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時代進步,醫學發達,但我們的社會卻有一種疾病越來越普遍,那就是處於擁擠人群中的孤獨感。
用大衛的話來說,我們都是“寂寞的一群”,由於人口越來越增加,人性已彙集成一片汪洋大海,根本分不清誰是誰了……居住在這樣一個“不具一格”的世界裏,再加上政府和各種企業經營的模式,人們必須經常由一個地方換到另一個地方工作——由此,人們無法獲得長久穩定的人際關係。把自己封閉起來,在自己的世界裏隻有寂寞和孤獨。若想改變這種狀態就必須走出陰影,勇敢地到人群中尋覓知己,同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同時幫別人承擔痛苦。根據統計顯示,大部分結過婚的婦女,都比先生活得長壽。但是,一旦先生過世之後,這些婦女都很難再創新生活。而男性基於工作本身的要求,他們不得不驅使自己繼續進步。通常,夫婦當中,先生要比太太來得強壯,也更富進取心。妻子則大部分以家庭為中心,並以家人為主要相處對象。所以,她對必須獨自生活或追求個人的幸福,並沒有什麼心理準備。但是,假如她決心邁向成熟的話,應該是可以做得到的。當然,孤寂並不專屬於鰥夫或寡婦。無論是單身男子或美麗的女孩,無論是城市的異鄉人或村裏的流浪漢,都一樣會嚐受到孤寂的滋味。我能了解大都市的生活,有時是比小鎮更會讓人有孤寂感;我還了解要在大都市裏生活,有時更得花點心神去結交朋友,並讓這些朋友不忘記自己在去另一個大都市之前,要先想以後的日子如何打發。你當然需要有些興趣相同的人在一起,但你得先伸出友誼之手。
自勝者強
超越是對自我以前的否定,同時也是對於自我的重塑。
拿破侖曾經說過:“一個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確實,每一個人都想超越自己的過去,勝過他人的現在,以達到成功的明天。所以,我們現在才會苦苦地思索著如何改變自我,如何克服個人所存在的危機,從而達到超越自我的最終目的。
我們已經不僅局限於對別人成就的羨慕和徒做無聊的歎息,而更加注重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潛質,從而付出努力以爭取達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標。我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隻要我們勇敢地麵對現實,變被動為主動,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事業和人生,你一定會闖出一片明朗的天空。而當我們終於踏上成功巔峰的時候,我們會驚歎自己有如此之大的能耐,有如此之深的潛能,而在以前隻不過是一種夢想罷了。
事實上,這就是超越。
對於我們來說,超越就是通過超越時間、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從而促使自我的變化,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根據《聖經》上記載,上帝照著自己的樣子用泥造了一個男人,名叫亞當,看著他寂寞,便用他的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夏娃來陪伴他。本來他們沒有羞恥之感,沒有智慧之腦,於是整天在園裏遊玩,無憂無慮,但是在蛇的引誘之下,偷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於是便知道了羞恥,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
這便是所謂的“原罪”。但是我們不難看出,正是由於這個“契機”,人類才知道羞恥,擁有意識,從而超越了渾渾噩噩的原始狀態。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人類是否產生了超越呢?事實上,如果我們的祖先古人猿沒有嚐試用4條腿走路的勇氣,就永遠不可能進化成現在的人類。在超越自然的同時,人類產生了,在超越自我的同時,人類不斷地進化、發展,越來越成熟。
人,作為社會的具體,都會有一種超越的意識,超越自己的對手,在競爭中取勝,是種內心的意識。
不難看出,超越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從隱到顯、從內到外、從弱到強、從虛到實的過程。“超越”與“競爭”是對孿生兄弟。競爭就是相互爭奪勝利,他與超越一樣,是一種意識、是一個過程,競爭是實現超越的必然手段。正是由於“競爭”與“超越”才使得我們產生了不甘居人後的欲望,加快了自己的心理、工作和生活的節奏。
一個足球明星和一位總統,他們的工作是不一樣的,所渴望達到的成就也不一樣。但論其實質,都是渴求揭示自己生存的意義,充分實現自身的價值,從而達到超越的境界。
在檢討中進步
貝格大概是20世紀最傑出的劇作家,但就連他那樣成功的人也會說:“我覺得失敗是家常便飯,在失敗的惡劣空氣中深呼吸,精神會為之一振。”
細心檢討很重要。如果你失敗了,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裏列出八點,導致你失敗的原因看對否。處世無方
許多能力平庸的管理人員,都能安然渡過公司的人事大變動,原因就在於他們和人交往時,通情達理,討人喜歡;一旦有錯,支持他們的人總會幫他們補過。而失敗的人,多半會歸咎“辦公室權術”害了他們,所謂權術,說不定隻是正常的人際關係而已。如果你弄不好“辦公室權術”,其實很可能是你不懂得怎麼和別人相處。你可能單靠精明能幹暫時混得不錯,但大多數事情都不由你唱獨角戲。你可能有很高深的學術知識,卻仍然缺乏社會知識——耐心傾聽、推己及人、批評中肯而又能接受批評的能力。社會知識多的人肯承認錯誤,甘受責備,他們懂得怎樣博取整體支持。
如果人們不喜歡你,他們對你可能敗事有餘,成事不足。有一天在飛機場,一位旅客見到一個衣冠楚楚的商人大聲喝斥,責罵搬運員處理行李不當。商人罵得越凶,搬運員越顯得若無其事。商人走後,這位旅客稱讚搬運員有涵養,“噢,沒關係。”搬運員微笑著說,“你知道嗎,那個人是到佛羅裏達去的,可是他的行李嘛——將會運到密西根去。”和你共事的人即使是下屬,隻要受了你的氣,都會跟你搗蛋。
反之,隻要你懂得怎樣處世為人,即使犯了錯誤也不會產生多大的障礙,如果你討人喜歡,受到眾人愛戴,一切困難會迎刃而解。事實上,犯了一次錯之後,如果老板覺得他們以更加負責的態度來處理這些錯誤,說不定他們的事業反而會更上一層樓。
處世之道是後天養成的技巧,可以越練越精。就像有禮貌一樣,是可以學的。入錯了行
你可能隻是受了配合不當之累,生存有賴於你能把才幹、興趣、個性、風格和價值觀念結合在你的工作中。
布朗是美國一位最成功的電影製片人,先後被3家公司革職,才體會到大機構生活對他不合適。他在好萊塢晉升為20世紀霍士公司第二號人物,後來建議攝製《埃及妖後》,不料這部影片賣座奇慘。接著公司大裁員,他也被裁掉了。
在紐約,他任新阿美利堅文庫編纂部副總裁,後來因為與另幾位夥伴意見不合,於是又被開除。
曆盡了重重挫折,他回到加州,又進了20世紀霍士公司。雖然他在高層工作了6年,但由於與上級意見不合而再次被“炒魷魚”。
布朗開始仔細檢討自己的工作態度。他在大機構做事一向敢言、肯冒險,喜歡憑直覺處事,這些都是當老板的作風。他痛恨以委員會的方式統籌管理,也不喜歡企業文化。
分析了失敗的原因之後,布朗自立門戶,攝製《大白鯊》、《裁決》、《天繭》等影片。布朗並不是一位失敗的公司行政人員,他天生是個企業家,過去一時沒有發揮潛力而已。不能投入
有一位律師直言不諱地說:“我的確沒有追求到我的願望。”其實這也不足為怪。他從來就沒有認真嚐試,免得招致失敗。隻要他不投入,不下定決心,他就總可以對自己說:我反正並不那麼重視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