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規劃最重要
人的一生要有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否則就會像一隻無頭蒼蠅,到處亂撞。
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而你理想中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子?
很早就有人做過計算,人的一生若能夠活80歲,那麼大約3萬個日子,也就是72萬個小時左右。但是睡眠將花去1/3左右的時間,而娛樂、消遣和其他瑣碎的事情又將占去我們1/3的時間。因此,可以實際拿來行動的時間,不過隻有24萬個小時左右,而如何運用這有限的時間,全看你自己決定。人生,畢竟每個人隻有一生,因此每一分、每一秒都彌足珍貴,不容浪費。
人的存在有許多不同的要素,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全由個人來決定,由自己來確定取舍標準。所以,想要過一個理想完滿的人生,就必須先擬定一個清晰、明確的人生目標。
所謂“人生戰略”,就是指人生的目標與理想所實施的基本框架,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運用合理而有效的“戰術”——為了實現“戰略”而采用的手段。
這裏所說的“戰略”具有理想性和崇高性,而“戰術”則具有合理性和實用性。就是用正當而合理有效的手段實現作為個體來說帶有積極和先進的目標。
人生的樂趣存在於一切日常生活中,存在於一切為了應對生活的激變而采取的自我改造中。
但,試問一下,我們之中有幾個人能夠自信地說:“我正享受人生的樂趣”呢?又有多少人能清楚地說出自己覺得最高興、最激動的事情是什麼呢?其實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問題,深深地思索一下,我想沒有多少人能夠輕易地回答出來。誰都有過幸福的生活,但什麼才是幸福的生活?如何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如果我們對這些問題模糊不清的話,那麼我們就絕不會知道明天該采取什麼樣的行動,才會使生活變得充實和更加富有意義,更加具有目的性。
在做一件事情或選擇工作崗位之前,我們都必須深思熟慮一下: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是什麼?該怎麼樣為人處世?對待人生和事業應持怎樣的態度?這就像一個企業一樣,我們也必須要先確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及目標。
要確立人生的定位,先要認清楚自己,將自己擺在整個社會的宏觀世界之中,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而進一步則是要以你現在所處位置為基礎,為自己設立一個更高層麵的定位。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目標與理想。
由於每個人的人生觀及其價值取向都會因其文化背景、生活環境、宗教信仰等方麵而有所不同,因此,所要求的人生目標也會大為不同。
比如說,有人尋求的是物質上的富足,而有人渴望的卻是精神上的超脫。
確立人生定位戰略是為了人生的幸福,也因為它,才使人生過得更加有意義。也就是說,無論是在工作上、學習上以及個人生活上,人生幸福的意義,就是由設定這最高的戰略開始的。
譬如“跳槽”,就是轉換工作,似乎已經成了現代社會中的一大趨勢。但是否換了工作就能拓展更開闊的人生?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換工作是不是能保證我們有一個寬廣的人生與有無人生規化戰略的關係極大。為什麼要換工作?對新的工作又有什麼期望?有了清楚的戰略而換工作,與盲目跳槽是截然不同的,沒有戰略的更換工作,不會得到全麵好的結果,戰略的有無,往往使相同的行動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
人生總是被行為所調配和左右,確定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是人生成功的關鍵。
下決心,覺悟自己的人生戰略,同時經常意識到此戰略,時時不忘將其化為行動,這就是將人生導向成功之路的秘訣。“人生戰略”將會開拓你明朗的人生,時時牢記它,必將為你的人生開出一條坦途。
選擇好自己的事業
實現人生目標和理想最為重要的,當然是自己的能力。一個人的能力,好比一個國家的國情。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個人在製定發展目標的時候,必須從自己的實際能力出發,認清實現目標的基礎,分析這樣的基礎目前是否已經具備,預測目標與基礎有多大的距離,憑自己的能力能否消除這種距離。
能力是一個外延十分寬廣的概念。在現代社會,不外包括掌握知識的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吃苦耐勞的能力等等;其中還包括自己的既有實力,包括擁有的知識水平,人際關係,身體素質、家庭環境、財力狀況等。認識自己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有人指出,人生最大的難題莫過於:知道你自己!許多人談論某位企業家、某位世界冠軍、某位著名電影明星時,總是讚不絕口,可是一聯係到自己,便一聲長歎:“我不是成材的料!”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出息,不會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理由是:“生來比別人笨”、“沒有高等學曆”、“沒有好的運氣”、“缺乏可依賴的社會關係”、“沒有資金”等等。而要獲得成功就必須要正確認識自己,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和獨特的閃光點。如果我們把它挖掘出來,必定會取得成功。然而事實上,有許多人總是妄自菲薄,不能正視自己。由此導致自己與成功失之交臂。
下麵是某廣告公司總經理當年投身廣告界的經曆:
20歲以前,這位總經理渴望成為一名技師。在學校時,他就很努力地充實自己有關這方麵的知識。有一次,他想賣掉手邊的一架唱機和唱片,於是選出了幾位對這方麵有興趣的朋友,分別寫信問他們,看誰願意買。其中一位朋友看了信之後非常願意購買。於是立刻回信。在這封信裏,這位朋友不斷地誇讚他文筆流暢,頗具說服力。因此便建議他,既然能寫出這麼有力的推銷信,為什麼不投身廣告界從事撰寫廣告的工作呢?
