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我認知心理學——解開自我密碼,跨出成功長征第一步(2 / 3)

仔細審視你單子上所列的每一個詞語,如果你不能夠確定你所寫下來的某一些詞語的確定意義,試著把每一個詞都用一個句子來加以表達——不過你要再次用你非慣用的那一隻手來寫。每一個詞語都可以予以擴大,成為一個或更多的特定概念的敘述句。例如,“友好”可能會包括“我喜歡別人來我家做客”這個特定的信念,而“腳踏實地”則可能涵蓋“我很會自己動手做東西”……這一些使用非慣用的手寫下來並且擴大成為更明顯的句子的信念,才是有可能解釋你的行為和結果的信念,而不是那些你立刻就可以察覺的信念。

接下來是“自我催眠”,將每一個信念都放在你的心裏來加以測試。

首先,先選擇一個你認為是正麵的信念,然後想象你自己現在正處於這樣一個實際發生的狀況,而且在這個狀況裏,你的這個信念正在付諸實現。舉例來說,如果你很擅長於吸引兒童的興趣,比如講故事、唱兒歌,你就想象你自己正在這樣做,而且正在享受自己做得很好的感覺。這個例子也許正是受到你的清單上“友好的”或“令人喜歡的”這些詞語激發而產生出來的。為了讓感受更真實,你需要想象一些視覺上的東西——可以是小孩的臉、故事書以及你周圍的任何事物。如果你可以感覺自己聽到的任何聲音,包括你自己講話、唱歌的聲音,或是體驗到任何與你正在做的事情有關的感覺,那麼這種真實性就更為強烈了。換句話說,你最好動用起自己的感官,必要時五種都要用到,其中視覺、聽覺和感覺是最為重要的。這種感覺很像是自我的催眠,你必須讓自己先進入一個放鬆的狀態。

接下來將情景轉到一些不會令你覺得喜悅的事情上,也就是那些負麵的自我信念。舉例來說,你的同事正在熱烈討論著什麼,但你卻插不上嘴,你不喜歡看到自己正在這麼做或處於這樣的狀態。這也許就是“拘束的”、“害羞的”、“難以交流的”這些詞語所激發出來的。你可以回想一次過去不好的經曆,也可以去想象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一個事情,如同上麵一樣,把它感覺得越真實越好。

通過上述的兩個步驟,你已經體驗到自己的兩個不同的形象——正麵的和負麵的,分別反映出某一個特定的自我信念。把這兩種想象加以比較,你會開始看到一些差異。這並不是指這兩個情景在內容方麵的差異(如講故事、唱兒歌和難與同事交流兩個事情上的差異),而是視覺、聽覺和感覺等方麵的差異。

也許這是你第一次了解自己對自己的感覺,了解你的自我形象。在重新審視之後,你就可以運用那些令人產生力量的詞語,創造你希望擁有的信念,改變那些不利於自身發展的信念,進而把自己的潛能開發出來。

你就是一隻翱翔於天空的雄鷹

有這麼一個寓言故事:

有一個淘氣的男孩,他的父親有一個養雞場。有一天,他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去,發現了一個鷹巢。他從巢裏偷了一隻鷹蛋,帶回養雞場,把鷹蛋和雞蛋混在一起,讓母雞來孵。小鷹就在一群小雞裏出生、長大,它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除了是小雞外還會是什麼。起初它很滿足,過著和雞一樣的生活。但是,當它逐漸長大的時候,它發現了與夥伴們的不同。它內心裏有一種奇特不安的感覺,它想,“我一定不隻是一隻雞!”但是,它一直沒有采取行動。直到有一天,當小鷹看到一隻老鷹翱翔在養雞場的上空,它突然感覺到自己的雙翼有一股奇異的力量,感覺到胸膛裏心正猛烈地跳著。它抬頭看著老鷹,一種想法出現在心中:“養雞場不是我應該呆的地方,我要像它一樣飛在藍天上。”它展開雙翅,雖然它從來沒有飛過,但它內心有著飛翔的力量和天性。終於,它先飛到一座矮山頂上,又飛到更高的山頂上,最後衝上藍天,到達了高山的頂峰。它終於證實,自己是一隻鷹!

