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謀略十一 確定人生戰略(2 / 3)

人生坐標有定位

人生在世,重要的是認識自己,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正確地認識別人,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和評價別人。但事實上,人們對自己的評價與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不可能相等的。這其中的原因,說起來很複雜,包括環境的影響、教育程度、個人的修養水平等等。對自己評價失重大體可分兩種情況:一是評價過高或為更高地評價自己所做的荒唐的努力;二是評價過低或因過低地評價自己而引出的一係列令人費解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認為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很公允,其實這不過是單向的一相情願的評價,而與真正的“自己”肯定會有差距的,不然就是過分地相信了自己的評價能力。尋求讚許的心理

人從出生落地到離開人世,往往喜歡把個人的快樂、幸福和價值觀建立在別人認可的基礎上。

上帝在造神運動中也順便創造了人。所以傳說中的神與現實中的人便理所當然地存在著某些驚人的相似。

很多人都知道赫爾墨斯,他是古希臘神話中天神宙斯的兒子,是主管商業之神,他想考證一下自己在人間百姓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有一天他化裝成一位顧客來到雕像店。他指著宙斯的頭像,問雕像者:“這個值多少錢?…‘七赫拉”。他又走到自己的雕像前,心想,自己是商業的庇護神,地位一定比宙斯高,便問:“這個值多少錢?”雕像者指著宙斯的像說:“假若你買那個,這個算添頭,白送。”赫爾墨斯本想聽聽雕像者對自己的讚賞,抬高自己的身價,誰知討了個沒趣,隻得灰溜溜走了。

應當承認,別人的評價對自己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受到別人讚揚時,我們都會感到快樂,感到自己有價值。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聽到讚揚,得到鼓勵,博得掌聲。這種精神享受確實有益於我們開發潛能、提高素質,有益於認識自我價值,樹立自信意識。然而尋求讚許的心理如果不隻是一種願望,而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需要,像赫爾墨斯一樣去尋求自己虛擬的“光環”,這便落入了人生自戀型性格障礙的誤區。

一旦尋求讚許成為一種需要,做到實事求是幾乎就不可能 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誇獎不行,並常常做出這種表示,那就 沒人會與你坦誠相見。同樣,你也不能明確地闡述自己在生活中 的思想與感受。你會為迎合他人的觀點與喜好而放棄你的自我價 值。以別人的看法和評價來確立你的自我形象和價值,這就好像 把房子蓋在流沙上,是靠不住的。如果你依賴他人來評定證實你 的價值,究其根底,那隻是他人的價值,而不是你的價值。常言 道:“慧眼識英雄”、“狗眼看人低”。別人是慧眼還是狗眼不正是 別人的價值嗎?而你是英雄還是狗熊,這才是你的價值。所以, 自我價值不能由他人來評定和證實。

的確,應付受人斥責的局麵很不容易,而采取為人所讚許的行為則容易很多。但如果為回避困難而選擇後者,那就意味著你認為別人對你的看法比你的自我評價更為重要。這是一個在我們社會中難於避免的危險陷阱。

世俗和傳統使人養成一種說話辦事總是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許的習慣。童年時代習慣於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讚許,長大成人需要得到領導者的認可。假如自己的想法和行動沒有征求別人的意見或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感到忐忑不安,茶飯不寧。這樣,無意中你已經放棄了主宰自己的權力,像個木偶一樣,任由擺布。這種習慣大體表現以下方麵:

——你在家裏對別人的需求大都隨聲附和,有時心裏不滿,也要依從別人的意誌去辦。

——你有自己的事情和計劃,但難以拒絕朋友的邀請和要求,以免別人對你不滿意。

——你總是回避同陌生人交談,不想獨自參加社交活動,也不願獨自出差辦事。 ——你總是看領導眼色行事,明知不對,也要忍氣吞聲地服從。好像領導的時鍾總是準的,而你的總是不準,隻能和領導對表,不相信自己的手表。如果因此而窩火憋氣也隻能拿比你地位低的人出氣。

——不好意思和權威人士、著名人物交往,如果這類人物對你責怪批評不公正,你也不敢說出自己的看法。

總之,一個人習慣於接受別人的擺布,就會經常被迫去說話、做事。這樣的生活當然很累,也很乏味。其實,這樣的人生隻是終生勞役,不會有任何光彩和樂趣。試想,古今中外,世界上有哪一個有所作為、有所成就的人是這樣生活的,是放棄了獨立行事的權利,接受了別人的擺布而取得了成功的?拿職業選擇來說,一個人應當爭做自己感興趣、有愛好的工作,因為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驅動力。曹雪芹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寫作《紅樓夢》,愛因斯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才創立了相對論。這些人都不是為了服從別人的意誌、尋求別人的讚許才去嘔心瀝血、孜孜以求的。如果不是獨立自主榮辱不驚,如果不是自我價值、自我評定,曹雪芹、愛因斯坦、貝多芬、魯迅這些偉大人物是不可能出現的。