朋友的這封信,就像一粒小石子丟人水中,激起了陣陣漣漪,“投身廣告界立誌做個出色的廣告人!”就此整日盤旋在他腦中。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他立誌要在廣告界一展身手時,事實上,他便已經成功了。
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工程係的小崔一直默默無聞地擔任某單位的工程師。一年前,參加同學聚會時,有人讓他談一些有關最近盛行的海外旅遊話題。由於這是他頭一次在眾人麵前講話,所以常有斷續和緊張的情況出現。但是聚會結束後,其中有一位老同學跑來跟他說:“小崔,你所講的內容非常有趣,希望今後有機會能再聽你演講。”在被這位老同學恭維之前,他從未想過嚐試在公眾麵前講話。於是他開始覺得自己並不是那麼差勁,對自己的演講才能又多了一份信心。現在,小崔已經成為原單位的部門經理了,專門負責公關,對外聯係業務。
王老師在清華大學學生處工作,專門負責分配畢業生,多年來,他收集了許多資料,總結了一些經驗,下麵列舉出來,希望對畢業生在選擇工作時有所幫助。
(1)避免選擇那些原已擁擠的職業和專業。據統計,世界上謀生的方法共有2萬多種以上。想想看,2萬多!但年輕人可知道這一點?除非他們請教個人成長分析專家,否則他們是不知道的。結果呢?在一所學校內,2/3的男孩子選擇了5種職業——2萬種職業中的5項——而4/5的女孩子也是一樣。難怪少數的專業和職業會人滿為患,難怪白領階層之間會產生不安全感、憂慮和“焦急性的精神病”。特別注意,如果你要進入法律、新聞、廣播、電影等這些已經人滿為患的圈子內,你必須要費一番大功夫。
(2)避免選擇那些謀生機會隻有I/10的行業。例如,從事人壽保險。每年有數以千計的人——經常是失業者——事先未打聽清楚,就開始貿然從事人壽保險。據業內人士透露,90%首次從事人壽保險的人弄得又傷心又沮喪,結果在一年內紛紛放棄。至於留下來的,10人當中的1人可以賣出10人銷售總數的90%,另外9個人隻能賣出10%的保險。換個方式來說,如果你從事人壽保險,那你在一年內放棄而退出的機會比例為9:1;留下來的機會隻有1/10。即使你留下來了,成功的機會也隻有1%而已,否則你僅能勉強糊口。
(3)當你開始工作前,要先抽出時間製訂一個全麵的計劃。如何才能獲得成功。你也可以同此行業中的成功人士或有經驗的老者麵談,這將使你得到很大幫助。
你如何獲得這些職業指導會談呢?為了便於說明,姑且假設你打算做一名建築師。在你做最後決定之前,你應該花幾個禮拜的時間,去拜訪你所在城市和附近城市的建築師。你可以打電話到他們的辦公室。如果他希望見麵,你可以寫信給他們,內容大致如下:
能否麻煩您幫個小忙?我希望能接受您的指導,我現年18歲,正考慮學習做一名建築師。在我做最後決定之前,很希望向您討教。
如果您太忙,無法在辦公室接見我,而願意賜半個小時的時間在您家中接見我,那我將感激不盡。
以下就是我想向您請教的問題:
①如果您的生命再從頭開始,您還願意再做一名建築師嗎?
②在您仔細打量我之後,我想請問您,您是否認為我具有成為一名成功建築師的條件?
③建築師這一行業是否已人滿為患?
④如果我學習4年的建築學課程,要找工作是否困難?我應該首先接受哪一類的工作?
⑤如果我的能力屬於中等,在頭5年當中,我可以希望賺多少錢?
⑥當一名建築師,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⑦如果我是您兒子,您願意鼓勵我當一名建築師嗎?
