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利格曼產生了一種閃電般的震動,仿佛出現了神靈的啟示。他認識到,是尼奇自己矯正了自己的抱怨。
這一天改變了賽利格曼的生活。他過去的五十年都在陰暗的氣氛中生活,心靈中有許多不滿的情緒,而從那天開始,他決定讓心靈充滿陽光,讓積極的情緒占據心靈的主導。
繼而,賽利格曼將這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定義為積極心理學。
4.積極正是一種愛
積極一詞很容易令人產生誤解,其實積極的意義是相對的,它不是一個固定結果和最後結局,積極是一個行為過程,包括過程的體驗。
積極與個人處境有關,是指個人選擇一個最能適應的環境和發揮了最高潛能的行為,是一個人把所有力量都運用到了極限而問心無愧的人生態度。一個身患絕症的人和一個處於創作狀態的作家,雖然所麵臨的人生狀態如此不同,但在積極狀態上會是一樣的,他們都可能是積極的。隻不過前者是與疾病作鬥爭而感受到生命的勇氣,後者是陷入創作高峰體驗而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兩者之比,沒有量的規定,但在質的規定上是一樣的。
積極隻能與消極相比,或者與心理不健康相比,而不能與另一個積極評價相比。積極是指主觀上的感受,包括一個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積極隻能與自己的過去感受相比。我們不能比較兩個人的積極,科學家和下崗工人都有自己的積極,前者是實驗室中對科學的獻身,而後者可能體現在對小時工的敬業中。積極是一個帶有價值導向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某一文化進程中對於何謂積極品質會具有不同的看法。一個優秀的人在什麼方麵表現出色,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如過去,我們認為節約、貞潔、謙卑、沉默是積極的品質,而現代社會則更注重創新、自主、主動和外向。
大多數人對積極理解有偏差。人們傾向於認為,積極是指一個人通過努力取得了成功,取得了顯赫社會地位或經濟地位,談到積極首先想到社會精英,如名演員、企業家、首富、體育明星等。其實,這種積極不是指人的內在的積極,而是外在積極,我們所說的積極是人的一種出色的心理素質和生活態度。
積極狀態雖然不排除外在的指標,一個處於積極狀態的人可以擁有外在的高成績和高分數,一個高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但積極狀態主要不是指這些外在的東西,這隻是一個人奮鬥和機遇的結果,是一些與人性無關的數字。積極狀態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出色的綜合心理素質,是積極的人生態度。這種心理素質促使一個人熱愛自己,熱愛他人,熱愛這個世界,擁有快樂和幸福。
積極也不總是指一個人征服外部世界,積極有為地把每一件事情都去辦好。患有神經症的人有時就過於追求完美了,他們的欲望超越了自身的能力範圍,在改造世界麵前過於有為,用主觀意願取代現實的客觀。比如,當一個強迫症的病人因為屢屢為是否關家中的煤氣而焦慮不安時,他覺得事事都是有為的,隻要我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就一定會萬無一失。可是,這種脫離現實的有為,恰恰可以理解為過分的欲望,是不合理的,它不是真正的積極,而隻能導致矛盾和衝突的消極。真正的積極有時包括一種無為,一種麵對現實的客觀和如實接受,接受該接受的,做自己能做的,看上去很無奈,但它卻是最佳的積極,因為此時此景,沒有比這一行為更好的主動。
5.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現代競爭社會,雖然比較的是一個人能力和動機,但同時也是一個人的樂觀精神的較量。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即便是將動物和人置於絕望的環境中,人為地讓他們無法逃脫失敗或懲罰,仍然有四分之一個體永不放棄,這就是說,群體中天生地存在樂觀差異,少數個體是最為樂觀的。
美國的總統選舉中,最後的成功者九成是樂觀者。
如果父母悲觀,孩子通常也具有悲觀的性格。樂觀可以通過教育而形成,一個悲觀的人通過心理訓練可以轉化成為樂觀的人。
