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心態心理學——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2)(1 / 3)

1.快樂的第一法寶是寬恕的心

最快樂的人身邊總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們不關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鄰居的腳步。最重要的是,他們有一顆寬恕的心。正如《真正的快樂》的作者塞利格曼所說,快樂的人很少感到孤單。他們追求個人成長和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們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從來不管別人做什麼或擁有什麼。伊利諾斯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愛德·迪恩納說:“對於快樂來說,物質主義是一種毒品。”即使是那些富有的物質主義者也不及那些不關心掙了多少、花了多少的人高興。快樂的人以家人、朋友為中心,而那些不快樂的人在生活中,時不時地冷落了這些東西,在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備感孤單。迪恩納還認為,如果經常與更加富有的鄰居做比較,這將會是不高興的開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克裏斯托弗·皮特森認為,寬恕與快樂緊緊相連,“寬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後,也是最難擁有的”。

2.快樂的第二法寶是順其自然

人類不善於預測快樂,因為快樂是乞求不到的,當你追求快樂時,它無影無蹤,而你忽視它時,它卻不期而至。其實,快樂是因為你做了快樂的事情,當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了,你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滿意,你就會快樂。許多人重視快樂的感受,卻不重視去做快樂的事情,不去行為,隻去思考和感受是不會快樂的。好的感覺並不像人們想的那樣隻存在於頭腦中,它一定會表現在行為上。通常當人們去參加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動,達到忘我的程度時,生活滿足感就會出現,因為這時他們已經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一切憂愁。心理學家徹斯把這一現象稱為“順其自然”。徹斯認為,在生命的流程中,人們也許正在處理棘手的事件,也許正在做腦部手術、玩樂器或者是在和孩子一起解決難題,而其中的影響都是一樣的:生命中許多活動的流程就是生命中的滿足。你不必加快腳步到達終點,順其自然就可以。

3.快樂的第三法寶是感激生活

感激的心情與生活滿足也有很大關係。心理學研究顯示,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說出來和寫出來能夠擴大一個成年人的快樂。感激自己健康地活著,感激自己是自由的,感激自己還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感激過去他人贈予你的一切。

現代經濟心理學也從人類對金錢的認知角度,再次闡明了金錢與幸福無關。讓我們來看一個美國華裔經濟學家奚教授1998年發表的冰淇淋實驗。現在有兩杯哈根達斯冰淇淋,冰淇淋A有7盎司,裝在5盎司的杯子裏麵,看上去快要溢出來了;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裝在了10盎司的杯子裏,所以看上去還沒裝滿。你願意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呢?如果人們喜歡冰淇淋,那麼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們喜歡杯子,那麼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實驗結果表明,在分別判斷的情況下,也就是不能把這兩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較的情況下,人們反而願意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實驗表明:平均來講,人們願意花2.26美元買7盎司的冰淇淋,卻不願意用1.66美元買8盎司的冰淇淋。

上述實驗的結論也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在作決策時,並不是去計算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而是用某種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判斷。比如在冰淇淋實驗中,人們其實是根據冰淇淋到底滿不滿來決定給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錢的。人們總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眼睛,實際上目測是最靠不住的,聰明的商家就善於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製造“看上去很美”的效果。

卡尼曼教授的理論還揭示,從心理學意義上,錢和錢是不一樣的。同樣是100元,是工資掙來的,還是彩票贏來的,或者路上撿來的,對於消費來說,應該是一樣的。可是事實卻不然。一般來說,你會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存起來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筆意外之財,可能很快就花掉了。這證明了人在金錢麵前是非理性的,是很主觀的,錢並不具備完全的替代性,雖說同樣是100元,但在消費者的腦袋裏,分別為不同來路的錢建立了兩個不同的賬戶,掙來的錢和意外之財是不一樣的。這就是芝加哥大學薩勒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賬戶”的概念。

