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蔡元培(1 / 2)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紹興人,民主主義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於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人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製度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學界泰鬥、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並舉的教育方針和“尚自然”、“展個性”的兒童教育主張。他試圖通過貧兒院的試驗和推廣,逐步以學前兒童公共教育替代當時的家庭教育,最終實現學前兒童公育的理想。他是我國近現代美育的倡導者,主張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麵實施美育,設想通過胎教院、育嬰院、幼稚園三級機構實施學前兒童美育:把胎教作為美育的起點;讓嬰兒及其母親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藝術美構成的環境之中;認為幼稚園的美育一方麵通過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專題”進行,另一方麵則要充分利用其他課內涵的美育因素,如“計算、說話,也要從排列上、音調上迎合它們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與語法。”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

生平

少年時曾在紹興古越藏書樓校書,得以博覽群書。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補殿試,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

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遊曆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冬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複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意誌帝國留學。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采用西方教育製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製。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

五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被迫辭職後,多次赴歐洲英、法等國考察教育和講學。民國十六年後擔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產黨員。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