我們的學校和社會,傾向於認為一個人成功取決於能力和動機欲望,如果一個人擁有天分並且很努力地投入學習或工作,他就一定會成功。但賽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天分和意願都很充足時,失敗也可能發生,這僅僅因為這個人是一個悲觀的人。
悲觀的人特征是相信壞事都是自己的過錯,發生的壞事一定會持續很久,並且會毀掉一生的一切。而樂觀的人遇到同樣的厄運時,會認為現在的失敗是暫時的,每個失敗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錯,可能是環境、壞運氣或其他因素帶來的後果。比如,麵對考試失敗,悲觀的人往往認為都是自己不好好複習,能力差,這次考不好意味著永遠考不好了,自己不是上大學料。你可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區別,它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中的成功,身體與心理健康,甚至壽命。
賽利格曼的一個博士研究生給老鼠注射了癌細胞,將老鼠安排於不同環境中。第一組老鼠可以通過逃避(如抓碰開關)而成功地擺脫電擊(樂觀組);第二組則在第一組成功逃避電擊時候被電擊,因為前者碰到開關則同時接通了它們的電擊線路,它們無論如何也逃避不了電擊;第三組老鼠在沒有危險的環境中。結果第一組老鼠中患癌症的大約隻有四分之一,第二組為四分之三,而最後一組有二分之一得癌症。這個實驗說明積極有效地應對危險可以提升免疫力。
樂觀的人稍有些主觀,有些“傻”。他們習慣於歪曲現實世界,當現實世界不利他們發展或有些危險時,他們傾向於人為地忽視危險,或縮小危險,樂觀地認為,天塌不下來,睡醒再說。
名校哈佛告訴你的“積極心理”課
哈佛大學是美國首屈一指的常青藤名校,所招學生都是出類拔萃的未來精英。不過,哈佛大學2005年度第一學期“上座率最高課程”卻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這門課程的名稱叫作積極心理學。周四中午11時30分至13時,855名哈佛大學學生都將在本·沙哈爾的帶領下一同體驗“積極心理學”。麵對台下近900名莘莘學子,主講人塔勒本·沙哈爾並沒有大講特講如何成功,而是深入淺出給予他們快樂的秘訣。
哈佛大學網站對“積極心理學”一課如此簡介:“本課主要是為營建一個充實人生的健全心理,話題涉及快樂、自尊、理解、友情、愛情、成就、創造力、音樂、精神和幽默感。最終幫助學生走向成功。”
對於課程主旨,現年35歲的本·沙哈爾一言以蔽之,即“如何獲得快樂”。“我覺得自己在打造一座連接象牙塔與現實世界的橋梁。”他如此定位自己。
如何獲得快樂?本·沙哈爾現在正在撰寫一本名為《接受人性不足》的著作,希望能向讀者闡明他在“積極心理學”課堂上對哈佛學子們提出的建議——“接受你自己”。
比如,本·沙哈爾在最近一次課堂上提出的口號就是:學會失敗。他告訴講壇下一貫優秀的哈佛學生們,失敗無可避免,因此有必要學會如何麵對失敗。
和其他老師不同,本·沙哈爾在課堂上最愛提及的名人並非柏拉圖、莎士比亞或愛因斯坦,而是有“脫口秀女王”之稱的美國黑人女主持奧普拉·溫弗裏。
“我喜歡奧普拉·溫弗裏,”他說,“……她正好顯示出‘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顯示出‘接受人性不足’的理念,她從不把自己藏匿在永遠的微笑之中。”
本·沙哈爾的理念和備受哈佛大學師生推崇的美國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的理念一致。後者指出:我們若是把目光隻放在眼前,那麼未來就難以掌握,我們若是想獲得長久的快樂,那麼就要忍受暫時的痛苦。
哲學家蒙田說:“若結果是痛苦的話,我會竭力避開眼前的快樂;若結果是快樂的話,我會百般忍耐暫時的痛苦。”
任何一個有所成就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遇到過失敗。而那些正確對待失敗的人和那些不能正確對待失敗的人往往最終的境遇有很大的差別。因此,養成正確對待失敗的態度非常重要。
比爾蓋茨對自己創立的微軟的每一個員工灌輸正確對待失敗、尊重失敗的思想,甚至提出“沒有失敗說明工作沒有努力”。因此,在微軟工作的人從不懼怕失敗,他們將失敗看作是任何事情走向成功的鋪墊。在微軟,隻要遇到失敗,接下來的不是進行批評、斥責或者評估損失,而是“殘酷無情”的剖析過程,他們認為這是對失敗的尊重。失敗的結果直接作用就是促使去嚐試新的實現可能,也正是因為失敗,微軟成就了一次次令對手膽寒的成功。用微軟自己的話說:“失敗是成功的一種需要。”
