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詩寫道:從監獄的欄柵,兩人遠望,一人看見死亡,一人看見希望。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更具活力的創造者,就一定要意識到你的觀念,讓你的觀念擺脫一切偏見、一切固執、一切套子,讓一切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東西生長。如果一個人不改變對現實的看法,不改變對事物的觀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改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成長。
常規的思維會束縛我們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能打破滯後的生活模式,不把自己框縛在自己的認知領域,而是學著接觸新的知識麵,接受新的挑戰,人生的路就會多出很多,而創新思維就是我們邁向成功的起點。
認識人類的思維
據人類目前的認識,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以及幾乎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某種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就是能決定事物主要特征的、某一類事物共同的不可缺少的根本特性;事物的內在規律,是指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和必然聯係。思維,就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的反映,是人類揭示事物的內在本質屬性和規律性的心理活動。思維這種心理活動是根本不同於其他心理活動的,是人類最複雜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現象之一。也正是由於思維的複雜性,到目前為止,人類的科學還未能徹底揭示思維的本質及其內在規律。
間接性、概括性和語言依賴性,是思維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的獨特的明顯特征。
1.間接性
思維的間接性,是指思維要實現對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的了解與把握,必須借助相應的知識經驗和一定的中間媒介物。比如醫生要想了解病人身體內部髒器的活動狀態,必須依靠自己的醫學知識經驗和對病人的舌頭、體溫、脈搏、血壓、臉色等的觀察。思維的間接性,使人的認知能力突破了時空局限,既可以掌握那些沒有或不可能直接經曆感知過的事物,而且還可以預見和推知事物發展的過程和結果。比如,根據一塊骨頭化石,人運用掌握的知識經驗,通過思維,就可以推知骨頭來自什麼動物、生活在什麼年代,甚至可以繪出當時的景象。再比如,我們看不到光的運動,但思維卻讓我們知道它具有30萬公裏/秒的速度。
2.概括性
思維的概括性,是指思維總是把某個事物或某類事物所有的、共同的本質特征全部抽取出來加以綜合的反映。思維的概括性,既包括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概括性,又包括反映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和規律的概括性。一切科學的概念、定理、規律、法則,都是思維概括的結果。
3.語言依賴性
語言是由基本詞彙、語法構造等形成的一種符號係統;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因此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人們對語言的具體應用表現為言語。言語是進行思想交流的形式。因此言語是一種個體現象,一般有口頭、書麵和內部言語三種形式。內部言語,一般認為是一種簡化了的無聲的言語。
思維的語言依賴性,就是指思維總是要通過內部言語的形式來實現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思維的進行不可能憑空進行,必須借助一定的物質基礎,這種物質基礎就是無聲的內部言語。思維的過程通過語言進行,思維的結果通過口頭或書麵語言表現出來,因此語言是思維的基礎和表現形式,可以說沒有語言就沒有思維。
思想的蘆葦能夠征服世界任何高峰
人類是當今世界的主宰,足跡踏遍了陸地、海洋、天空,甚至都可以操縱利器撞擊彗星。人類的神奇力量來自哪裏呢?
與某些動物相比,人類的肢體構造實在沒有什麼可以稱道的地方:手掌不如老虎的鋒利,眼睛不如鷹隼的銳利,雙腳追不上奔跑的兔子,鼻子不如小狗的靈敏,耳朵的聽力更是連蝙蝠都不及……人的每一種生理器官都不具有“特異性”,似乎適合做任何事情,可又都做得不好。如果僅僅依靠這些平常的器官,人類真應該悲哀至極了——不用說征服自然,自身都難保。可是恰恰是這種生理器官的“非特異性”,為人類的登峰造極提供了無窮的可能性。很顯然,人類的神奇力量並非來自肢體,而是來自人類頭腦所獨有的思維功能。就像法國思想家帕斯卡曾經說過的:“人不過是一株蘆葦,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東西;可是,人是會思維的。要想壓倒人,世界萬物並不需要武裝起來;一縷汽,一滴水,都能致人於死地。但是,即便世界萬物將人壓倒了,人還是比世界萬物要高出一籌;因為人知道自己會死,也知道世界萬物在哪些方麵勝過了自己。而世界萬物則一無所知。”
思維的力量不得不讓世界驚歎。有了思維,人類看到天然的森林大火就會想到保存火種、鑽木取火;有了思維,人類看到凶猛的野獸就會想到挖陷阱、設機關;有了思維,人就可以在被蘋果砸了之後去想想萬有引力,而不是就地亂嚼;有了思維,人類就能創造出千萬種自然界不存在的東西……沒有思維,人甚至連某些動物都不及。
“思維能力”理所當然應該包括在“人”的定義裏麵,否則給人下的定義就可能鬧出笑話。在古代希臘,有一位思想家在回答“什麼是人”這個問題時,把“人”說成是“無毛的兩足動物”,於是立即有人把一隻公雞的羽毛拔光,指著雞對眾人說:“看看,這就是他們家的‘人’選。”