渴望得到別人的讚同是十分正常的。但如果你將自己的行動、思想建立在別人認可的基礎之上,就意味著失去自己。一個人將自我價值置於別人的控製之下,這不是謙虛謹慎,而是缺乏獨立自主的意識,由別人隨意抬高或貶低自我價值。人家反對,你就灰心喪氣;人家施舍給你讚許之詞,你才會覺得自己不錯。凡事如此,你還有什麼價值?如果人家不說你好,你又該怎麼辦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以清醒的頭腦 預見到會有不同意見,自己也會有缺點錯誤。不必期望人人都表示讚許,這樣,我們就不會自尋煩惱,情緒消沉,也就不會因為別人對你某一點的否定而視為對自己整個人的否定了。林肯說得好:

“……假使要我讀一遍針對我的各種指責——更不要說逐一作出相應的答辯,那我還不如辭職了事。我是盡自己的全力工作的,而且也將矢誌不渝地堅持下去。如果事實最後證明我是正確的,對我的反對意見將不攻自破;如果事實最後證明我是錯的,那麼即使有十個天使起誓說我是正確的,也將無濟於事。”

這話說得多麼實在而深刻呀!所謂獨立行事、自我仲裁,也就是實事求是、光明磊落的做人處世的態度。

有人以為堅持獨立自主,似乎很難得到別人的讚許,很難處好人際關係。這是一種錯覺和誤解,事實恰好相反。一個真正能夠主宰自己的人隻是不去為了迎合他人的觀點與喜好而放棄自我價值、自我追求;隻是在與人交往中不會為了博得他人的讚許而跟隨他人的指揮棒轉。如果一個人別人希望他怎麼樣他就會怎麼樣,這是多麼可憐、毫無價值的形象;如果一個人不能明確地闡明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和感覺,那就沒什麼人會與你坦誠相見,沒什麼人會真正地尊重你。因為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平等自由的人際關係和生活方式。某些官僚、政客之所以不為人們所信任,就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靈魂。這種人往往是軸承腦袋彈簧腰、頭上插著風向標,隻會見風使舵,趨炎附勢,這種人的自我價值完全取決於頭上的烏紗帽,一旦失去職位,手中權杖,他就一無所有,一文不值了——這難道不是事實嗎?實際上,最受讚許,最受歡迎的人恰恰是那些希望讚許而不是祈求讚許的人,是那些能以積極的心理態度表現美好的自我形象的人,是那些從不放棄獨立自主權利的人。通過吹噓強調自己 培根說:自誇自賞為明智者所避免,為愚蠢者所追求。 最容易引起人們重視的辦法是什麼?有一些精明的人選擇了自我吹噓。這是一種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捷徑。

自我吹噓的目的在於為自己揚名。

名,本來應該是社會對人的價值的一種評價,為公眾所給予和公認,如此之名才是真正之名,符實之名,經得起檢驗之名。靠個人自我吹噓而成的名是個什麼名呢?能否真正揚名呢?

有時候的確能夠以自我吹噓的手段實現揚名的目的。但是,所揚之名是一個虛假之名。因為這名是經過自我吹噓而出,必然經過了自我主觀的篩選,惟揚自我之美,甚至誇大或者無中生有地編造自我之美,相應的,便遮掩了自我之醜。因而這是一個帶著主觀片麵性的虛假之名。

既是虛假之名,必然經不起實踐的檢驗,更經不起時間的檢驗。虛假之名如同肥皂泡,一瞬即滅;如同朝露,太陽一出就會消失。

自我吹噓有多種形式,如無中生有式自吹法、添油加醋法、隱形和間接自吹法、出錢買獎請人代吹法等等。

但無論自我吹噓者的招術有多高明,他們隻能暫時哄騙一小部分人,終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所以到頭來,吹牛皮都跟阿Q式的自己騙自己一場。在客觀存在之中,他仍然隻是他,並不能因其自吹而增添一點什麼。

一個有真才實學,又目光遠大的人絕不會去自己吹自己,他也用不著去自吹。隻有那些實際上不怎麼樣的人才去自吹。所以自吹有時候也是種自卑潛意識的外露,是社會競爭的失敗者不甘心和不老實的表現。常懷一顆平常心

保持平常心是一種人生境界。它是讓我們用積極、平穩的心態去對待人生,讓我們更好地把握生命,而不是消極地整日無所作為,不思進取。一位作家朋友,極看中自己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得了肝病,不願告人,也不去診治,將病情當秘密一樣守護,惟恐自己給人留下一個弱者的印象,結果到了挺不住的那一天已經晚了,被人送進醫院不到兩個月便與世長辭,年齡不過43歲。可以說,他是被自己的名氣累死的。

