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遷移作用
遷移是指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解決新問題,有正遷移和負遷移之分。正遷移是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對解決新問題有促進作用,負遷移是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對解決問題有負麵幹擾作用。
思維障礙的診斷解剖
思維障礙是各類精神疾病常見的症狀,臨床診斷上,目前傾向分為四類:
1.思維形式障礙,也稱聯想障礙。主要表現聯想結構的鬆弛、缺乏目的指向、不合邏輯。例如,思維散漫、病理性象征思維等。
2.思維內容障礙。例如妄想、類妄想觀念、強迫觀念等。
3.思維控製障礙。指病人感到思維不屬於自己,思維活動失去自主性,或覺得為外力控製。例如思維剝奪、思維插入、思維播散等體驗。
4.思維速度障礙。例如思維過程加快(意念飄忽)或遲緩。
心理病理學上,思維障礙的性質可分為以下三類:
1.概括過程的障礙,包括概括水平下降和倒錯。
2.思維動力障礙。
3.思維動機成分的障礙。
這種分類方法是根據思維過程自身的特征而非現象進行分類。下麵舉幾個病例,以做形象解釋。
(1)概括過程障礙
案例一:概括水平下降
醫生用若幹大小、長短不同的木塊讓病人做分類試驗。一位精神發育遲滯病人將最長、大、小和最短小的四塊歸為一類,說長的是“爸爸”、大的是“媽媽”、小的是“哥哥”、最短的是“妹妹”。這表明病人不能根據事物固有特征進行抽象概括,從而不能正確區分事物。
案例二:概括過程倒錯
一個15歲男孩,一年來逐漸表現得性格古怪、行為離奇,經常拒食或吃飯時不肯咀嚼,要硬性吞下去,不敢吃豬肝,說“吃了豬肝自己會變成豬”,自稱“大腦神經細胞被人偷竊”。入院後診斷為精神分裂症。醫生問他為什麼不肯吃飯,他說:“吃飯時米會感到痛苦。”問他根據什麼,則答:“過去媽媽說過植物也有神經係統的。”
案例三:概括過程倒錯
一位29歲男子,斷言半年來姑母要害他而入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精神檢查證實病人確有被迫害妄想,堅信姑母要將表妹強嫁於他。病人為此十分氣憤,認為近親結婚是絕對不會答應的。問他這種想法的根據時,病人說一天他去姑母家,表妹拿了一碟玫瑰酥與核桃酥請他吃。他認為玫瑰是愛情的表示,核桃是合起來誌同道合的意思,因而斷定表妹看中了他,並說以後姑母又串通其他人采取了一係列的行動,逼他就範。
(2)思維動力障礙
案例一:一位33歲女子,母親有躁狂症。最初失眠、抑鬱、渾身無力甚至悲觀消極,逐漸出現躁狂發作、言語增多、內容誇大等現象,自稱:“我現在講話像黃河之水,洶湧澎湃,一瀉千裏”,“講話講得快,心理充滿樂觀”,“我現在記憶力特別好,比以前聰明”。醫生問她年齡,她說:“三十三,三月初三生,三月桃花開,開花結果給猴吃,我正好是屬猴的。”她認為睡眠需要減少,一天二三小時睡眠已足,在病房愛管閑事,唱歌跳舞,稍不如意,則大發脾氣。
案例二:一位30歲女子,近兩年重複出現下列想法:認為她可能把疣傳到她家裏,尤其怕傳給她的父母。因為她聽說接觸有疣的患者能傳上疣,為了減少傳播疣的可能性,她開始過度洗滌:每天洗手達125次,每日三塊肥皂,還要反複洗澡、洗頭發。她說:“當我洗到自己滿意時,我覺得很輕鬆。”醫生診斷其為強迫症。