或許有人會說,動物難道就都沒有思維能力嗎?像黑猩猩、海豚之類的高級哺乳動物,不是公認的聰明嗎?的確,他們是比其他動物“聰明”,但這隻不過來自於一定程度的知覺、學習和推論能力,遠遠不足以和人相比,無法稱之為“思維能力”。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動物具有和人類相當的思維能力。
被自然賦予這樣神奇的力量,人類真是幸運兒。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熱愛思維,努力開發我們的大腦。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
思維方式時時影響著心理健康
人在客觀需要的推動下,以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綜合運用種種思維形態,經過信息的匹配、組合,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個思維活動的模式就是思維方式。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與他的思維方式有重要關係。心理學家在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過程中很強調思維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思維方式主要包括文化知識、價值觀念、方法和情感等幾種要素,其中文化知識要素是思維方式的基本要素。情感要素是一種非理性的因素,不同的情感狀態會造成思維活動的差異。它滲透到人們的思維活動之中,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思維方式可以劃分為許多類型,如籠統思維與策略思維、形而上學思維、單向思維與多向思維、我向思維與客觀思維等等。思維方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獨立性,但又會因為個體知識的學習和累積及一定的思維訓練而發展變化,所以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下麵分類別簡述一下思維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1.籠統思維與策略思維
籠統思維是一種沒有層次、深度,認識事物朦朦朧朧、似懂非懂,缺乏思維策略的思維方式,以模糊性和混亂性為兩大特點。籠統思維其實是一種思維惰性的表現。這種思維方式的人滿足於一知半解,缺乏對事物的認真分析和深入了解,因而他們的口頭語是“可能”、“大概”、“也許是”、“然而”、“未必”、“不見得”等等。籠統思維的模糊性和混亂性與思維過程的複雜性也有關係。思考一個問題,往往需要考慮情感、信息、邏輯、期望等等許多錯綜複雜的因素,此時籠統思維者往往會亂了陣腳而陷入混亂。比如,人際交往中,籠統思維者缺乏對交往對象個性特征及其他方麵特點的分析,缺乏對交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的預測,所以隻能交往“一刀切”,自然容易陷於被動,沒有好的交往效果。
而策略思維方式的人不同,他思考問題不會像籠統思維者那樣同時麵麵俱到,而往往是逐個、依次考慮各個因素,保證思維的精確性和清晰性。策略思維者一般非常理性,能夠控製好自己的不良情緒,保持情緒穩定。
2.形而上學思維
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包括重外因輕內因、重細節輕整體和重結果輕過程三種方式類型。
重外因輕內因的思維方式者隻注重問題的外在條件而忽視內在因素的作用。比如,有些學生考試不理想,常常把原因歸於教師教學能力低、考試運氣壞等方麵,而很少從自身努力程度或學習方法上找問題。此類思維方式的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如果出現人際關係緊張,想來想去都是別人的錯,久則導致處世消極,不利於個體心理健康發展。
重細節輕整體思維方式的人,往往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耗費在一些細枝末節上,而忽視了對事物本質的整體認識。此類人很容易隻看到事物的缺點而忽視其優點,而且會下意識地將自己或他人的缺點放大,對己對人吹毛求疵、過分苛刻,容易導致人際關係不和諧以及因時常後悔、自責而情緒低落、處世消極。這種思維方式,會直接影響個人認知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嚴重影響個人自我意識的發展,容易自卑、抑鬱。
重結果輕過程的思維方式是一種靜態思維方式,此類人不用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隻看到相對靜止,看不到絕對運動,將過程與結果對立起來。他們往往唯結果獨尊,無視過程的重要性,容易陷入非成功即失敗的兩極思維之中。所以,他們很少能夠品嚐到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那種征服感,多數情況下品嚐到的是失敗的痛苦與沮喪。另外,此類思維方式的人具有很強的人際交往功利性,見風使舵,待人不真誠,自然不會有真心朋友,人際關係不和諧。
3.單向思維與多向思維
單向思維方式的人往往隻從一個角度考慮問題,多向思維者恰恰相反,能夠通過輻射、換元、轉化等多種方式從多角度進行思考。
單向思維影響思維發展的方向性、靈活性和深刻性,對個體智力發展有阻礙作用。單向思維者視野狹窄,思維僵化,解決問題能力差。他們單一的思維會得出唯一的問題結果,並對自己的結果深信不疑,表現在人際交往中則為近乎固執的自信,難以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見,溝通困難,社會適應能力差。單向思維容易導致偏執性人格障礙。
多向思維是一種立體思維,能夠對事物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多關係的思考,思路流暢。多向思維者往往不會鑽牛角尖,懂得變通,具有創造性,從而可能獲得意外的成功。
4.我向思維與客觀思維
所謂我向思維,是一種以對客觀事實與自我關係的錯誤認識為基礎並過於相信自己判斷的思維方式,以主觀性和武斷性為其兩大特點。我向思維的錯誤在於過度依靠直覺,混淆了主觀與客觀的界限。我向思維者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隻考慮自己的感受,難以理解別人的想法,因而人際關係冷淡,情緒消極。另外,他們過於自信,心胸狹窄,驕傲自大,聽不得不同意見,不主動與人交往,久之則易產生孤寂感。
