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出台的“清潔”法規的案例有助於預測未來的市場反應,從而使新的“低碳”法規能夠適時推出。如果企業汙染或車輛排放超標都將受到懲罰,人們對法規的迎合就將催生出新的商業驅動力。但與此同時,一旦法規正式出台,對於產品的投訴也會迅速增加。因此,依賴這種商業驅動力的企業,必須在現金流和資源儲備上做好應急準備。
有些市場是可以通過“概念”來激活的,這類市場中的企業應當增加在公共關係(PR)方麵的投入。
某些關鍵群體願意為他們認為是低碳的產品支付額外的費用(如A級能耗標準的洗衣機),還有些人會專門購買踐行綠色政策的公司(如樂購和瑪莎百貨)的產品。雖然在上述情況中被關注的都是大型消費類企業,但通過供應鏈的反向傳導,也會影響到為其供貨的低碳創業企業。
一、TTP公司“當做”與“不當做”的事
TTP為早期階段的清潔技術公司提出如下“當做”與“不當做”的建議:
(一)“當做”的事情
1.找到“獨特的銷售主張”(uniquesellingproposition,USP),將它們轉化為競爭優勢,並在營銷中加以突出。
2.當你尋求風險投資商的青睞時,要調查他們近期所投資的項目情況,分析其選擇投資標的的標準。另外,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要同時向多家投資機構“求愛”。
3.要在需要資金之前就開始和投資人聯絡,了解他們正在尋找怎樣的項目。
4.要和終端客戶進行交流(誰是你的終端客戶?),確保從開發初期就有正確的產品定位,避免將來重新設計;為你的產品和服務爭取到客戶的支持,並將其展示給投資人。
5.在不同市場為企業所具備的能力尋找用武之地,開辟更多的利基市場。
6.管理好知識產權與擁有知識產權同樣重要。在進行知識產權授權時,要根據市場、時間、地理和具體應用情況區別處理。
7.找一家獨立的第三方技術公司,對你所計劃生產的產品的優劣勢和風險進行評估,並確保將評估結果融入營銷過程中。
8.設計好生產流程,把成本降到最低。
9.明確你的長期核心業務。
10.認識到法律法規對業務拓展的重要影響,多和議員們進行交流。
(二)“不當做”的事情
1.如果你所做的事情並非獨一無二,那就不要守著單一的利基市場不放。
2.不要遠距離眺望市場,身在其中才能了解競爭對手的動態。
3.不要將希望隻寄托在一個投資者身上,而要與其他投資者廣泛接觸,並使他們相信你並非隻有一種選擇(但不要直接表達出來)。
4.融資行動不能拖延,募集到所需的資金有時需要長達1年的時間。不要等到生產出原型樣品後才開始尋找資金。
5.不要把原型樣品等同於最終產品。
6.不要事必躬親,充分利用好碳基金和其他類似計劃所提供的幫助,這將大大擴展你的技能,增進對市場、競爭對手和其他相關情況的了解,而且這並不會增加成本。
二、ISIS碳基金企業孵化器
克裏斯·穆迪博士(Dr.ChrisMoody)是牛津大學ISIS碳基金企業孵化器的管理顧問,他說:對於清潔技術領域的創業企業,利用好政府的刺激政策非常重要,其中包括補貼、資助和減稅等措施。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方麵,許多國家和地區通過采取補貼政策,保障可再生能源執行更高的銷售價格,而具體的政策內容因地區不同而存在差異。
另一個問題是,即便在同一個國家,保障價格也會隨時變化,使得某種原本有利可圖的可再生能源突然變得不經濟,而之前投入的巨額資金也因此成為負擔。
“當做”:如果你想在英國融資,就必須了解針對海外企業主的相關規定。即使在英國本土進行生產和研發,也不足以確保你的企業獲得資金扶持。
“不當做”:不要過分誇大市場規模或產品價值,否則你將失去可信度,同時也破壞了行業本身的信譽。
來自企業第一線的思考格雷厄姆·庫雷(GrahamCooley),ITM電力公司CEO,Sensortec、Metalysis和Antenova等公司的前任CEO認為:
首先,我並不讚同將“清潔技術”作為一個時髦詞彙來使用,似乎它是一個獨立的細分行業。事實上,隻要所提供的技術能夠節約能源,或是更高效地使用資源和原材料,這樣的企業就可視為“清潔技術”企業。當你創辦企業時,先要問問自己:我所具備的條件是否與眾不同?我能夠給市場提供些什麼?市場真正需要些什麼?在“市場拉動”的環境下,我應該如何定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以迎合市場需求?如果不能清楚準確地回答上述問題,說明你的企業有麻煩了!許多創業企業都犯著同樣的錯誤,他們提供的東西很多,卻沒有獨一無二的“殺手鐧”產品,而能夠滿足某種特定的用戶需求才是企業真正的賣點。
對於技術企業來說,市場瞬息萬變,而技術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有些時候,原型樣品生產出來,資金卻往往消耗殆盡,市場情況也發生變化。如果在樣品生產出來之前資金就已經用完,企業就不得不冒著稀釋股權價值的風險繼續融資。因此,除了需要有正確的銷售主張,企業還必須意識到,他們所麵對的是一個動態的市場。
成功的清潔技術產品營銷與政府的環保法規密切相關。如果法規出台不恰當或不適時,都有可能扼殺產品的市場機會。通常情況下,技術的發展會先於法規的頒布,由於終端用戶沒有必須遵從的約束,因此難以形成市場需求(例如特定的碳減排需求或節能要求)。因此,清潔技術領域的創業企業不僅要緊緊盯住市場,還必須留意政策法規的變化,換言之,企業需要同時關注兩個動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