物質利益,其實是很累人的,這樣說絕不意味著錢財、物質利益就是壞東西,大家都不要去追求。正當的利益當然應該去追求,問題是你把它擺在人生的什麼位置,怎樣衡量它在生命價值天平上的分量。有些人,把發財致富看成是生命的終極目的,認為它就是生命意義之所在,這個目的沒有實現的時候,急切、焦灼、不安,看見別人發了財便眼紅,欲望控製不住甚至鋌而走險,走“捷徑”幹違法勾當去發財。有些發了財的人,便以為自己擁有了一切,認為財富就是成功、榮耀。我們通常所說的暴發戶心態,就是這種扭曲的心理造成的。曾聽到一個傳說,兩個闊佬頭比富,喝茅台酒不用酒杯,開瓶後往瓶蓋裏斟滿酒,就喝這麼一口,拿下去再重新打開一瓶。一位喝了90瓶,另一位喝了120瓶,自此喝下120瓶的大獲全勝贏得無限風光。傳說未必是真,但報紙上報道的“黃金宴”卻是事實。南方的一些富豪們,以特殊加工的金箔作為宴客的美食,以顯示其富貴氣派,這簡直有點荒唐了。心態扭曲至此,真令人難以理解。

在美國,一位華僑富翁開了一家規模不算小的飯店,還有一個不大的旅館。因年事已高,飯店交給他兒子經營。他自己則經營紐約第48街那個不大的旅館,旅館是棟老建築,客人不是很多,他僅雇傭了兩個幫手,自己和幫手一塊幹。說來也令人難以置信,一個腰纏萬貫的老富翁,竟然在這棟老建築裏幹著看門掃地、接送客人、收款記賬這類亂七八糟的雜活兒。但他卻對某些人的驚異反倒表示不解:“不幹這個我幹什麼?人總得工作呀!”在他看來,擁有財富是一回事,生活方式是另一回事,人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工作上,體現在你還有用,還能做一些事情。

圍棋中有一術語:平常心。所謂平常心,指的是無論麵對什麼樣的比賽,都應該以平日下棋的心情對待之,這樣棋就能下好。反之,過於興奮,高度緊張,把一盤棋看得過重,以至於心理失衡,結果總是事與願違,該贏的棋也會下輸。

人生的道理也如下棋,麵對權勢和利益,不卑不亢,保持一顆平常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學貫中西、聞名四海的大學者錢鍾書,從來都是拒絕報刊電台等新聞媒體的采訪。一位外國記者到中國來想拜訪他,錢鍾書拒絕說:“你知道雞蛋好吃就行了。何必非要見一見那隻下蛋的雞呢?”

不以名累,榮辱不驚,處世泰然,永遠保持著常人的本色, 這是一類名人的活法,是他們對待“名”的一種態度。

保持平常心是一種人生境界。它不是消極地讓人不思進取, 無所作為,不是宣揚萬物皆空勸人遁世,而是希望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把握進入一種更高的哲學層次。擁有“平常心”,便能充分調動發揮生命的潛質,使生命更加燦爛地放射出原有的光華。

保持“平常心”是培養的結果,也是自信的表現。如果我們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來麵對人生,我們將活得更充實,更有價值。不懂得如何對待批評

拒絕批評並非意味著可以免受批評,而且還會失去許多忠言善意的勸告,甚至可能斷送他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友誼。

麵對批評和讚揚,人們近乎本能地拒絕前者而喜歡後者。這除了可能是批評者缺乏批評藝術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批評和讚揚的本身會使人產生兩種相反的心理反應。當一個人受到批評時,往往會覺得丟臉、難堪、悲傷、惱火而生氣,而在得到讚揚時,會有振作、興奮、自豪、愜意、快樂的感受。因此,人們一般不會認為挨批評是件舒服的事。

從理智上說,沒有多少人不懂得“人無完人”的道理,也沒有多少人不知道對待批評應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平時,我們不難聽到或看到人家使用“歡迎批評”一類的詞語,甚至自己也不隻一次地用過。但實際上一旦有人果真提出批評時,受批評者往往就會像遇到電擊一樣立即縮回,采取拒絕、逃避的形式為自己辯護。

這種經曆和體驗,你、我、他大概都不陌生吧!麵對批評(尤其是在批評者不懂得批評藝術的情況下),人們腦子裏首先想到的多半不是自己的過錯,而是“大家跟我差不多,你為什麼單和我過不去”;“你不拿鏡子照照自己,有什麼權利批評我”;“我哪裏得罪了你,你何必這樣”;“你無情,別怪我無義”等一類的反應。假如是你的上司批評了你,可能造成你在工作中的消極態度,如果是同事批評了你,你可能會進行打擊報複,如果是同學或朋友批評了你,那你們將形同陌路,斷絕來往。