(3)思維動機成分的障礙
一個精神分裂症病人,回答關於他去上海南京路幹什麼的問題,說:“南京路上好八連,英國領事館門口有兩個警察,我是第五條好漢,藍墨水點點在麵孔上,上就是下,下就是下。”醫生說這種現象為思維破裂。如果一個人在意識清晰、情感平穩情況下,在疾病縱向過程中經常出現這類思維障礙,通常得了精神分裂症。
(4)思維內容障礙
包括妄想、超價觀念和強迫觀念三種,分別多見於精神病、人格障礙和神經症。
案例一:某35歲男性,堅信政府正在對他進行不利的活動,企圖陷害他。他不吃飯、不穿衣、不出門,認為政府在飯裏放毒、在衣服上安裝竊聽器、出門便跟蹤他。他還說要到國際法庭告政府。醫生診斷為偏執性精神障礙。
案例二:某36歲女性,經常在大街上攻擊或騷擾陌生人。路人咳嗽一聲,她認為在給她暗號;路人偶爾一瞥,她認為人家對她不懷好意;看到別人看報紙,她認為人家以報紙為掩護而監視她;等等。
案例三:某40歲男子,家人發現他最近行為怪異。上班途中,總是多次返回家中,檢查自己的一個小抽屜鎖好沒有;吃飯時,總是反複擦座椅;睡覺前,總是多次下床檢查門是否鎖好;等等。醫生診斷為強迫症。
禁錮思維,就等於關上成功的大門
法國著名科學家法伯發現了一種很有趣的蟲子,這種蟲子都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他們外出覓食或者玩耍,都會跟隨在另一隻同類的後麵,而從來不敢換一種思維方式,另尋出路。發現這種蟲子後,法伯做了一個實驗,他花費了很長時間捉了許多這種蟲子,然後把他們一隻隻首尾相連放在了一個花盆周圍,在離花盆不遠處放置了一些這種蟲子很愛吃的食物。一個小時之後,法伯前去觀察,發現蟲子一隻隻不知疲倦地在圍繞著花盆轉圈。一天之後,法伯再去觀察,發現蟲子們仍然在一隻緊接一隻地圍繞著花盆疲於奔命。七天之後,法伯去看,發現所有的蟲子已經一隻隻首尾相連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圍。
後來,法伯在他的實驗筆記中寫道:這些蟲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們中的一隻能夠越出雷池半步,換一種思維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命運也會迥然不同,最起碼不會餓死在離食物不遠的地方。
人的思維也一樣。人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症”。
這種思維習慣定勢的影響很大。在生活的旅途中,我們總是經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運行,從未嚐試走別的路,這就容易衍生出消極厭世、疲塌乏味之感。所以,不換思路,生活也就乏味。
世上的事情有時就這麼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規,等待你的隻有失敗;相反,如果你稍微動一下腦筋,對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一番創新,就能獲得成功。比如,那種具有“跟隨者”習性的蟲子為什麼就不能動動腦筋,對自己固有的習性進行一下創新——不跟在別人身後漫無目的地奔跑,而是換一種思維方式呢?
當然,讓蟲子擯棄自己固有的習性難免苛求,蟲子畢竟是蟲子。但是,人呢?
