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從軍當作人生事業的第一春,那一天的徐宗元,仿佛正進入人生事業的第二春。
入夢
農村不缺實幹,缺的是思想,缺的是理念,缺的是引導。
——這是徐宗元的扶貧心得。
起得早還要走得早,方能趕早集。
——這是徐宗元的人生信條。
鳳凰的貧窮既輸在地理位置上,也輸在村民的發展理念和具體實踐上。
在種植油茶樹時,村民問:“徐老,這油茶三年開花,五年掛果,八年產生效益,那這八年我們怎麼生活?”
徐宗元笑著回答:“幸福不是坐等來的,世上也沒有搖錢樹。咱們鳳凰人是很貧窮,但是鳳凰人不差時間和力氣,如果沒有外來的資金,時間和力氣就是最好的投資。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自信和勇氣。”
果然是擲地有聲,令人信服。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徐宗元走到哪裏就把致富的道理宣講到哪裏。
如果說,一開始,他還有些領導幹部的架子,到後來,他感覺自己就是鳳凰鎮的普通一員。他甚至產生過把家也搬過來的想法,但考慮到體弱多病的老伴行動不便、需要人照顧,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他決定兩頭奔波,既擔負起照顧老伴的任務,也擔負起鳳凰鎮的助農扶貧工作,以自己頑強的意誌和堅定的信心,做到兩不誤,雙促進……
在采訪這位頭發稀疏、皺紋密布的老人時,14年間的酸甜苦辣通過他的講述點點滴滴浮現在我心頭:
清晨,徐宗元穿一件舊外套,夾著黑提包,匆匆來到漢口新榮村客運站,搭乘最早的一班客車前往數十公裏外的鳳凰鎮。到了鎮上,徐宗元立刻坐上一輛摩托車,趕向村裏訪貧問苦。
黃昏,徐宗元從村裏出發,先是坐摩托到鎮上,再搭乘最晚的一班客車返回漢口。晚霞是他回家路上最動情的布景。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他鼓勵自己要以“隻爭朝夕”的精神,踏遍鳳凰的每一個村灣、每一片田地、每一座青山、每一條河流,做一部鳳凰人的活字典。
晚上,徐宗元開始在燈下做規劃,對鳳凰鎮每一個村的地形地貌、耕地荒山進行謀劃布局。
鳳凰鎮東邊是“水袋子”,西邊是“旱包子”。興建水利設施是穩定農業生產的根本。鳳凰要發展,水是迫在眉睫要解決的大問題。他計劃分兩步走:第一步興建當家塘,解決農業用水;第二步發展自來水,讓每家每戶都喝上純淨的自來水,提高全鎮人民的生活質量。為了解決水的問題,他到市裏相關職能部門去協調。一些老朋友打笑他:“老徐,你要是為了自己,也說得過去,你說你為了那些八杆子都打不著的人,值得嗎?”
徐宗元總是答:“值得的,這是我對他們的承諾,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必須履行自己的承諾。”
功夫不負苦心人。幾年下來,他先後爭取到資金400餘萬元,挖了4口蓄水量4萬立方米以上的當家塘,逐年逐步解決了全鎮人的飲用水問題。當老百姓喝上純淨的自來水,他們終於相信,這個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兵,是真正的把他們的疾苦當疾苦,把他們的幸福當幸福的。
解決了水的問題,然後就是小孩上學條件差的問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鳳凰鎮要發展,就得出人才。要想出人才,就得辦好學校。據他了解,鳳凰鎮的中小學住宿條件差,白天學習的課桌,晚上就作為學生睡覺的鋪板,教師職工三四個人合住一間寢室,師生學習生活環境差。
多少次,徐宗元徘徊在學校門口。他不是不知道裏麵的情況,他是一次一次跟自己施壓,不改變學校麵貌就不進去。他對自己說,一定要放下身架,一定要發揚水利建設時的作風,再去跑政府,再去找企業。
幾年下來,徐宗元共爭取各方資金2300餘萬元,先後改造了鳳凰中學、中心小學、勝利小學、郭崗小學等,將鳳凰的教育事業推上了一個嶄新的台階。當他看到孩子們背著書包,幸福地走在上學的路上;當他聽到老人們在電話裏幸福地向出門在外的孩子們講述鳳凰鎮的變化,縈繞在他內心的幸福無與倫比的美妙……
記得清明前後的一天,他走在“晴天一把泥,雨天亂泥漕”的鄉間小路上,身患風濕性關節炎的他一不留神摔倒在路上。他顧不上身上和關節的疼痛,首先想到的是修路。他摔倒了沒關係,可是田間地頭的農產品不能光靠肩挑手提。“要想福,先修路”的道理,他豈能不明白?他爬起來對自己說,我不能懈怠,我一定要趁著自己還能走動,再去爭取資金,把這些鄉間小路修起來,讓全鎮人都走在一條幸福的康莊大道上。
於是,他又提著黑提包出發了。很多職能部門的領導都害怕見他了。家裏人也多次勸他:“你也是曾經的市委常委,你說你為了別人的幸福,低三下四地去求人,值得嗎?”
徐宗元堅定地回答:“值得的,這是我對他們的承諾,隻要鳳凰鎮的人們能過上好日子,我不要這張老臉又算什麼?”
他首先想到解決的是毛衝村、雷寨村、關聖村、陳田村、三屋村1.1萬人出行難的問題。解決好這條路,就等於解決了鳳凰鎮三分之一人口的出行和發展問題。徐宗元帶著鳳凰鎮的領導,來來回回跑市交委、區交通局等相關部門,先後爭取資金26萬餘元,順利完成了武漢市第一條、也是最長12.8公裏的一條通村水泥公路建設。幾年下來,在他的組織協調下,共向上級爭取興修通村水泥公路資金2608萬元,為全鎮興修通村、通灣公路156公裏,實現了鳳凰鎮水泥公路村村、灣灣通。
路修好了,徐宗元走在這些鄉間小路上,再不用擔心下雨天出門難了,也不用擔心田間地頭的農作物運不出去了。
2000年,鳳凰鎮僅有的一家集體企業民建公司負債高達196萬元,瀕臨倒閉。徐宗元聽說後,通過私人關係,奔波於全市建築公司尋求扶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家地方頗有實力的建築公司參與鳳凰民建公司改製,當年公司便扭虧為贏。
這年底,鳳凰可鍛廠通過法律程序宣布破產,但是在徐宗元的幫助下,重新組建了“生輝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先後吸納安排本鎮剩餘勞動力300人就近就業,年納稅158萬元。
獨木難成林,一花不是春。徐宗元深知,要想摘掉鳳凰的窮帽子,不是一兩個企業起死回生的問題,而是廣大民眾都能參與並最終都受實惠的問題。窮則變,變則通。這些年,鳳凰鎮受外出打工和在外工作、求學人員的影響,大家都在變化,可是作為祖祖輩輩都在鳳凰鎮刨食的廣大群眾來說,要想改變“自給自足”式的種養模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鼓勵和引導農民跳出“養雞買鹽油,種糧糊糊口”的種養圈子,徐宗元同鎮領導一起帶領村幹部和群眾到鄰縣相對發達地區學習“稻棉改瓜菜”,發展規模養殖,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利用荒山種油茶和茶葉,想方設法引進了新鳳畜牧、田田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園林園苗木等6家農業公司,與農戶聯手開發山林。幾年下來,5000畝烏龍茶生產基地、2000畝苗木基地相繼建成,近億元的產業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