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大約從2003年開始,娛樂體係製造明星的規則也改變了,現在可以說是人人都能當明星的時代。林奕華說,10年前還沒有進入“超女”、“快男”、“中國好聲音”時代,現在一個晚上就可以有一批明星了。所謂人人都能當明星的最重要原因,現在是一個消費時代,我們需要有不同的貨品可以不斷上架,要快,要現成,要大量,在這個前提下,沒有一首歌可以流行一年、三年、十年。今天一個藝人被公司簽了,公司就要求他維持一個形象,一條歌路,因為這是市場需要,所以是娛樂機構和經紀人決定了市場上到底有哪些明星。真的就像是一個大工廠,靠市場數據來衡量一個藝人的價值,其實跟藝人自身特質沒有特別大的關係。規劃藝人事業的時候也是如此,比如看到韓國流行什麼組合,就馬上組織一個類似組合。看到某個藝人有某一麵受歡迎,會一直打造他的某一麵,希望這一麵帶來最大收入。而張國榮那個時代是按照自己的性格發展出來的一種美學,他是很本色的明星,生命角色就是如何演活張國榮。所以在唱張國榮的歌的時代,其實是想要成為他,或者是通過唱歌來感受他的感受。而現在這些很快出來的歌手,很快到了一個很多人喜歡的位置,沒有時間發酵,也就很難成為一個全民偶像。
或許要再加上媒體環境的演變。林奕華說,張國榮當紅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媒體還不太會用“好消息、壞消息”作為賺錢的不二法門,而他走的時候已經開始嚴重了。代表香港小報文化的《蘋果日報》1995年創刊,如果再早10年,張國榮的神話便會少掉幾近完美的“黃金十年”。如果張國榮活到今天,他那“比生命還大”(Larger than life)的人生態度必然將成八卦媒體眼中的肥肉。張國榮跟朋友私下講話,和他跟公眾講話,都是百無禁忌的。他在當年拿著酒,抽著煙,說哪一個女明星身材好,任何一句在今天都可以變成一個超級難看的標題。當年沒有惹起軒然大波,不過因為當時平麵媒體還沒時興動不動就把標題做大,電視頻道還沒那麼多娛樂新聞時段需要內容來充塞。包括他與唐先生的情史也將有可能是被“撞破”、“揭發”,而輪不到他在自己的演唱會裏以最自在的姿態宣告天下。他的言行被今天小報生存哲學來過濾,那麼即便他還能維持明星形象,也要經過經濟文化的轉化,張國榮也不會是現在的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