也許你會說:“我已經懂你的意思了。但是,它本來就是鷹,不是雞,它才能夠飛翔。而我,也許本來就是一隻雞,是一個平凡的人。因此,我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能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來。”這正是問題的所在——你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做出什麼了不起的事來!這是事實,而且,這是問題嚴重的事實,那就是我們隻把自己釘在自我期望的範圍以內。

愛迪生曾經說過:“如果我們做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地會使自己大吃一驚。”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隻是有的人的潛能已經蘇醒了,有的人的潛能卻還在沉睡。任何成功者都不會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他們主動開發自己無窮無盡的潛能。隻要你抱著積極的心態去開發你的潛能,你就會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會越用越強,你離成功也會越來越近。相反,如果你抱著消極心態,不去開發自己的潛能,任它沉睡,那你隻有歎息命運的不公了。

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或危機,隻要你認為你行,你就能夠處理和解決這些困難或危機。對你的能力抱著肯定的想法,就能發揮出積極的力量,並且因此產生有效的行動,直至引導你走向成功。

自我發掘的決心,自我依靠的習慣,可以讓你變得越來越強大。拐杖是為跛足者而不是為強壯的年輕人準備的,無論是誰,如果企圖依靠精神上的拐杖走過人生,他一定不會走得很遠,他也絕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成功者。

成功殿堂的大門,不是任意通行的,每一個進入者都擁有自己精心打造的鑰匙。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必須由你親自來鍛造。鍛造的過程,就是釋放你的潛能、喚醒你的潛能的過程。如果你見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懼怕陌生環境;如果你經常覺得擔憂、焦慮和神經過敏;如果你有類似的麵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緊張症狀”;如果你畏縮不前、甘居下遊,那麼,你受到的壓抑太重了,你對事情過於謹慎和“考慮”得太多,限製了你潛能的釋放。“壓抑個性”是對個人潛能的一種壓抑,具有“壓抑個性”的個人不能表現內在的創造性自我,因而顯得停滯、退縮、禁錮、束縛,拒絕表現自己、害怕成為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緊鎖於內心深處,思維也幾乎陷於停頓。這樣潛能不但沒有釋放,反而消耗在終日疲憊不堪的狀態中。

世界上有且隻有一個人能夠左右你的成敗,這個人就是你自己。隻有你自己,才能真正支持你邁向成功之路。

旁觀者清,以人為鑒反觀自我

認識自我,是我們每個人自信的基礎與依據。即使你處境不利,遇事不順,但隻要你賴以自信的巨大潛能和獨特個性及優勢依然存在,你就可以堅信:我能行,我能成功。

世上的人看月亮,有人喜歡月圓的時候,也許是因為象征圓滿;也有人喜歡弦月,可能是因為富有詩意;不一樣的人看月亮,就會對月亮有著不一樣的想法。但是,不管人們對於月亮是什麼樣的想法或觀感,月亮終究還是得循著自己的軌跡前進,反正它永遠也無法滿足所有的期盼。更何況,人要怎樣看月亮,對月亮有怎樣的想法、觀感,反映的是人們自己的狀態或需求,未必是因為月亮才這樣想的。至於別人對我們的眼光,常常反映的也是他們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人就是憤世嫉俗、怨天尤人,看誰都不滿;有人過於主觀,常是以偏概全,彼此認識沒有三分鍾,就對對方抱有成見了;還有人根本不在乎別人,對這樣的人而言,你怎樣表現都好,也怎樣都不好,反正他是看自己心情說話的人。如果我們過於在乎這些人的想法,隻會顯示出對自己太沒有自信,更是徒增自己的煩惱。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人,比如父母、長輩或是朋友,他們是真心關愛、在乎我們的人。如果用心聆聽他們的想法或建議,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助益,因為他們是真心為我們著想的人。不過,即使是做父母的也未必能夠完全了解自己小孩的需要,有時候父母也常會因為自己的局限,而對小孩有著某種過度期待,更別說是其他人了。所以,即使是那些愛我們的人,我們雖然能夠了解、體會他們的心情,但是對於他們所做的建議、分析,還是得要經過自己的檢討、過濾才行。畢竟,要對自己負責,最了解自己的,往往還是自己。

這倒不是說,那些不是為我們著想的人,我們就不必在乎他們的想法了,隻是說我們得清楚地知道別用情緒來回應別人個性、習慣上的不圓滿,才能平心靜氣去接受那些對我們有益的建議。至於對那些關心我們的人,彼此的關係應該是分享與聆聽,並不是遵從對方的期待而改變。對於那些真是不能接受或是無法達成的期待,還是得要適時地拒絕才行,否則就容易成為關係中造成決裂的隱藏炸彈。也有些時候,我們的理想與那些關愛我們的人相抵觸,或許自己非常清楚為什麼要作這樣的選擇,清楚地知道將來的發展,但是別人並不知道,如果我們要堅持自己的選擇,也得要盡力溝通清楚才好。

總而言之,與他人的互動中,別人對於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會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在我們聆聽別人意見時,先要了解他們對我們的心情是什麼,然後再仔細考量他們的建議是否適合。我們總是應該要聽聽別人對自己的想法或建議是什麼,但是永遠要記住的是,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而且最終的目的,是透過別人像是照著鏡子一樣地看清楚自己,然後表現出真實的自己,並不是一味地把自己塑造成別人眼中完美的形象。