事實表明,在今後幾年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將麵臨十分嚴俊的考驗。由於社會需要的數量減少,而對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
從全國供需情況看,2000年雖然是國企改革3年脫困的最後一年,但生產經營尚未走出困境,下崗問題仍很突出,國有經濟在原有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餘地已經不大,很難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據有關方麵預測:今後,新增就業機會約為400萬~600萬個,勞動力供給卻維持在很高的水平,進入勞動年齡的勞動力將超過1000萬人,新增下崗人員約500萬—600萬人,加上1999年接轉勞動力供給(下崗+失業)1290萬人,就業形勢十分嚴峻。此外,當時中央部委機構改革剛剛結束,省級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已提到日程,並將逐漸推開,機構的裁並和人員的精簡將對畢業生的接收產生很大的影響。
從區域情況看,由於區域的差距越來越大,北京、上海、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及一些中心城市對畢業生的需求有所增加,用人單位要人的積極性比較高,但其他地區畢業生就業需求仍處低迷狀態,中西部及東北等省已連續幾年出現畢業生供過於求的現象,本科以下的畢業生就業越來越難。
目前,我國正進行“西部大開發”。由此,將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就業和一展身手的機會,當然也麵臨著十分嚴峻的考驗。
從需求層次看,不同學曆層次的供需情況極不平衡,社會對研究生的需求繼續增加,供需比可達到1:4以上,本科生基本持平,專科生供大於求,供需比不到30%。一方麵高層次高學曆的畢業生爭奪大單位愈演愈烈;另一方麵低層次、低學曆的畢業生就業更加困難,二者形成明顯反差。
從學科專業看,隨著高科技產業的迅速發展和國家對基礎設施投資的加大,計算機、通訊、電子、醫藥、土建、機械、自動化、外語、師範等科類的畢業生社會需求很旺。而其他科類,如財經、政治、文史、農林、體育、管理、輕工食品等需求不足,本科生不到50%,專科生不到25%。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因此,每一位畢業生在就業前都必須做好思想準備,以利於走上工作崗位後能盡快適應新環境,打開新局麵。職業理想與擇業現實差異
幾載寒窗苦讀,臨近畢業的大學生,心中都描繪著今後生活的藍圖,構築事業的大廈。每一個人都想找一份稱心的工作,但往往事與願違。現實與理想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對此也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正確的職業理想應當是一個在發展變化中不斷完善、不斷補充、隨時調整的動態目標係統。因而應當使集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物質生活的滿足於一體,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兼顧的一個有機的體係。有了這樣的思想準備,並能及時、主動地調整自己的理想職業目標,去適應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才能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遇到挫折時也不會使情緒一落千丈。艱苦奮鬥麵向基層的思想準備 多數畢業生的擇業目標瞄準大城市、大單位、經濟發達地區。相當數量的畢業生不願到急需人才的基層單位或條件相對艱苦、偏遠的地方就業;還有的畢業生就業觀念比較陳舊,認為隻有到國有企事業、三資企業、黨政機關才算就業,對其他單位不屑一顧,過多地考慮自己的誌向,忽略了社會的需求,這樣使得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應該充分認識到,最需要畢業生建功立業的崗位在基層,在第一線。因此,國家號召畢業生到基層去,到國家重點建設單位去,到生產、科研、教學第一線去。但由於基層工作往往較辛苦,工作條件、工作環境相對差一些,常常使求職擇業的大學生望而卻步。
其實,號召畢業生去建功立業的地方正是國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也是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地方。也許這些地方很艱苦,條件簡陋,但它是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做建設的創業者,總是要付出辛苦的,前人不栽樹,後人難乘涼。我們今天的大學生也正是前輩人栽樹的乘涼者。
生活是一本厚厚的書,內容像海一樣豐富。有人隻能撈到海藻,要想得到珍珠,必須沉下去,基層是年輕人成長、成才的肥沃土壤。超越所學專業的思想準備
