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謀略一 客觀麵對(2 / 2)

再想一想麥當勞兄弟,他們能首創“麥當勞”這種風格餐館,並把它經營得有理有序、生意興隆,其實這也算是一種風格,他們也有成功的意識,但當初他們把這種意識定位太低了,沒有發現預期可實現的更大的成功,當克勞克提到把“麥當勞”推廣到其他城市時他們都拒絕,更不用說全世界了。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試想,你現在或許已經是某一行、某一領域的高手,你在保持一種生存的態勢,並有著成功的趨向,切莫把這個過程看做你最後的成功,成功是合理定位的成功,而不是作為生存過程的成功。

楊振寧對自身準確定位

我們在開始做任何事情之前,一般要進行雙向的評估。一方麵要對這件事的價值進行一番考察,決定它是否值得自己下功夫去做;另一方麵也要對自己的能力進行正確的估價,應該盡量選擇那些自己有一定基礎、或有些了解的事情去做。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犯的錯誤是盲目地高估自己的能力,以為天下沒有什麼做不了的,其實一般的規律是“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把自己擺在一個不適合的位置上,一方麵自己要付出較多的代價,另一方麵也不容易盡快地有所收獲,往往處於事倍功半的尷尬境地。

楊振寧到美國之後,立誌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因為從本質上來說,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是理論的源泉、科學的根本。沒有科學實驗,也就沒有科學理論。1946年楊振寧進入費米主持的博士研究班之後,就向他提出希望在費米的指導下寫篇實驗論文的設想。當時,費米正忙於在阿貢國家實驗室指導科研人員從事軍事秘密研究工作,而像楊振寧這樣初到美國的中國人,是不能隨便進入阿貢國家實驗室工作的,所以費米建議楊振寧可以先跟泰勒做理論研究工作,而實驗可以到艾裏遜的實驗室去做。

泰勒博士是美國的氫彈之父,他對楊振寧也非常關注。有一次,他問楊振寧是不是實驗有阻礙。

“是的。”麵對令人尊敬的前輩,楊振寧實話實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寫了一篇理論論文,那麼我建議你就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畢業論文,本人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說。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麵他對自己的動手能力很失望,因為他從到達芝加哥大學的第一天起,確實是一心一意想寫一篇實驗論文的;另一方麵他從心底裏也感到自己的優勢。對於泰勒的關懷,楊振寧十分感謝,但要他立即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後我再告訴您!”楊振寧懇切地對泰勒博士說。

楊振寧認真地考慮了兩天,發現自己的理論素養確實比動手能力要強許多,因此他決定接受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的打算。在作出這個決定之後,楊振寧如釋重負,毅然把自己的主攻方向轉入到理論物理的研究。楊振寧剛到美國時,他知道自己的動手能力比較差,因此決定通過作一篇實驗論文,以提高、彌補自己的弱項,但在艾裏遜實驗室沒有取得成績,後來在泰勒博士的幫助下,楊振寧通過對自己客觀、公正的分析,明確了自己的優劣長短,決定揚長避短,在理論物理方麵做一些工作。

如果楊振寧當時仍二昧堅持自己的想法,不顧主觀條件的限製,恐怕今天的物理學界就會少一位傑出的理論大師。

當我們在事業上或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時候,應該多從主觀人手,分析主觀願望與客觀要求之間的差距,看看是否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如果這種差距是通過努力無法實現的,或者盡管能實現但也將耗費過多的精力,一般的規律還是應該另起爐灶,至少也應該暫停一段時間,把自己的注意力適當地分散到自己感興趣的方麵。天地之大,我們沒必要走一條不歸路,明知前邊是懸崖也非得走下去。時刻保持進退自如、靈活的改變目標與方法的做法,才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