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嫻
紅瓦白牆背後的滄桑
冬天的山村總給人一種蕭瑟的淒美。遠山的黛色隱藏在淺灰色的薄霧中。零落枯黃的樹葉掛滿枝頭,顯得有些靜謐。彎曲的山路上,有幾隻調皮地小狗在戲耍,讓人感覺到鄉村的活躍與清閑。紅瓦白牆的高大樓房坐落在水泥路邊,安詳而和諧。仔細觀看,樓房的背後,往往有幾處土磚瓦房依附著,破落而滄桑。
高大的樓房與屋後的土磚房像時代的見證者,見證著姚河村人民的變化。亮堂堂的樓房裏蓬蓽生輝,談笑風生。而屋後的土磚瓦房,已經成為雜物畜生的棲息之地。一高一矮的兩座建築物,像一本恢弘的曆史書籍,記錄著過去,也承載著未來。時代在進步,人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姚河,曾經是一個貧窮的山村。俗語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姚河的山頭,除了雜草叢生的低矮植被,很難生長出讓村民們能維持生計的植物。開山種茶,是姚河人民賴以生存的唯一收入。但因為不懂得管理,加上不懂得經營,村民們無論怎樣辛勤勞作也不能改變生活帶來的壓力。種茶不能保證基本的生活需求,於是,村裏的年輕後生們都往外走,農忙的時候回到村裏種田,農閑的時候出遠門打工。許多年,他們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在家鄉與異地之間奔波,像候鳥一樣遷徙。
上者生亂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這是茶苗對土壤的要求。而姚河碉樓寨的土質恰好如此。
那一年,蔡文誌跟新洲區領導走近了這片貧瘠的土地。蔡文誌是一個實誠的年輕人,家在新洲城區。為了幫助姚河碉樓寨人民脫貧致富,他離開了城區的生活來到這個小山坳裏安家。蔡文誌說,這裏是一片熱土,民風淳樸,村民們都很善良,不用做過多的宣傳,他們都很配合他的工作。
以前,姚河村的村民也種植茶葉,但不懂得管理與提升,辛辛苦苦采摘回家的茶葉因為不會加工,等外地商人來收購。如今,在蔡文誌的領導下,以前村民們20元一斤的毛茶,現在他收購到80元一斤,利潤翻了幾番。為了更好地加工茶葉,蔡文誌安排職工走出大山,學習別人的先進技術,而且忙的時候,他會親自上陣操作。
去姚河碉樓寨的那天,天空是霧蒙蒙的,太陽也是懶洋洋的。蔡文誌開著車子帶著筆者沿著水泥小路盤旋。筆者被滿目的綠包圍著,心情仿佛一下回到了春天。
一直以來,喜歡春的盎然、夏的熱烈、秋的成熟,而冬天因為跟凋零一脈相承,讓人忽略了原有的本質。遠山的樹光禿禿的,山坳中雜草已經枯萎。但滿山一望無際的茶樹足以彌補冬天的遺憾,因為它是綠色的,而且還是成片成片的。
茶樹是冬的對抗者。它不懼怕嚴寒的來臨,任北風呼嘯而至。它總是佇立在寒冷的最深處,而能保持原貌,用一身綠色裝點著山頭、山腰、山坳。隻要有它的地方就有綠的視野。
人生如茶,一杯清香濃鬱的清茶,在沸水的衝泡下,慢慢沉澱,幾經沉浮,幾經搏擊,終於留給人們最美好的回味。茶如人生,起伏跌宕的命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有失敗,就有成功;有付出,就有收獲。與蔡文誌在茶園的羊腸小道上緩緩而行,聽他講年輕時候的故事,講現在的成功和對未來的規劃。
躊躇滿誌的開拓者
蔡文誌,是新洲汪集街洲上村人,現任武漢市百花香白茶有限公司、武漢市彥誠誌福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武漢市佳陽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武漢雕樓寨白茶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1992年,蔡文誌從武漢電子工業學校畢業,後進入新洲建材廠工作,由於工作突出1993年被任命為鑄造車間主任。1994年10月他調到新洲區舊街糧管所麵粉廠工作。剛進入糧食企業的他,當時麵臨種種困境:一是當時糧食行業進入困難時期,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的陣痛,使他備受考驗;二是剛出生的女兒體弱多病,家庭的困難使他飽受折磨。
人,是苦難中滋長起來的。這是拿破侖說的。對於一個力求上進的人來說,苦難是人生的財富,經曆得越多就懂得越多。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蔡文誌就是靠這種信念支撐,讓他走出困境。剛成家立業的他沒有被困難所壓倒,在他看來,困境中的曆驗,更豐富了他的人生。1995年10月,剛進入糧食加工行業不到一年的他,看到麵粉廠累計虧損四萬多元,盡管他是一位普通職工,心中卻十分著急。當時經濟轉軌,糧食企業從計劃經濟剛走向市場經濟,他從企業自身管理、經營找到不足:一是產量過低,二是坐店經營銷量不暢。針對以上兩點,他找到時任廠長談對策:一是打破月薪製,加工計件付酬;二是集思廣益,送貨上門。在短短的47天,加工小麥52萬斤占全年加工量的一半,不僅銷完,而且扭虧為盈5萬多元。糧管所領導沒忘記他所做的一切。1996年初蔡文誌被任命為糧管所米、麵加工廠副廠長,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