“學以致用”是大學畢業生分配就業的一個基本原則,但在就業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專業不對口”。第一,有些專業設置的分類過細,社會對這種細化專業的需求量是有限的,真正的對口有一定難度。第二,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主要是基礎知識和初步專業知識,與實際應用還有一定距離。同時,任何知識都是要逐步更新、發展的,今天學到的新知識,明天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就有可能“過時”。第三,由於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廣泛興起,需要有更廣博的知識麵,僅憑所學專業知識是不夠的。所以,大學畢業生應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麵,以適應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做好競爭的思想準備 兩人在樹林裏過夜。早上,突然從樹林裏跑出一頭大黑熊來,兩個人中的一人忙著穿球鞋。另一個人對他說:“你把球鞋穿上有什麼用?我們反正跑不過熊的!”忙著穿球鞋的人說:“我不是要跑得快過熊,我是要跑得快過你。”
現實中的社會,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因此,如果你跑得快,就可能獲得生存的機會。隻要事先做好充分的競爭準備,才能在同行業中獨占鼇頭。
近年來,我國新增勞動力呈上升趨勢,而就業機會相對減少。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估計,1999年新增就業壓力為:下崗未就業600萬人+登記失業620萬人+企業新下崗33萬人+城鎮新增加新勞動力274萬人+機構改革預計分流300萬人+農轉非300萬人+其他2394萬人,比1998年增加23.27%,絕對數增加450萬人。勞動就業壓力逐漸增大,這自然加重了畢業生就業的壓力。與此同時,畢業生的數量年年增加,普通高校畢業生已經從1994年的60多萬增加到現在的100多萬,而近幾年需求卻沒有回升趨勢。因此,在就業過程中,競爭是不可避免的。畢業生就業引入“雙向選擇”,必然是機遇與競爭並存。在相同的機遇麵前,誰更具有競爭能力,誰就能占據主動。健康的心理準備
在求職擇業過程中,你將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挫折或問題,這也許會使人感到恐懼不安。如果沒有心理準備或心理準備不足,則一定會被這些突如其來的陌生所窘迫,不能充分、從容地表現自己擇業的願望及敬業的實力,你可能會非常遺憾地失去渴望已久的機會。
在求職擇業的大學生中,一直存在著許多心理障礙。比如膽怯、自卑、等、靠、要,隻圖心滿意足,不顧自己的差距,碰運氣、書生氣、夜郎自大、期望值過高、挑肥揀瘦、缺乏自知、怕苦、怕累、怕奔波等等,所有這些障礙都嚴重地影響了畢業生的求職擇業,必須及時地予以克服。做好健康的心理準備正是克服上述障礙行之有效的方法。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是自我意識的主要成分,是擇業成功走向社會的又一重要因素。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榮譽,不向他人卑躬屈膝,維護自身的尊嚴和自我的情感體驗,能獨立自主地待人處事,並值得信賴。自信是對自己的實力有充分的估計和堅定的信心。自信源於自尊,自尊心越強,自信心也越強。在謀職擇業中,一個人隻有自尊、自信,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一個人的品行和成就永遠不會超越其自尊自信的限度。一個謀業者隻有堅信自己有實力能勝任這項工作,才能表現出堅定的態度和從容不迫的風度,才能贏得信任和支持。在擇業中有一種失敗,不是來自於他們的能力,而是來自於他們的自尊和自信,以及對自身尊嚴和信心的表達方式。承受與忍耐
求職擇業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擇業者有的投師無門,擇業無路。有的自己不想去,卻被競相爭要。有的人久拖不決,有的人步履維艱,即使順利就業也要經過幾道審批,等待幾個月才能最後被認定。這種不確定的狀態是折磨人的。還有更令人悲哀的事情,那就是費盡周折找到的工作不被認可或錯過了時機,一切還得從頭開始。所以,要求擇業者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一定的忍耐力。常言道:鎮定是力量的源泉,急躁是無能的表現。成功的第一步是臨危不亂、遇難不退,用鎮定去承受、去贏得時間,用忍耐去爭取機會的來臨。挫折中生存的心理準備
由於大學生初踏社會,沒有經驗,社會知識缺乏,在求職擇業的道路上屢遭挫折是在所難免的。
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那麼具體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呢?在做員工調查的時候,最常聽到的反應是:“我要求的隻是一個不太枯燥而待遇適當的工作。”他們不是隻想找一份工作,他們要的是事業,是一個能滿足自己成就欲望的職業。選擇職業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選好了,可成為成就事業的基礎,選不好,將麵臨無數的坎坷。確定職業之前,應該考核職業是否符合自己的誌趣和愛好,與所學專業是否對口或相近,其社會意義和發展前景如何,必要的工作環境和保障條件怎樣。
首先必須認清目前的處境。夢醒時分,童話和幻想都已遠去,現實需要生存的本領、競爭的技巧和取勝的捷徑,要麵對社會無情的選擇或殘酷的淘汰。這個時候,你在選別人,別人也在挑選你,沒有退路,隻有向前走。要認識到有成功者就有失敗者,這很正常。萬萬不可爭強好勝,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遇到難題,不妨換一個視角思考,試試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點,說不定很快就會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