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氣質心理學——氣質是成功者取勝的真正魅力(1)(2 / 3)

(2)活動是否有規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每天的饑餓、睡眠和排便等生理活動是否有規律,比如說:每天的睡覺、醒來、肚子餓、大便等的時間是否相對固定?數量是否相差不多?時間長短、吃的量大小等是否變化不大?有些孩子從一生下來就很有規律,但另一些孩子則沒有任何規律可言。

(3)接受新刺激的最初反應如何:比如第一次見到陌生人是不怕生還是哭鬧不止?第一次吃新食物時是趨近的還是拒絕的?這種特點對孩子以後學習和生活有很大的影響。

(4)適應性快還是慢:孩子對首次遇到的新環境或新刺激的適應過程是快、中等還是慢。這種特點是指適應新事物的過程如何。剛開始在進入幼兒園或小學時,適應性不佳的孩子會感覺很痛苦,但必須學會克製,過了這個階段也許就好了。

(5)產生反應的最小刺激量:由於每個孩子的感官所需的刺激量可能很不一樣,反應刺激量較低的孩子比較敏感,他們睡覺時周圍一定要很安靜、沒有燈光;尿布稍微濕了就會哭鬧不止,要求更換。

(6)反應強度的高低:反應強度較大、哭聲響亮孩子的負麵反應也較劇烈,對親子關係也有很大的影響。家裏有個“夜哭郎”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會煩惱有加,但是,也有相反的情況,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孩子的哭聲也吸引了家長的注意力,使他們對這種孩子也更為關注。

(7)心境如何:孩子在睡醒後幾個小時內的表現出的主要情緒。心境較好的孩子,臉上經常漾著微笑,比較招人喜歡。相反,心境不好的孩子則會每天哭鬧不止、心情不佳。

(8)注意力分散度:孩子的注意力是否容易從正在進行的活動中轉移。注意力問題可以說是一個父母反映最多的問題了。有的小孩剛出生不久就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這種特點是天生的,是他的氣質特點之一。

(9)堅持性高還是低:孩子在從事某種單一活動時穩定注意時間的長短。有的小孩堅持性很高,很固執,到商場裏他看上了某件玩具就一定要得到,否則不肯善罷甘休。但是堅持性低的小孩做事時則隻有三分鍾的熱乎勁,興趣愛好很容易轉移。

寶寶一出生所帶來的這九大氣質特征,奠定了長大後的氣質基礎。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曾論述道:“在許多兒童中,這些氣質的原始特征往往在隨後的二十多年發展階段中保持。”要想更確切的了解自己的氣質基礎,建議你不妨回家問問自己的父母,你小的時候是“好伺候”,還是“不好伺候”?相信答案一定會對你有所啟發。

由此可以理解,氣質類似本能,例如有人好發怒鬥爭,有人則否;又如男女情欲或強或不強,人各不同,這種不同就是氣質的不同。而論其事,都屬於本能的衝動。

因此,氣質可以說是與生俱來並且相對穩定的,這也就是所謂的“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這句話揭示了氣質穩定性的一麵,但這句話又過於誇張了,因為氣質也具有可塑性的一麵,隨著個人的成長,家庭、教育、職業訓練、生活經驗等各種因素都會影響氣質的形成,那時的氣質特征就比較複雜了。

眾說紛紜,揭開氣質形成奧秘

人的氣質各不相同,事實昭然可見,但追究其為何不同,氣質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則眾說紛紜,因此從古至今人們對氣質充滿了好奇,孜孜不倦地探索氣質形成的奧秘。從希波克拉底的體液說發展到今天,在有關氣質形成的各種學說中,有四種學說影響最大。

1.氣質的體型說

人的體型有胖瘦、高矮、強弱之分,但是這和氣質又有什麼關係呢?提出氣質體型學說的是德國精神病學家克瑞奇米爾。他認為人的體格與氣質有一定關係。他根據臨床觀察提出了三種類型:

