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耐人尋味。奉承手段居然能達到如此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人性的弱點居然是這樣愚昧可笑。
人們往往隻喜歡別人對自己的讚美和認可,而無視別人對自 己的批評和指責。
雖然中國曆代朝廷常設有諫官,但真正虛心納諫的皇帝卻屈指可數。史書上有許多君王聽不得大臣的批評,甚至殺掉大臣的記載。殷代的賢臣比幹,因為對紂王的荒淫無道進諫而被殺,其屍體被剁成肉醬。春秋時期,吳國的賢臣伍子胥因為屢諫吳王夫差,夫差惱羞成怒,逼伍子胥自殺,拋屍長江。我國史官有秉筆直書的優良傳統,但史官一旦記下諸侯貴族的醜惡,便難有容身之地。春秋時齊國大夫崔抒殺了齊莊公,太史照實記錄:“崔林弑其君。”崔抒隻憑此一條,下令殺了太史。太史的兩個弟弟先後繼任史官,仍然這麼記,崔抒先後又把他們殺了。
唐太宗是個有“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美名的皇帝。他曾問魏徵:“人怎樣才能不受欺?”魏徵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太宗深以為然。但太宗在納諫過程中,自我中心意識也時時露頭。比如他最喜歡的小女兒出嫁時,其嫁儀排場要超過大女兒。為此魏徵直言諫阻。太宗到後宮見到長孫皇後發狠道:“總有一天殺掉這個鄉下佬!”皇後問是誰,太宗說:“魏徵當眾侮辱我!”皇後不敢多話,馬上換上朝服煞有介事地向太宗祝賀:“古語說得好‘君明臣直’。魏徵的直是陛下英明的緣故,妾特向陛下祝賀。”太宗這才消了氣。其實皇後還是用巧妙的恭維話解決的問題。
唐太宗到了晚年,批評也不大聽得進去了。那些敢於進諫的大臣先後去世。他跟大臣們議事,常常是誇誇其談,務必壓倒對方為止。剛強高傲,日勝一日,以致生活上好色自我,競服食方士丹藥,政事上又有多處失誤,如大修宮殿,對高麗窮兵黷武;特別是在接班人問題上嚴重失策,讓平庸無能的兒子李治(唐高宗)接位,導致後來武後專權。唐太宗在虛心納諫方麵,雖有“善始”,未能有“善終”。唐太宗尚且如此,其他皇帝就可以想見了。
人總是在失敗中前進的,在社會實踐、科學實驗中碰了壁’受到挫折之後,就不得不去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尋求新的道路。此外,新的信息的輸入,發現原有信息的錯誤,群體的監督製約會使個體抑製私欲等等。這一切都是促使人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外部條件。在外部條件的促進下,更主要的是要和自戀自大心理作鬥爭,突破個人中心意識的過分膨脹,即“貪欲”的惡性發展,合理“節欲”,德漠克利特說:“和自己的心做鬥爭是難堪的。”這需要自己堅實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容易使自己失敗的情緒
某一時某一事的成功和勝利,容易引起自滿自大,自滿自大會帶來消極後果,輕則阻礙進步,重則導致失敗垮台。
沒有人願意傷害自己。而事實是,有的人總是在無意中傷害了自己。由於自高自大而引起的失敗情緒就是他們使用的武器之一。
“驕兵必敗”的格言盡人皆知,但每一個時代,重蹈覆轍者還是大有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風雲人物——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在其70歲以前可謂是一位功勳卓著的“常勝將軍”。他1930年便是美軍曆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帶兵橫掃南太平洋。五角大樓警告他到菲律賓時不要太冒險,他毫不理會,以極小的代價一舉拿下了多羅島。在攻占了呂宋島後,他沒有得到上級授權,又攻取了其他島嶼。戰後,他以“盟軍最高司令官”名義執行美國單獨占領日本的任務。他又超越軍事長官的權限,插手日本的社會和經濟改革,可謂成績輝煌。美國總統羅斯福、杜魯門對他的自行其是非常不滿,但又無可奈何。
1950年麥克阿瑟又任“聯合國軍總司令”,指揮侵朝戰爭。仁川登陸一戰,他暫時扭轉了美軍初期的敗局,將朝鮮人民軍一截為二,然後長驅直人抵達鴨綠江邊。一連串的進攻和冒險的勝利,使這位將軍頭腦發昏,“自我”膨脹起來,他自認為打遍天下無敵手,競派兵轟炸我東北城市,在公海炮擊我商船,直接威脅我國的安全。中國政府一再提出警告,但麥克阿瑟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認為中國人是不敢也無力參戰的。狂妄自大使他完全無視中朝人民不屈的尊嚴和反侵略的巨大潛力。
美國總統杜魯門從駐外人員那裏不斷收到中國可能出兵的情報,他漸漸感到不安。於是他約定麥克阿瑟到太平洋上的威克島會晤,希望從麥克阿瑟那裏得到中國出兵的“第一手材料和判斷”。10月15日,麥克阿瑟躊躇滿誌地在威克島向杜魯門保證“朝鮮戰爭是贏定了”,並說:“中國共產黨不會進攻。'“在南北朝鮮,抵抗都會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結束。這樣,就能夠在聖誕節前把第8集團軍撤回日本。”
