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謀略十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3 / 3)

他在一家有名望的法律學院畢業後,加入了美國西岸一家大商行,希望在娛樂事業部門學得專長,可是不知為何,結果是事與願違。於是他說:“我采取了不冷不熱的做事態度,不反對資深股東,又不真的去做好工作。”

他搬到東岸,加入了一家律師事務所。6個月之後,上司示意請他辭職,因為他顯得沒有朝氣蓬勃的幹勁。他說:“我才不在乎呢。反正我本來就不喜歡這家律師事務所。”現在,他執業專做娛樂事業方麵的法律事務,但始終不滿意。他說:“不瞞你說,這是小生意。”

妄自菲薄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因素。假如你想自己事業有成,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實力。這從你說話的語調上就能聽出來。

你的自尊表現得越強越好——即使你其實自視不那麼高也不要緊,因為這樣一來,你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你要像戲劇演員一樣注意你的聲音和動作,造成讓別人聽起來覺得你有自信。不妨試用錄音機錄下一次假想的麵試,自己細聽一次。目標太散

有自知之明地選擇一個適合於自己的目標,分輕重緩急,組織好於這個目標有益的活動,這些都是生存之道。

有些人做的事情很多,結果沒有一樣做的精。有一位房產商人,居然記不清自己手頭到底有多少宗交易。他先是做一座建築物的生意,接著增加到兩座,後來信用更大了,終於擴展到別的業務。他回憶說:“刺激得很,我在試驗自己的極限。”

有一天,銀行來了通知,說他擴張過度,冒了太大風險,並停止給他信貸。這位奇才於是失敗了。

起初他怨天尤人,埋怨銀行,埋怨經濟環境,埋怨職員。最後他說:“我明白我沒有量力而為,欲速不達。”

答案是重定目標,找出他最拿手的生意——發展地產。他熬了好幾年,終於又慢慢振作了起來。如今,他又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做事也更有分寸了。無形障礙

你必須忠實分析自己的處境之後,強迫自己另謀生路,重新掌握生活,創造前途。

我們必須認識到,年齡歧視、種族歧視往往是造成我們失敗的主要因素。

以紐約一位雕塑家為例,她的作品在一家著名美術館展出多年,後來這家美術館的老板過世,美術館也關了門。這位40多歲的女雕塑家發現別的美術館都不要她的作品,大為詫異。最後,一位美術品商人解釋問題所在,他說:“你年齡太大了。”

她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不過那位商人繼續解釋說,美術廳要的是能夠讓批評家去“發現”的新秀,不然就要那些作品售價最高的成名大師。你年齡不大不小,價格又不高不低。

她聽了很不高興,但還是記在心裏。她從此不再漫無目的地去找出名藝術商,卻開始自己推銷作品,結果非常成功。

其實,要克服無形障礙十分困難。像這位雕塑家一樣,越來越多的人在遇到這些障礙之後,就考慮自立門戶。即使是人生失意時,守株待兔總是比較舒服的。可是,你必須忠實分析自己的處境之後,強迫自己另謀生路,重新掌握生活,創造前途。運氣不好現實中,總有些所謂“精明”的人。這些人的特點就是他們 精於處世之道,討人喜歡。

有的時候,一些無可奈何的事情會發生。有一天,你發現最 高管理階層人事大變動,一位陌生人做了你的上司。這位陌生人 要聘用他自己的班子,你被擠走或者被革職了。

你該怎麼辦呢?第一,事情既然發生了,千萬不要自怨自艾。第二,切記你總有別的選擇,雖然有些出路並不太明顯。

試想想湯瑪士夫婦的情況。湯瑪士本來是戰鬥機駕駛員,脫離空軍後,在費城進入了保險行業。8年過去了,公司老早答應給他升級,然而卻一直沒有下文。他辭職不幹,做了一家較小保險公司的經理。過了9年,他卻被開除了。

有一段時間,他試做財務顧問生意,但由於資金不足,很快就關門了。他說:“我那時已47歲,經濟十分拮據,真是走投無路,我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湯瑪士太太是天主教徒,天天祈禱天主。“每天早上我都到教堂禱告,祈求時來運轉。有一天,我重複聽到三個字。我覺得前一年去世的婆婆要告訴我什麼事情似的。那三個字是t做芥末’。”她家有一份俄國傳來的做芥末的食譜,每年聖誕,湯瑪士夫婦就做這種芥末送給親友。

太太告訴湯瑪士說,她相信他媽媽吩咐他們試一試做點新事業。起初湯瑪士以為太太瘋了,但細心一想,這起碼是一個值得考慮的主意。他說:“我拗不過你和我的媽媽,我們做吧。”他找當地賣奶酪的店鋪商量。店主嚐過芥末後,向湯瑪士夫婦買下了整批貨品。

機緣、巧合、靈機或者冥冥中的聲音——誰能肯定主意是怎麼來的呢?在別無他法的時候,我們大家都可以聽聽心靈深處的聲音。也許有什麼好主意正在那兒醞釀呢。

機會飄忽不定,你最初所向往的目標可能半途又更改了。但是,隻要你能想清楚失敗的關鍵,隻要你想到自己是個永遠有選擇餘地的人,算是得到了價值無窮的教訓了。

真正精明的人,其特色是什麼呢?他們懂得學乖。缺乏創造性

善於創造是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立足的首要本領。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創新,那麼他將一事無成。

我曾一遍又一遍地告訴那些沒有基本生活技能的人——要靠什麼東西才會讓人家心甘情願地付錢給你。他們不明白這個基本的原理,即人是有所勞才有所獲的。他們也不明白另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即人們隻有讓手頭所做之事越有價值,自己所獲也就越多。大家可以看到,從事醫學、法律、音樂或經濟財會類的人,他們可以讓別人或是身體健康、或是生活幸福、或是玩得快樂、或是收獲點別的什麼——當然這些工作的工作量都是很大的。如果經濟上的成功是你所追求的目標,那你就必須製造或創造點別人很需要的東西——是在現實生活中,而不僅僅是在美夢裏麵。

我的爺爺是個政治學教授,他曾告訴過我,一個人生活中的所得總是與其金錢或者人自身的本事成正比的。金錢通常可以繼承獲得,這一點我們無法控製或左右它們。但是,人自身的本事——可以在市場上推銷出去的技能——憑個人的進取和努力才能獲得。人生路上的失意者往往終其一生也未能悟得這個簡單的道理。做事本末倒置

事實是,世上沒有哪件事做起來的時候時間很充裕,哪怕是真正重要的事情。但是事業、生活中的失敗者卻從來搞不明白,做事要分清輕重緩急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我在上學時曾結識了這麼一個人,他又機靈又英俊,他的父親是個富翁,事業上很成功,但他本人可就慘了,一直在一幢公寓樓裏當個小頭目,多年釘在那裏一直沒挪窩。但當我勸他考考文職公務員時,他卻總一口咬定說沒空,太忙了,業餘愛好已占去了大量的時間,哪裏還能再抽得出功夫去考那個東西呢?而這些話他從1996年就開始告訴我,一直到現在!

世界上沒有哪件事情會很容易就成功,“天上不會掉餡餅”。有的人總是說生活很不如意,因為他們不懂得做事要分輕重緩急,他們隻顧眼前小利益,而忽視了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