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帝把門都關上的時候也會給你留扇窗子。隻要你看準了彼岸世界的方向,並繼續朝前走,就算是山重水複,也必將柳暗花明。走路是一種動作,開路卻是一種卓然的創新。因此,任何人都沒有資格灰心喪氣,一個人能不能找到路,走得好不好,完全在於個人的本領。絕望的人群在毀滅自己的同時,也不會給其他人群帶來希望。他們沒有承擔屬於自己的義務和責任,而無形中加重了別人的負擔。
當然,不同的人麵對著不同的路,有的崎嶇,有的平坦。這與個人的眼界和社會的分工有著不同程度的關係,使得道路或狹窄或寬廣。可是,再寬廣的路也得一步步走,再狹窄的路也一直通向遠方。而且,有些路越走越寬廣。
很多人往往都有迷路的經曆。從這個角度看待人生,得到的結論是:迷路者是因為手中沒有線路圖和指南針。線路圖靠客觀的考察,指南針靠心靈的知覺。你手中如果沒有這兩種工具,迷路也就不足為奇了,日常生活中的現代人在鋼筋水泥的都市中行走,也會有類似的體驗,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走出來。
土耳其有句諺語:每個人心中都隱伏著一頭雄獅。這與中國的“人人可以為堯舜”有異曲同工之妙。任何人都應該發覺自己的潛能,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塑造人生的輝煌。因此,聲稱自己具有情緒化人格的人應該對自己的人生加以診治。時而能看到路,時而又看不清路的感覺使人處於可走可不走的狀態,如果把這種狀態定位為性格,那麼,它同樣可以決定命運。自己耽誤自己的事情往往都是在無意識之中發生的。當你為自己的聰明而洋洋得意時,別人或許已經超過了你,直奔終點線而去。
吃虧是福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有“吃虧是福”一說。這是中國哲人所總結出來的一種人生觀——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領略了生命含義的練達和由吃虧退隱而帶來的安穩與寧靜。與這樣貌似消極的哲學相比,一切所謂積極的哲學都會顯得幼稚與不夠穩重,以及不夠圓熟。
“吃虧是福”的信奉者,同時也一定是個“和平主義”的信仰者。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對所謂“和平主義者”這樣寫道:
“中國和平主義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暫時的失敗,靜待時機,相信在萬物的體係中,在大自然動力和反動力的規律運行之上,沒有一個人能永遠占著便宜,也沒有一個人永遠做‘傻子’。”
有句話說“大智若愚”。而且,惟有其“若愚”,才顯其“大智”本色。其中“若”這個字在這裏很重要,是“像”的意思,而不是“是”的意義。以下是唐代的寒山與拾得兩個人的對話。
一日,寒山對拾得說:“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日:“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過幾年,你再看他。”
那個高傲不可一世的人的結局一定是夠尷尬的了,而我們也一定可以想像得出拾得的勝利的微笑——盡管這可能是一種超脫圓滑者的微笑,不過,它的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思考。
小時候,我們常將父母給的一些零用錢放進一個儲蓄盒裏,當這個儲蓄盒滿的時候,我們就將盒打破,把錢取出來。然而,當它是空的時候,它卻可以保全它的自身。
所以,如果我們知道福禍常常是並行不悖的,而且福盡則禍亦至,而禍退則福亦來的道理,那麼,我們就真的應采取“愚”、‘讓”、“怯”、“謙”這樣的態度來避禍趨福。所以,像“愚”、“讓”、“怯”、“謙”這樣道氣十足的話,即使不是出於孔子之口,也必定是哲人之言,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一部分。
“吃虧”隻是一時的物質上的損失,但是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卻往往取決於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們用外在的東西,換來了心靈上的平和,那無疑是獲得了人生的幸福,那又何必為吃了一點虧而鬱悶或憤怒呢?
若一個人處處不肯吃虧,而處處必想占便宜,於是,妄想日生,驕心日盛。而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的態勢,難免會侵害別人的利益,於是便起紛爭,在四麵楚歌之下,又焉有不敗之理?
因此,人最難做到的,即在“吃虧是福”的前提下,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心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或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沒有妄想,也就不會有邪念。所以,表麵上看來“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會予人以不思進取之嫌,但這些思想也是在教導人們能成為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做一個清醒正常的人。因為,一個非常明白的事實——即不需要任何理論就可以證明的是,一切的禍患,不都是在於人的“不知足”與“不安分”,或者說是不肯吃虧嗎?
大部分人都相信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美好的生活,但也有一些宿命論者認為努力隻是徒勞無功,不會對現實有多少改變,這兩種不同的思想放在一起,就產生出中國傳統思想中一種不朽的東西,即寧肯吃一些虧,以換來非常難得的和平與安全。而在此和平與安全時期之內,我們可以重新調整我們的生命,並使它再度放射出絢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