蓋茨的執著和勇氣與美國的創業氛圍有著很大的關係。軟件企業最為集中的矽穀有著“創業大本營”的美譽。在這兒,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企業倒下,同時也有成千上萬的創業者一夜暴富。美國知名創業教練約翰·奈斯漢說:“造就矽穀成功神話的秘密,就是失敗。失敗的結果或許令人難堪,但卻是取之不盡的活教材,在失敗過程中所累積的努力與經驗,都是締造下一次成功的寶貴基礎。”
積極心態的作用,消極心態的反作用
心理學中曾經有過這樣的實驗:
實驗的內容是看一張一群青少年正在沼澤地區挖地的圖片。一位實驗對象在心情愉悅時對這張圖片是這樣描述的:“看來一切都很有趣,這使我想起了夏天,在大自然中勞動,是生命的真正享受,是一種無法比擬的快樂,在泥沼中挖土、種植,然後看著植物發育成長,是對勞動者至高無上的獎賞。”
還是這張圖片,還是這位實驗對象,在他情緒憂鬱的時候,他這樣描述道:“生活真是一場無休止的苦役。這麼小的孩子就要承擔如此又髒又重的體力活,這個世界沒有一點人情味,他們的家長,我們的社會幹什麼去了?這樣年齡的孩子顯然還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這真是一片可怕的黑色土地。”
還是這張圖片,還是這位實驗對象,在他情緒焦慮的時候,他這樣描述道:“我真擔心,這些孩於會弄傷他們的手腳,這種活應該讓年紀大一些的人去幹。一旦發生意外,真不知道會釀成怎樣的悲劇。瞧,你看旁邊沼澤地的水恐怕不淺吧,萬一孩子不小心滑下去……”
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對同樣一項事物,竟然有如此不同的反應,真是耐人尋味。其實,事物還是那個事物,所不同的是情緒和心態。
在很多情形下,隻要稍微調整一下我們的心態、我們的視角,使它處於良好的狀態,我們就可以獲得一個全新的環境感受。
人與人之間隻有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巨大的不同;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不同就是成功和失敗。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一些人抱怨自己所處的環境沒有為他的成功創造必要的條件。其實,環境對於人們的影響往往不在於環境的自身,而在於我們對環境的看法。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們。
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中,長期以來,我們已習慣於認為是環境製約了我們。其實,真正製約我們的並非是環境,而是我們的心態。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能否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直接影響著你對周圍事物的理解。
心態的不同、情緒的不同會直接影響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不同的人對同樣事物有截然不同的認識和反應。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心態下對相同事物的認識和反應也有迥然不同的情況。
事實上,心態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人生的成敗。心態可分為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積極心態能發揮潛能,能吸引財富、成功、快樂和健康;消極心態則排斥這些東西,奪走生活中的一切,使人終身陷在穀底,即使爬到了巔峰,也會被它拖下來。
積極心態的特點是信心、希望、誠實、愛心和踏實;消極心態的特點是悲觀、失望、自卑、虛偽和欺騙。
史蒂芬·柯維曾告誡我們,心態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帶著愛、希望和鼓勵的積極心態往往能將一個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反之,帶著失望、怨恨和悲觀的消極心態則能毀滅一個人。因此,我們一定要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