大象,它是世界上最強壯的動物之一,當一頭年輕的野生大象被抓到時,獵手們會用金屬圈套住它的腿,把它用鏈子捆到附近的榕樹上。自然,大象會一次又一次地試圖掙脫,但盡管它做出了巨大努力,它還是不能成功。幾天掙紮並且傷了自己之後,它意識到它的努力是徒勞的,最後它放棄了。從此刻起,這頭大象再也沒有掙脫過,即使是別人隻用了一條小繩和木樁。
研究者發現在一種被稱為梭魚的魚類中也存在僵化的傾向。通常情況下,梭魚會就近攻擊在它範圍內遊泳的鰷魚。作為一個實驗,研究者們把一個裝有幾條鰷魚的無底玻璃鍾罐放入一條梭魚的水箱中。這條梭魚立刻向罐子裏的鰷魚發動了幾次攻擊,結果它敏感的鼻子狠狠地撞到了玻璃壁上。幾次慘痛的嚐試之後,梭魚最終放棄,並完全忽視了鰷魚的存在。鍾罐被拿走後,鰷魚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中四處遊蕩,即使當它們遊過梭魚鼻子底下的時候,梭魚也繼續忽視它們。由於一個建立在錯誤信念基礎之上的死結,這條梭魚會不顧周圍豐富的食物而把自己餓死。
這兩個試驗是否會給您某些啟示呢?當人類也像其中的大象和魚一樣被安排了一個圈套,當他們不能夠掙脫的時候,就會選擇順從和視而不見。一位教授曾說過,人類的思維過程其實就是自己為自己下套,當人們鑽進了自己禁錮自己的思維定勢,人類的思想就再也無法自由了。
思維慣性是前進道路上沉重的包袱
英國一家報紙舉辦一項高額獎金的有獎征答活動。題目是:在一個充氣不足的熱氣球上,載著三位關係人類興亡的科學家,熱氣球即將墜毀,必須丟出一個人減輕載重。三個人中,一位是環保專家,他的研究可拯救無數生命因環境汙染而身陷死亡的噩運;一位是原子專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原子戰爭,使地球免遭毀滅;另一位是糧食專家,他能夠使不毛之地長出穀物,讓數以億計的人們脫離饑餓。
獎金豐厚,應答信件眾說不一。巨額獎金的得主卻是一個小男孩,小男孩的答案是——把最胖的科學家丟出去。
這個故事帶給人們深刻的啟示。有時,複雜的不是問題,而是看問題的眼睛。人們在考慮問題的同時,把自己生平所有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加了進去,殊不知,這不隻是一個人的思維慣性,而且是人的包袱。
自然界裏最後能生存下來的物種,並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物種,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物種,而是那些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
人是慣性的動物,抗拒改變是自然反應,也是必然的過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立即全心全意地接受改變,接受新事物意味著放棄舊東西,意味著改變舊有生活模式。人類天生是拒絕改變的,所以抗拒改變出於人的本能。我們今天用慣了電話,沒有電話已經無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要知道貝爾剛發明電話時,人們嘲笑說人是不可能對著一個裝滿電線的匣子說話的。
如果你隻想保持眼前舒適順暢的生活而毫不思變,很可能是因為習慣了,或害怕失敗,反對任何新的嚐試。“大家都是這樣做的”、“我做這一行以來,從沒聽說過這種事……”一旦自我設限,隻會墨守既有規則時,有趣的新組合以及打破規則的創新就永無出頭的機會。不管怎樣,抗拒改變的心態會牽絆你前進的腳步。
如果將一隻青蛙放到80度的熱水中,它會馬上跳起來直到逃出熱水來拯救自己,但是如果將這隻青蛙放到一鍋冷水中,青蛙是不會跳躍的,因為這是它喜歡的環境。但是,當我們慢慢給鍋加熱的時候,就會發現這隻青蛙很可能最終被燙死在鍋裏。因為水溫變化太慢,青蛙感覺不到,等到它感覺到必須離開的時候,它已經喪失了生理的機能。
當青蛙被放到80度的熱水中的時候,它很快就發現了變化,它知道繼續呆在這種水裏是危險的,是在做錯誤的事情,必須逃出去才能存活。但當鍋裏的水溫慢慢升高的時候,它沒有很快感覺到變化,繼續呆在那裏,即便感覺到了一些微小的變化,它仍然僥幸地認為自己是可以承受這小變化的,於是繼續停在鍋裏,這無疑是做了錯誤的事情,直到生存的機會完全喪失。
入於內出乎外,不要陷入思維的死角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於遵循一貫的觀點和想法,總是習慣於按常規的思維去做一些事情,卻不知道機遇往往就蘊藏在我們的靈機一動之中。
因此,平時我們不妨經常問一下自己:為什麼我們總是習慣於做大家都會做的事情,為什麼不給自己一個突破思維困惑的機會呢?