不幸的是,一個人拒絕批評並不表示他可以免受批評,甚至還會失去許多改正和上進的機會,這顯然害多益少。

走出這一陷阱的辦法,單靠籠統地告誡自己下次要虛心接受批評是缺乏約束力的,而應該把問題具體化,並分兩步來解決。

第一步,要耐心傾聽批評。當別人對自己提出批評時,你既不要急於反駁,辯解或阻止,或拂袖而去,也不要嬉皮笑臉,滿不在乎,或漫不經心,假裝糊塗。既不要輕易斷言批評者懷有惡意、敵意,居心不良,或故意挑剔,對人不對事而大動肝火,也不要驚慌失措、再三道歉,或無地自容,低聲下氣,把自己看得一錢不值。而應該保持自然大方的表情和姿勢,認真而耐心地聽完對方的批評,然後用自己的話簡明地概括出他批評的大意,並問他是不是這個意思,還有什麼要補充的。

在傾聽批評的過程中,如果你感到自己快忍不住了,可立即這樣提醒自己,“我非完人,別逃避,別發火,別害怕,聽完再說”。當然,剛開始這樣做的時候,你也許會覺得不習慣,甚至感到委屈、窩囊。這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說來,批評者並不能從批評中獲得什麼好處。相反,可能還有所失。如果他提出的批評是誠懇、善意的,利於受批評者改正缺點或錯誤,相反,如果他出於惡意、敵意、動機不良,那他便暴露了自己,便於你早作準備並尋找對策。怕就怕別人對你早有意見,心懷不滿,表麵上又對你一副笑容,乃至讚揚,卻又在背後搞鬼,或在關鍵時刻突然對你發難。

第二步,要學會接受批評。要是你無法容忍別人的批評,慣於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方法拒絕、逃避批評,那麼,將心比心,你就明白自己沒有批評人家的權利。因此,首先要有能夠接受批評的胸懷。其次,要有接受批評的勇氣。如果別人發現了你的缺點、錯誤,批評得有道理,你不要拒絕人家的好意,更不必擔憂接受批評便矮人一等。拿出勇氣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你下次也許就不會出現類似的差錯了。

另外,要有接受批評的智慧。要是別人批評得有道理,但方式、方法不對,你可以把它改為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來理解;如果別人批評錯了,你也宜先表示謝意,然後再做必要的解釋。至於對那些為了發泄個人的嫉妒、怨恨,糾纏早已結束的往事,或懷有其他惡意的批評者,你當然既有權利提出正告,又沒有義務去接受。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貴能知錯就改,隻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己,走向成功。麵對奉承難自持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這種自高自大、容易上“馬屁精”當的弱點,普通人物聽到讚譽之詞飄飄然,大人物亦在所難免。

在人的自我中心意識裏,包括了對自我評價的提高和對自身弱點、缺點回避縮小的傾向。人們在許多事物麵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客觀的態度。但是麵對恭維和奉承,或是一點小小的讚美,就很難不陶醉了。伊索寓言裏烏鴉經不住狐狸恭維自己“羽毛美”、“嗓子動聽”,張開嘴唱歌,結果失去了嘴裏的肉。

乾隆皇帝,應當說是一個有知識和修養的皇帝了,但同樣自恃清高、天賦不凡。他幾下江南,遍遊名山古刹,所到之處不是題字就是賦詩,然而他那些詩,沒有一首是值得傳之後世的。禦用文人紀曉嵐看透了他的這一弱點,便在主編《四庫全書》時,故意在容易發現的地方留下一兩處錯漏之處,上呈禦覽,有心讓乾隆過過“高人一等”的癮,乾隆當然發現了這些錯誤,發下諭旨加以申斥,心裏十分得意,他甚至還召見紀曉嵐,當眾指出他的錯誤,紀曉嵐乘機對乾隆的“學識”備加讚頌,此後他一直在乾隆手下官運亨通。

前不久聽說了這樣一件事情:一位部長剛到機關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找人談話,了解情況,這個機關的一位處長出差歸來,主動找部長,懇請部長對自己提意見,部長便根據反映,向他指出:“不少同誌提到你在領導麵前唯唯諾諾,不敢秉公直言,有點奉承的味道,希望你能注意改進。”

那位處長急忙解釋:“部長,你真不知道,前任部長有多主觀,多自信啊!他根本聽不進不同的意見,我隻能顧全大局,違心順從,如果領導都像您這樣謙虛隨和,善於納諫,那該多好啊!”

“這倒也是的。”這位部長莞爾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