今天晚上你打算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是200元,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你發現你把最近買的價值200元的電話卡弄丟了。你是否還會去聽這場音樂會?實驗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舊會去聽。可是如果情況變一下,假設你昨天花了200元錢買了一張今天晚上的音樂會票子,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突然發現你把票子弄丟了。如果你想要聽音樂會,就必須再花200元錢買張票,你是否還會去聽?結果卻是,大部分人回答說不去了。可仔細想一想,上麵這兩個回答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丟掉的是電話卡還音樂會票,總之是丟失了價值200元的東西,從損失的金錢上看,並沒有區別,沒有道理丟了電話卡後仍舊去聽音樂會,而丟失了票子之後就不去聽了。原因就在於,在人們的腦海中,把電話卡和音樂會票歸到了不同的賬戶中,所以丟失了電話卡不會影響音樂會所在賬戶的預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舊選擇去聽音樂會。但是丟了的音樂會票和後來需要再買的票子都被歸入同一個賬戶,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聽一場音樂會了。人們當然覺得這樣不劃算了。

金錢隻是數字本身的符號,我們想擁有更多的錢,可我們為什麼想掙更多的錢呢?是為了生活的富裕。為什麼要富裕呢,是為了幸福。掙更多的錢不是我們的目的,隻是手段。我們之所以想有更多的錢,是想擁有更多的幸福和快樂。歸根結底,人們最終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錢。因為,從“效用最大化”出發,對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財富,而是幸福本身。

專家認為,財富僅僅是能夠帶來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們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很多和絕對財富無關的因素。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我國的人均GDP翻了幾番,但是許多研究發現,人們的幸福程度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壓力反而增加了。

當我們關注財富積累的時候,萬萬不要無視幸福感的增加。在我們這個社會,資源是有限的,機會也是不平等的,所以財富不可能會被每一個人所擁有。但是幸福的感受和快樂的心情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的。珍惜你的幸福感受吧,隻有它才是你觸手可及的寶藏。

擦亮心眼,沙漠裏也能找到星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位名叫瑪莉的英國婦女隨她的軍官丈夫駐防在北非的埃及,住在靠近沙漠的營地裏,軍營的條件是很差的。

他們居住的木屋總是悶熱難當,連陰涼一點的地方氣溫也在30度以上,狂風裹挾著沙土總是呼呼地吹個不停。軍營裏沒有幾個家屬,周圍住的又全是不懂英語的土著居民,生活毫無色彩,日子實在難熬。

而且丈夫經常要出去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這讓一個人在家的瑪莉總是感到非常寂寞。她給遠在祖國的父親寫信傾訴,多少流露出要回家的意思。父親的回信很快就收到了,信中寫了這麼一句話:“有兩名罪犯從監獄裏眺望窗外,一個看到的是高牆和鐵窗,一個看到的是月亮和星星。”

瑪莉拿著父親的信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覺得父親說的很對。“好吧!”她振作起精神,“我這就找星星和月亮去。”於是她走到屋外,和鄰近的土著黑人交朋友,並請他們教她烹飪當地的食品,用泥土做成陶器。交往的開始是有些艱難的,但他們很快就熱情地接受了她,瑪莉也開始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之中,漸漸地迷上了這裏的風土人情。不久之後,瑪莉還開始研究起了曾經讓自己無比厭煩的沙漠。很快,沙漠在她眼中成了神奇迷人的地方。她經常請土著朋友們引路到沙漠的深處探險,聽當地人講沙漠的特點,還讓遠在倫敦的親友幫她寄來了當時能找到的關於沙漠的所有著作,並都認真地閱讀。而且她還將她對沙漠取得的點滴知識都寫進了自己的日記,她的生活因此變得充實,甚至有些忙碌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在中東、非洲的沙漠地區不斷發現石油,人們對沙漠的認識和興趣都大增,瑪莉因為她的知識成為了英國知名的沙漠專家。

幾十年後,當有人向瑪莉問起事業成功的經驗時,她說到了月亮和星星的故事。她說:“是父親教給了我對生活的態度,這種態度是我事業的源泉,它使我終身受用。”

不錯,瑪莉女士找到了自己的“星星”,她不僅不再長籲短歎了,而且獲得很大的成功。那麼我們呢?我們又該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呢?