客觀思維是一種以正確的客觀事實與自我關係為基礎,對周圍事物做出正確判斷的思維方式。客觀思維方式的人既有主觀能動性,又能充分尊重客觀事實,在人際交往中,不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所以人際關係好,處世情緒積極。
綜上所述,思維方式直接影響人對周圍事物的態度、行為和情感,進而影響人的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因而,克服不良思維方式,對於心理健康很有益處。
調整思維方式,治療心理痼疾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這一般與這個人的個性、家庭環境、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係。很多情況下,心理治療的過程就是調整人的思維方式的過程。怎麼調整、調整多少次,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通常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電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電腦有硬件和軟件兩大組成部分。如果硬件一定,所使用的軟件越先進,電腦工作的效率就越高;如果軟件太差,即使硬件再好也白搭。人腦的工作原理和電腦有很多相似之處:大腦相當於硬件,思維方式相當於軟件;大腦再聰明,如果所運用的思維方式總是產生煩惱、緊張、不安、憂慮等不良反應,大腦就不會有高的工作效率。
很多有心理障礙的人存在不良的思維方式,使他們煩惱不堪。稍微一點不如意的小事都會帶給他們很多煩惱,甚至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也會因擔心會發生什麼而煩惱——他們的大腦簡直成了產生煩惱的“機器”。他們或許意識到問題的所在,並努力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以避免煩惱,但通常越是努力越沒有效果,煩惱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不良的思維方式為什麼能帶給人煩惱、緊張、焦慮不安呢?我們操作電腦的時候,都是先給電腦明確的指令,電腦得到這個指令後快速反應,為我們工作。人腦的運作也是同樣的道理,要讓自己的大腦高效工作,必須給它明確的目標,否則我們會無所適從、停滯不前。有心理障礙的人往往就沒有明確的目標。例如,有社交障礙的人在與人交往時總是想避免發生不好的結果,會不停地問自己:“別人會怎麼看我?如果我說錯了話,別人會不會笑話我……”因而,他們迫使自己不作為。想一想,當人腦接受到這樣的指令時定然感到無所適從,可人是有情感的,不得不麵對現實,故而會產生煩惱、不安等情緒。
調整思維方式的原理其實很簡單,隻要將避免出現不好結果的思維方式改為指向目標的思維方式就行了。自己要在心裏堅定地自問:“我的目標是什麼?我需要做什麼?我應該怎麼做?”長此以往,不良思維方式就會逐漸得以改善。不過,一種思維方式是經過了長期的過程才形成的,要改變它談何容易。可不良思維方式帶給人們很多的情緒困擾,降低了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質量,因此,無論有多困難,都必須堅定地調整它。
影響問題解決思維的心理因素
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人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去解決。如滿足溫飽、機器出故障檢修、案件偵破、解數學問題等等都是在解決問題。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然後在行動中檢驗解決的情況和程度,直到問題得到解決為止。這個過程就是問題解決思維過程。人是社會人,任何人都無法脫離社會活動和社會責任,所以人更多、更重要的思維現象,都是同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實際問題的解決相聯係的。因此有心理學家指出:“問題解決可被視為一種最重要的思維活動”,“甚至可以將其看作思維活動的一個最普遍的形式”。
影響問題解決思維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情緒狀態
一般地,情緒愉快、興奮可以提高問題解決思維的效率,而高度緊張和焦慮會抑製思維活動、阻礙問題解決。
2.心理動機
心理動機強弱影響問題解決思維活動效率,但並不是一般所認為的動機越強效率越高:動機強度太低顯然不能調動個體問題解決的積極性,不利於充分活躍個體思維活動,但動機強度過高則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而抑製問題解決思維活動的效率。所以,動機強度適中才能最有利於問題的解決。這個“適中”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越是複雜的問題,動機強度的適中點越是偏低。
3.心理定勢
心理定勢是一種由先前活動所形成的影響後繼活動趨勢的心理準備狀態,在思維活動中表現為一種解決問題的習慣傾向。心理定勢對問題解決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要想克服消極作用,就要注意在解決問題時,一旦發現以慣常的方式、方法難以奏效時,不要鑽牛角尖,要堅定擺脫舊思路,尋求新途徑。
4.心理啟發
所謂心理啟發,是指來自其他事物或現象的信息對解決當前問題的啟發作用。給人以啟發的事物或現象可稱為原型;原型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日常生活之中,多種多樣。獲得心理啟發並非輕而易舉,隻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斷積累豐富的知識並善於發現有關事物或現象與當前所要解決問題之間的某種內在聯係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