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經曆中,在自己所處的社會境遇中,能否真正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把握自我發展,如何抉擇積極或消極的自我意識,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或決定著一個人的前程與命運。換句話說,你可能渺小而平庸,也可能美好而傑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自我意識究竟如何,取決於你是否能夠擁有真正的自信。請記住,認識自我,你就是一座金礦,擁有自信、自主、自愛,你就一定能夠在自己的人生中展現出應有的風采。

人性優點弱點並存,要接納自己

誰都想成為一個完美的人,我們總期望著自己更漂亮些,更動人些,因為美麗不僅帶給人們感官的愉悅,還能增強自信。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一個人接納另一個人很難,但一個人接納自己更難。我們時常對自己不滿,為自己的缺點懊惱與煩悶,千方百計想掩飾。麵對自己時,我們常常會陷入懼怕與悔恨中不能自拔。

但是,自己又不像別的物件,不喜歡了就可以隨時扔掉;也不和別人一樣,合得來便相處,合不來便分手,用不著去委曲求全。我們自己不可能把自己扔掉,除非自己結束生命。自己隨時都在糾纏著自己,無論你情願也好,不情願也罷,滿意時,它和你在一起,不滿意時它同樣不會離開你。生命的無奈也在於此。

有的人很早就接受了自己,有的人至死都無法接受自己。盡管我們知道,相貌、性格和生命一樣,都是我們所不能自由選擇的,然而,對於自己的不滿意,卻時刻折磨著我們。醜陋使我們不敢大聲講話,不敢仰起頭走路,不敢麵對他人的注視,在美麗的人麵前,我們更本能地感到自卑。總希望有一天,魔鏡會突然出現,告訴你是天下第一美人。

性情也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雖然我們並不對自己的容貌與性情負完全的責任,但我們卻不得不每日麵對它。蘇格拉底能夠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才宣稱自己自知其無知。我們雖不能像蘇格拉底那樣,自知學淺,但接受自己是無知的,卻是可以做到。

接受自己,有多種方式,有的人對自己的優點,不去自己挑明,而千方百計誘導別人說出,雖然隻是說的人不同,可這其中的奧妙就很深了。自己說的,那叫自我吹噓,叫逞能;別人說的,是“客觀”,是“實事求是”。聰明的人最善用這一招,臨了還會讓對方說一句,你真謙虛。

對於自己的缺點,我們難以接受,更不願意被別人指出,尤其是當眾指出。領導每次作完報告都要說“歡迎批評指正”之類的話,你可千萬不要當真。這意見不能“指”,更不能“正”,隻能當作沒有,最好本來就沒有。不然,你肯定會免費獲得許多“小鞋”穿。

比較聰明的一種是:人貴有自知之明。隻有自己知道了,自己覺察出問題,神不知鬼不覺地改掉,這才是上上之策。

明智的做法就是,三緘其口。不要那樣不厭其煩地告訴別人“我還有點自知之明”,那其實是在自欺欺人,一味地想要改變自己,求全求多。內向的人,希望自己能開朗些,外向的人希望自己深沉些,直率的人希望自己圓滑世故些,圓滑世故的人希望自己簡單快樂些,都是沒有意義的。

做人不要掩飾自己,嘴上一套心裏一套,渾渾噩噩,得過且過,也不要我行我素,剛愎自用。接納自己,實質就是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優點,我們便多一分自信,接受自己的缺點,我們便多一點理智。表現得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平和、不做作、不炫耀。

接納自己需要勇氣,也需要毅力。接納自己,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也是一個人長大、成熟的過程。這當然是一個痛苦的經曆,因為我們會逐漸發現,自己不是那樣完美,也不可能變成理想的自己,接納自己的優點也接納自己的缺點,直麵自己的優點需要勇氣,直麵自己的缺點更需要坦誠,需要包容。

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明白自己想做的不一定就能做,明白自己做的不一定全能做好,我們便會自信、自製、自強,生活便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煩惱。相反,斤斤計較自己的缺點,不原諒自己的失誤,則會使我們沮喪、自卑。

現實粉碎著我們的理想,也粉碎著自己的夢。接受真實的自己,客觀地對待自己,才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本色做人,泥土裏麵有黃金

現代社會是快節奏的。你在大街上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行色匆匆,似乎有永遠做不完的事,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如果你走上前去,隨意問一個從你身旁擦肩而過的行人:你活在自己真實的生命裏嗎?對方給你的也許是一臉的茫然。在商品經濟大潮下,許多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