿。他抱著一個黑提包,我不知道裏麵裝的都是什麼,就是他接受采訪的時候,也從未離他左右。他說話的聲音洪亮,有著軍人特有的利落與威嚴。人在軍旅的時候,他就是一名優秀軍人,軍紀軍規的條條杠杠在他身上烙下了深刻的印痕。他使我深信,是軍人特有的品質讓他踏上了退休之後的尋夢之旅,從而讓他的精神世界有了別樣的戰鬥高地。

他,就是鳳凰鎮的“榮譽村民”,武漢警備區原政委徐宗元。

我原本以為,鳳凰鎮是徐宗元的故鄉,一個沒有戰死沙場的老兵,退休後選擇建設自己的家鄉,這於公於私都很合理,可是隨著采訪的深入,方知自己的想法錯了。徐老的家鄉在武陵山區恩施,1961年他從巴東縣參軍入伍,在鄖陽軍分區、十堰軍分區工作多年,由於成績突出,從正團直接提拔為正師,擔任武漢警備區政委一職,創造了他人生事業上的傳奇。

1998年,武漢市委常委分工,警備區政委徐宗元掛點幫扶老區鳳凰鎮。年底,常委們對掛點鄉鎮的人均收入進行排名,鳳凰倒數第一。這讓徐宗元內心備受煎熬,徹夜難眠。這是一份不同尋常的考卷,考卷上的分數來自革命老區鳳凰鎮的三萬幹部群眾。

這一年,距離徐宗元退休還有一年,換了一般人,內心難免會有船到碼頭車到站,一笑了之的思想,但是多年紮根山區的軍旅生涯,既培養了他不服輸的戰鬥精神,也培養了他對老百姓的深情厚誼。他從沒忘記,自己從大山中走來,鄉村的貧窮曾給了少年時代的他多少苦難。他想,當兵是為了保家衛國,退休是不是可以考慮發揮餘熱,建設祖國?

在1998年,這隻是他突然冒出來的一個想法,由於警備區和市委的工作繁忙,自是很難付諸實踐。

一年後,55歲的徐宗元從武漢市委常委、武漢警備區政委的崗位上退了下來。市領導考慮他還年輕,要給他重新安排一份工作。他思來想去,最終被一年前扶貧幫困的想法給打動了。他婉拒了轉崗的機會,決定利用自己的社會和智力資源,做一點宣傳教育工作,讓鳳凰鎮的幹部群眾先從思想上“富”起來,再通過整合資源,為鳳凰鎮做一些招商引資、穿針引線的工作,甚至也可以通過個人的關係,為鳳凰鎮的教育、交通等公益事業爭取一些特殊政策。

他說幹就幹。這是軍人良好的養成與使命所係。一開始,他還讓警備區派個公車,像在職時一樣下鄉,後來他再不以扶貧之事找警備區派公車,他覺得這完全是他的私事,他應該甘心情願、靜悄悄地進行。

於是,他開始搭公交,混跡於人群;開始戴草帽,與農民基調一致;開始深入田間地頭,與老百姓交朋友;開始了解和熟悉這片土地,把鳳凰當故鄉,堅守承諾不離不棄……

鳳凰鎮地處武漢遠郊區,與紅安縣、麻城市交界,董必武、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裏發展黨的組織和農民武裝,建立紅色政權,先後有400多名烈士長眠於此。在革命先烈的墓碑前,徐宗元獻的不僅是鮮花,也有自己建設老區的堅貞誓言。

在革命先烈們戰鬥過的熱土上,他們建設國家的夢想,就是現在他建設鳳凰的夢想。在他眼裏,愛國就是腳踏實地,做實實在在的事;就是奉獻出自己實實在在的思想和情感,毫無保留地為一方民眾謀福祉。

窮莫丟豬,富莫丟書。在鳳凰鎮,家家都在養豬,但沒有規模;在鳳凰,好不容易培養一個人才,最後都留在了城市或別處。改革開放20年過去了,鳳凰依然是變化不大的鳳凰。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隨著打工潮的興起,鳳凰鎮的青壯年都跑去武漢或南方的大城市打工去了,村裏隻剩下老人和兒童。這就是他要扶貧的鳳凰之現狀。

鳳凰怎麼辦?鳳凰的出路在哪裏?

徐宗元焦慮重重。三農問題,中央到底有什麼樣的政策?農村發展問題,到底有哪些現成的經驗?他開始上網和剪貼各種資料,他把別人的經驗與眼前的鳳凰一項一項對接,覺得行的記下來,再深入鳳凰鎮進行調研。為了找準適合鳳凰鎮農村產業發展項目,他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向專家谘詢,與村民座談。渴了,就到老百姓家要口水喝;餓了,就吃一點自帶的幹糧。半個月之後,一份關於鳳凰鎮發展問題的調查報告終於數據詳實地撰寫了出來。

調查報告寫完後,他與鳳凰鎮的黨委班子進行交流。在這個報告裏,對山上栽什麼,地裏種什麼,基礎建設先解決什麼,都做了深入的調查與回答。果然是高屋建瓴,報告得到了鎮黨委的一致同意,並達成共識:鳳凰要立足於現實,整合資源,瞄準武漢,放眼華中,大力扶持和發展農業。這是鳳凰的優勢,也是眼下唯一的優勢。

思想統一後,一項項惠民政策開始進入醞釀和籌劃當中……

“有夢就有希望,有夢就有未來。我要與群眾一道,讓眼前的窮鳳凰慢慢變成一隻人人羨慕的金鳳凰。”

這是14年前,驚蟄過後的暮色時分,徐宗元告別鄉親,準備回武漢尋找投資人時對自己說的話。

14年彈指一揮間,當時的暮色仿佛還在眼前。徐宗元望著那些前來送行的父老鄉親,深知那一雙雙熾熱的眼神裏有著多少渴望,那一雙雙長滿老繭的大手有著多麼巨大的能量。徐宗元是他們的一線希望。他們多麼希望,徐宗元能鏗鏘有力地給出一句承諾。可是,他什麼也不說。他把夢想與承諾裝在心裏。他堅信,這是他對這片土地不變的承諾。他選擇了這裏,就一定會把夢想留在這裏,直至根紮進深沉的土地,讓夢想開花。

暮色越來越濃,鄉親們的身影已經模糊了,徐宗元坐在回城的大巴上,眼前晃過一小塊一小塊的油菜花,那是老百姓在田間地頭自給自足式的種植,沒有規模,也沒有銷路。他對自己說,一定要把這一小塊一小塊的油菜花連起來,連成一片花海,連成一片讓所有人都驚憾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