的確,在人的思想裏麵,有千萬個叫做靈感的精靈,它們隨時可能跳出來,但是也可能永遠都在天堂裏麵睡覺,而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自己。
上課時,老師先給學生們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一個聾啞人到五金行買釘子,他先用左手作持釘狀,提著兩個手指放在櫃台上,然後右手做錘打狀。售貨員先遞過把錘子,聾啞人搖了搖頭,指了指作持釘狀的兩個手指,這回售貨員終於拿對了。
這時,又來了一位盲顧客,他想買一把剪刀,“那位盲人又怎樣用最簡單的方法買到他要的剪刀?”教授問。教授話音剛落,一個學生就搶著回答:“隻要伸出兩個指頭模仿剪刀的樣子就可以了。”其他同學也紛紛點頭一致認同他這一“最簡單的方法”。不料,教授卻搖搖頭。“其實,盲人隻要開口說一聲就行了。”教授提高嗓門說。
同學們恍然大悟。老師語重心長地說:“記住,一個人進入思維的死角,那智力就會在常識之下。”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人們在思考問題時“左思右想”,說話時“旁敲側擊”,這就是側向思維的形式之一。如果我們隻是順著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覺而始終不能解決問題,甚至讓自己走入思維的死角,而導致一些常識性錯誤的發生。這時可以讓思維向左右發散,或作逆向推理,有時能得到意外的收獲,從而促成思維的完善和問題的解決。逆向思維是超越常規的思維方式之一。按照常規的思路,有時我們便會缺乏創造性,或是跟在別人的後麵亦步亦趨。當你陷入思維的死角不能自拔時,不妨嚐試一下逆向思維法,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反其道而行之,開辟新的境界。
當你陷入思維的死角不能自拔時,不妨嚐試一下逆向思維法,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反其道而行之,開辟新的境界。
中國古代有個故事:
公元前657年,晉國君主晉獻公聽信夫人驪姬讒言,逼死太子申生,逼公子重耳出逃在外。重耳立誌回國繼位,振興家園。
後來,他在齊國娶了妻子,又接受了齊恒公饋贈的20輛馬車,很感滿足。其妻見狀,痛心疾首,勸勉他:“行也!懷與安,實敗名!”意思是:您且行動吧,滿足現狀是會毀掉一個人的前途的!重耳從此振作起來,幾年後奪回了王位。
根據這個故事,人們引申出“懷安喪誌”這個成語,告誡人們:迷戀、苟安於享受,就會變成碌碌無為的庸人。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順境和逆境,在一定條件下是會互相轉化的。麵臨厄運時我們如果能夠適當地變換思維的角度和方式,多從其他方麵重新評價和審視所遭遇的挫折,將有助於擺脫自己所處的困境。
但是,事實上,逆境也可以砥礪人生,增長人的才幹,使人通過破除障礙和不良情緒而得到新的突破與發展,心理達到更高層次的平衡;而順境,則也可能使人懷安喪誌,一事無成。
打破定性效應怪圈,突破思維定勢防線
在我們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受心理定勢的影響。能夠把人限製住的,隻有人自己。人的思維空間是無限的,像曲別針一樣,至少有億萬種可能的變化。也許我們正在被困在一個看似走投無路的境地,也許我們正囿於一種兩難選擇之間,這時一定要明白,這種境遇隻是因為我們固執的定勢思維所致,隻在勇於換位思考,一定能夠找到不止一條的解決途徑。
著名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天資聰穎,他一直為此而洋洋得意。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熟悉的汽車修理工。修理工對阿西莫夫說:“嗨,博士!我出道題來考考你的智力,如何?”阿西莫夫同意了。修理工便說道:“有一位既聾又啞的人,想買幾根釘子,來到五金商店,對售貨員做了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櫃台上,右手握成拳頭做敲擊狀。
售貨員見了,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立著的那兩根指頭。於是售貨員給他換了釘子。
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就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怎樣做?”阿西莫夫心想,這還不簡單嗎?便順口答道:“盲人肯定會這樣——”說著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
修理工笑了:“哈哈,盲人想買剪刀,隻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幹嗎要打手勢呀?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會答錯,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