(1)矮胖型:身體短胖,脂肪豐富。這種人活潑、樂觀,善交際,感情豐富,易患躁狂抑鬱症。

(2)瘦長型:身軀高而瘦,皮膚幹,肌肉不發達。這類人孤僻、沉靜,不善交際,神經過敏,易患精神分裂症。

(3)強壯型:肌肉發達,體格健壯。好動、好鬥、好勝、固執,情緒具有爆發性、具有癲痢症特征。

美國醫生謝爾頓和心理學家史蒂文斯深受克瑞奇米爾的影響,他們在1942年合著的《氣質的差異》中,以健康的正常人為研究對象,將人的氣質類型劃分為:

(1)內髒緊張型:好交際、情感豐富、隨和、動作遲緩、肥胖。

(2)身體緊張型:精力充沛、好動、富於競爭、坦率、健壯、衝動、冒險。

(3)頭腦緊張型:不善交際、敏感、多慮、體態呆板、睡眠差、易疲勞、喜獨居。

氣質的體型說或許會引起你的共鳴,因為你在自己的同事、朋友、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會看到如上表現。然而這種說法是否科學呢?

現代心理學認為,盡管體型與氣質類型之間有較高的正相關,但這並不能說明二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事實上,一個人的體型是會變化的,而一個人的氣質相對而言則是穩定的。當代科學還不能有說服力地揭示體格對氣質的影響作用,所以氣質的體型說是欠科學性的。

2.氣質的血型說

如今,你已經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血型,然而僅在一百多年前,人類對自己的“生命之泉”還一無所知,認識是從一例輸血手術開始的。

1818年,為了挽救了一名因分娩時大出血而生命垂危的產婦,英國婦產科醫生布倫德爾,成功地作了人與人之間第一例輸血手術。可是,在之後大量輸血的臨床實踐中,事故卻接連不斷:有的病人接受輸血後,可能完全沒有反應;而有的病人在接受輸血後,卻發生致命的反應,他們出現發冷發熱、頭痛胸悶、呼吸緊迫和心髒衰竭等症狀,甚至因此而死亡。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輸血雖然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挽救生命的良策,卻不敢貿然使用。直到1900年,奧地利醫生,病理學家卡爾·蘭茨坦納首先揭開了輸血反應的謎底。

蘭茨坦納通過對自己及實驗室裏的5位同事彼此血液混合的實驗,奇妙地發現了人類有3種血型:A型、B型和O型。而致命的輸血反應秘密就在於這3種不同血型的紅細胞和血清相混合而產生的凝集。他依此製成用來測定人類血型的標準血清。隻要在輸血前預先測定血型,選擇與病人相同血型的輸血者,就可以保證安全。

1902年,狄卡斯德羅醫生對155個正常人重複了蘭茨坦納的實驗,發現還存在第四種血型——AB型。因為這一類血型的人較少(約占人群的十分之一),而蘭茨坦納隻做了6個人的實驗,所以沒有發現它的存在。

到了1907年,捷克醫生揚斯基為四種血型命名,從此血型有了自己的名字:A型、B型、O型和AB型。其中,O型血被稱為“萬能輸血者”,因為O型血無論輸給哪一種血型的人,都不會發生凝集反應;相反,AB血型的人,除了同型血的人以外,不能輸給任何別的血型的人,但他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輸血而不致產生凝集反應,所以被稱為“萬能受血者”,甚至因此被笑稱為“自私”的血型。

近幾十年來,醫學工作者在四種血型基礎上發現了15個血型係統,90多種血型。同時發現不同血型的人具有相應的個性和氣質類型。

關於氣質是由不同的血型決定的學說開始流行,這一學說在日本尤為盛行。日本血型社會學家能見正比古在他的《血型與性格》一書中指出:“血型的真正含義指的是人體的體質和氣質類型。”

日本心理學家古川竹二提出:

A型血的人消極保守、焦慮、多疑、冷靜、缺乏果斷性、富於感情;

B型血的人積極進取、好活動善交際、靈活、寡信、多言、愛管閑事;

O型血的人膽大、好勝、意誌堅強、自信、愛支配人、不吃虧;

AB型血的人外表為B型,內在為A型。

血型學說得到了人們廣泛的認同,人們常常用它來推測自己及朋友的氣質和性格。隨著網絡的普及,血型和星座一同成為年輕人所喜愛和關注的話題,在互聯網上,有關血型說的點擊率總是居高不下。

