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89年,朱熹出知福建漳州。到任以後,便“奏除屬縣無名之賦七百萬,減輕總製錢四百萬”,在漳州任期內,他又提出了“行經界”的主張,要求核實田畝,繪圖造冊,為什麼要行經界?這是因為一些貧苦農民的田產早被官僚地主兼並,造成了“產去稅存”的不合理現象。田產被人奪走,稅額仍在失去土地的農民頭上,使“貧者無業而有稅”,“富者有業而無稅,則公家有隱瞞失陷,稅計不足之患”(《文集》卷21,(經界申請司狀》)。這種情況,不僅貧苦農民深受其害,而且給國家造成坐失常賦,出現“歲計不足”的財政困難。故朱熹認為,若能“正板籍”,核實業戶田畝,實行“隨畝均產”,則既可減少佃民的痛苦,又可增加政府的收入。然而,由於這種辦法有損於豪民利益,因而遭到了大官僚地主的反對,未能實行。
教學思想
1.立誌
朱熹認為學者首先要立誌,樹立明確高尚的誌向。他說:“問為學功夫,以何為先?曰: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誌。既知這道理,辦得堅固心,一味向前,何思不進。隻思立誌不堅,隻聽人言語,看人文字,終是無得於已。”又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誌不立,直是無著力處。而今人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誌不立之病。”
朱熹認為立誌要明確高尚、勇猛堅決,這樣就有堅強的信心,何患不進?
2.主敬
程頤曾說:“所謂敬者,主一之謂敬;所謂一者,無適之謂一”。朱熹繼承了程頤的思想,認為主敬包含以下幾個意思。
(1)所謂主敬,是培養嚴肅的或不放肆的道德態度。朱熹說:“敬是不放肆的意思”。所謂“不放肆”,即是嚴肅謹守記禮法的態度。所以他又說,“敬隻是收斂來”,“敬隻是此心自做主宰處”。即是把放蕩的心收斂起來,做一身的主宰,培養自我支配的能力。
(2)所謂主敬,是培養謹慎小心的道德態度。他說:“敬隻是一個畏字”。所謂“畏”,“如居燒屋之下,如坐漏船之中,”可畏是警惕的態度。
(3)所謂主敬,是培養精神專一或始終一貫的態度。他說:“主一隻是專一”。“敬者守於此而不易之謂”,“敬是始終一事”。
朱熹是十分重視主敬的工夫的,認為這是培養嚴肅的、謹慎的、一貫的精神態度,貫穿在整個佳養過程的始終的,所以他說“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有人間:“敬何以用工”?怎樣做敬的工夫呢?他答道:“隻是內無妄思,外無妄動。”這是一句很扼要的話。
所謂“內無妄思”,即是念念存天理而去人欲。所謂“外無妄動”,即是在容貌、服飾、態度、動作上都要整齊嚴肅,“坐如屍,立如齋,頭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重,口容止,氣容肅,皆敬之目也。”“內無妄思”,是潛伏的內心精神生活的控製;“外無妄動”,是顯著的外在身體動作的支配。隻要能支配身體的動作,便能影響內心和生活;反之亦然。外無妄動,便自然內無妄思;內無妄思,便自然外無妄動。他把這叫做“內外夾持”。他的這種主張,是和他的中華民族主義世界觀及人性論分不開的。他的主敬修
養,也吸取了佛教“入定”的因素。他反對不要名教的宗教,卻把名教中含有的宗教的禁欲主義因素在禁錮人們的心靈上,這表現了他的理學教育思想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