也許最大的啟示就是,不要害怕寂寞和苦惱,隻要我們能夠擺正自己的心態,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它們,我們就可以在沙漠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星星。

平衡心態,走好心靈的獨木橋

弗洛姆是美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一天,幾個學生向他請教:心態對一個人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他微微一笑,什麼也不說,就把他們帶到一間黑暗的房子裏。在他的引導下,學生們很快就穿過了這間伸手不見五指的神秘房間。接著弗洛姆打開房間裏的一盞燈,在這昏黃如燭的燈光下,學生們才看清楚房間的布置,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原來,這間房子的地麵就是一個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裏蠕動著各種毒蛇,包括一條大蟒蛇和三條眼鏡蛇,有好幾隻毒蛇正高高地昂著頭,朝他們“滋滋”地吐著信子。就在蛇池的上方,搭著一座很窄的木橋,他們剛才就是從這座木橋上走過來的。

弗洛姆看著他們,問:“現在,你們還願意再次走過這座橋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

過了片刻,終於有3位學生猶猶豫豫地站了出來。其中一個學生一上橋,就異常小心地挪動著雙腳,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另一個學生戰戰兢兢地踩在小木橋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顫抖著,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個學生幹脆彎下身來,慢慢地趴在小橋上爬了過去。

“啪”,弗洛姆又打開了房內另外幾盞燈,強烈的燈光一下子把整個房間照耀得如同白晝。學生們揉揉眼睛再仔細看,才發現在小木橋的下方裝著一道安全網,隻是因為網線的顏色暗淡,他們剛才沒有看出來。弗洛姆大聲地問:“你們當中還有誰願意現在就通過這座小橋?”

學生們沒有做聲,“你們為什麼不願意呢?”弗洛姆問道。“這張安全網的質量可靠嗎?”學生心有餘悸地反問。

弗洛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們的疑問了,這座橋本來不難走,可是橋下的毒蛇對你們造成了心理威懾,於是,你們就失去了平靜的心態,亂了方寸,慌了手腳,表現出各種程度的膽怯——心態對行為當然是有影響的。”

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呢?在麵對各種挑戰時,也許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勢單力薄,不是因為智能低下,也不是沒有把整個局勢分析透徹,反而是把困難看得太清楚,分析得太透徹,考慮得太詳盡,才會被困難嚇倒,舉步維艱。倒是那些沒把困難完全看清楚的人,更能夠勇往直前。

如果我們在通過心靈的獨木橋時,能夠忘記背景,忽略險惡,專心走好自己腳下的路,也許我們就能輕鬆愉快地快步到達目的地。

用鮮花鋪滿自己心靈的春天

相愛的托尼和歐萊婭,組建了自己的小家。但是他們生活比較貧困,為了讓歐萊婭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托尼不得不在新婚不久忍痛離開家,去很遠的地方謀生,歐萊婭答應托尼在家安心等他回來。

托尼在老板那工作15年後,臨行時老板沒給他發工資,而是給了他三條忠告和三塊麵包。

這三條忠告是:

第一條:人生永遠沒有捷徑可走。便捷的道路可能使你命喪黃泉。

第二條:永遠別對可能是壞事的事情生好奇之心,好奇心也可能要了你的命。

第三條:永遠別在自己痛苦的時候做出決定,那樣會後悔的。

老板給托尼的三塊麵包,兩個讓他路上吃,另一個等他回家後和妻子一起吃。

在遠離自己深愛的妻子和家鄉15年後,托尼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天後,他遇到了一個人,那人說:“你要走30多天的路,這條路太遠了,我知道有一條小路,幾天就可以到了。”正當托尼準備走小路的時候,突然想起了老板的忠告,於是他沒選擇走小路。後來得知那個人讓他走所謂的小路隻是一個圈套而已。

幾天後,他走累了,發現路邊有家旅館,他打算住一夜,交房錢後躺下睡了。睡夢中,他被一聲慘叫驚醒了。他覺得奇怪,就跳了起來,想去門口看看發生了什麼事,剛走到門口,又想起老板的忠告,於是沒有去看,回到床上睡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