3.氣質的激素說

英國心理學家柏曼等人發現內分泌腺的活動與人的情緒及行為有一定的關係,於是提出了氣質的激素理論。

他把人分為甲狀腺型、腦垂體型、甲狀旁腺及性腺型等類別。

甲狀腺型者,由於甲狀腺素分泌過多,表現出感知靈敏、精神飽滿、意誌力強的特征;甲狀腺分泌不足者表現為冷淡、遲緩、癡呆、被動。腎上腺發達者,表現為情緒易激動、精力旺盛、好動、好鬥、有神經質的特征。胰腺發達者常常行動遲緩、喜怒無常。胸腺發達者表現為活潑、好動、反應快、心情變化快。

內分泌腺活動對氣質有較大影響,這一點是應當充分肯定的。不過現代生理學研究證明,內分泌腺不是獨立地起作用的。激素的合成及分泌最終要受到神經係統的控製和調節。因此,片麵地誇大內分泌腺的決定作用,也會走向偏頗。

4.氣質的高級神經活動說

在人體的器官係統中,神經係統居於最重要的地位。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通過以大腦為核心的神經係統活動來實現的。

氣質是一種心理活動,因此氣質是在神經係統的調節、控製下進行的。

氣質的高級神經學說用神經類型的特性來解釋氣質現象,這種觀點目前被認為是最接近氣質本質的一種認識。

19世紀末,人類對自己身體各部分的構造已基本清楚,但對內髒器官和大腦的工作機理卻了解很少。因為內髒和大腦都隱藏在體內,它們工作的時候誰也看不見。怎樣才能觀察到它們的活動規律呢?解決這個難題的,是俄國傑出的生理學家伊凡·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

他通過大量動物實驗創立了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他認為人一出生就帶著各自的神經動力結構類型來到人世間,適應著他所生存的環境,並為他的行為方式塗上獨特的動力色彩,這就是氣質。

他揭示出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的三種特性:①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的強度;②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的均衡度;③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的靈活性。從而將人的神經類型劃分為四類:

(1)強而不平衡的興奮型(不可抑製型):反應快、準確性差、對新事物敏感、好動、不易控製自己、有較強的工作能力;

(2)強、平衡而靈活的活潑型:反應快、準確、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富於創造性,具有強而穩定的工作能力;

(3)強、平衡而不靈活的安靜型:反應較慢、準確、沉著謹慎、踏實肯鑽研、但靈活性差;

(4)弱型(抑製型):反應慢、注意力分散、粗心、工作能力較低。

巴甫洛夫把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和氣質類型看作是同一種東西,他說:“這些類型在人身上就是我們稱之為氣質的東西。”他認為興奮型相當於膽汁質,活潑型相當於多血質,安靜型相當於粘液質,弱型相當於抑鬱質。

然而心理學的發展告訴我們,氣質與神經活動類型並不是一個東西。因為氣質是心理現象,神經活動類型是生理現象,用神經活動類型解釋氣質,僅僅為氣質的生理基礎勾劃出一個輪廓。

分清氣質類型,認準氣質特征

人們對自我氣質的了解,以及對他人氣質的認識,通常是先從氣質類型的劃分和氣質特征的認識開始的,就好像麵對一屋子散亂無章的圖書,我們的整理往往從對圖書的分門別類開始。

1.氣質類型的構成

目前最常用的氣質分類方法還是源於傳統的希波克拉底的氣質學說——將人的氣質分為粘液質、多血質、膽汁質和抑鬱質四種氣質類型。

膽汁質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因此,精力旺盛,不知疲勞,能以極高熱情去工作。情緒興奮性高,抑製能力差,易衝動,心境變化劇烈,脾氣暴躁,不易遏製,直爽熱情,行為外向。

多血質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言語、情緒、動作反應速度快而強烈,因此,活潑好動、靈活、善交際、容易適應條件的變化,機智敏銳,能迅速把握新事物,注意力易轉移,情緒來得快,消失得快,性情急躁,興趣多變換,不太穩定,行為外向。

粘液質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情緒興奮性低,明顯內向,能在各種條件中保持平衡。做事冷靜有條理,踏實而平穩,但易循規蹈矩。動作反應慢而不夠靈活,注意力穩定,沉默寡言,交際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