而事實給了麥克阿瑟最大的嘲諷。中國人民誌願軍10月19日就到了朝鮮。從1950年10月25日起到1951年4月,經過四次戰役的較量,麥克阿瑟損兵折將,從鴨綠江一路退到三八線一帶,其人員傷亡慘重,引起國內震動。美國9個師陷在朝鮮,天天被消耗,而美國的戰略中心歐洲隻剩下了6個師。美國的西歐盟友擔心西歐常規防禦力量不足,會給前蘇聯的進攻造成可乘之機。他們對美國施加壓力,說美國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杜魯門為了在朝鮮脫身,通知麥克阿瑟尋求和平計劃。麥克阿瑟不服氣,他為了破壞停戰談判的氣氛,擅自發表一個恫嚇中國的聲明,說:“敵方現在一定痛苦地知道,聯合國如果決定放棄把戰爭限於朝鮮境內的努力,而擴大我們的軍事行動到中國的沿海地區和內地基地,這就使中國遭受軍事上即將崩潰的危險。”在恫嚇一通以後,聲明在末尾寫道:“我準備隨時在戰地與敵方部隊的總司令舉行會議,認真努力尋求不必再流血而可以實現聯合國在朝鮮的目標的軍事手段,這些目標是任何國家不能有理由反對的。”
這個吹牛加挑釁的聲明發出後,英法兩國政府令其駐華盛頓大使提出非正式抗議:“抗議麥克阿瑟將軍逾越他目前作為聯合國朝鮮司令官的權限而發表的聲明。”
杜魯門得知麥克阿瑟的聲明,氣得“嘴唇發白”。
4月21日淩晨,杜魯門宣布撤銷麥克阿瑟的盟軍總司令、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遠東總司令、美國遠東陸軍總司令四項職務。這個消息是別人從廣播裏聽到後告訴麥克阿瑟的,他自己在回憶錄裏說:“沒有一個辦公室聽差、沒有一個打雜女工、沒有隨便哪一個仆人會這樣無情地、不顧起碼的體麵被解雇。”
某一時某一事的成功和勝利容易引起自滿自大,自滿自大會帶來消極後果,輕則阻礙進步,重則導致失敗垮台。“勝易驕,驕必敗”。有人對美國4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跟蹤調查,結果如下:獲獎前平均每人每年發表的論文數為5~9篇,獲得獎後則下降為4篇。從這裏,我們難道不能引發一些令人沉思的問題嗎?把自我輸掉的自卑偉人們之所以看起來偉大,是因為我們自己在跪著。自卑自賤從最大程度上對自己進行了摧殘,自卑自賤也就是失去了自己的靈魂。這樣的人,從根本上失去了人生存在的價值。
你在兒童時代,也許一直認為自己是美麗和重要的,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和教師會反複告訴你:大人是重要的,小孩子不算什麼;別人是重要的,你自己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你愛自己,認為自己重要,那就是自私和驕傲;如果你不老實聽話,那就不是一個好孩子。盡管這些信息刺激本身大多是出於好心,但它卻束縛了個性意識,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自我輕視、自我埋沒。自卑自賤,像一道無形的繩索,束縛了人們,使人們在走向成功與卓越的道路上設下了人格障礙。
自卑自賤,換言之,就是缺乏或喪失了自信心。涉世之初,人們都嚐試過這樣的經曆,當麵臨某一新情況時,人們往往會回憶起過去的失敗,從而花太多的時間往壞處想。心理醫生曾跟一位年輕女律師談過一次話,她們談論的是女律師不久就要出席的法庭審判。這是她當律師後的第一次出庭為人辯護。因此,當她一想到辯駁的對手和陪審團的人都是久經“沙場”的高級律師時,她感到特別的緊張不安。心理醫生問她希望給陪審團留下什麼印象時,她回答說:“我不要被人認為無經驗、太年輕,或是太幼稚,我不要他們懷疑到我這是第一次出庭為人辯護,我不要……”
“不要…不要…”,顯然這位女律師掉進了“自卑”的陷阱裏了。“不要”是一種消極目標,“不要”會使你不想怎樣卻偏會怎樣,因為你的大腦裏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圖像,並對其作出反應。不難猜測,在這種自卑心理的支配下,這位女律師出庭後將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事實上,自卑心理是一個圈套,而自卑的人無意中就陷入了自我設計的圈套中。自我否定行為往往有下列表現。
——回絕別人對你的讚揚!“噢,這沒什麼……”“這並不是我聰明。隻是運氣好……”;
——為你的漂亮儀表做出解釋(“是理發師的手藝好,他能把醜八怪打扮成仙女………‘真的,主要是這衣服好,………‘綠色挺配我……”);
——當你理應得到讚揚時,卻總歸功於別人(“多虧了他,沒有他,我真是一事無成……”);
——希望別人證實你的看法,(“對不對,親愛的?”……“我就是這麼說的,對吧,瑪莎?”“去問我的丈夫吧,他會告訴你的……”);
——在一個擠滿了人的房間裏,有人叫了一聲“哎,傻瓜!”你馬上應聲回頭;
一一位朋友送給你一件珠寶禮物。你則在想,“……他家裏一定還有滿滿一抽屜的珠寶可以送給別的女孩子”;
——別人對你說,你今天氣色挺好。你卻在想,“他就是想讓我感到舒心”;
——有人請你去吃飯或看戲。你卻想,“一開始是這樣,可當他發現我是什麼樣的人時,他還會這樣請我嗎”;
一位女友同意和你約會,可你卻覺得她是為了不傷你的心才同意的。
在日常的言談舉止中,存在著大量的自我否定行為。每當你做出某種自我否定行為時,你便進一步加深了別人已經給你帶來的憂慮,並減少了生活中愛的機會,無論是自愛還是對他人的愛。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個原因是對自己期望不高或過高的侈望,做起事來總是猶猶豫豫,顧慮重重。期望不高,就是把自己的交往麵局限在小的範圍內,以與身邊人的自然交往為滿足,而不想去主動開辟新的交往渠道、建立新的交往空間。因此,當遇到新的交往情境時,總是害怕失敗,擔心遭到別人的恥笑和拒絕。這和缺乏交往經驗也有關係。自然其根源還是在自卑心理上。造成自卑心理的第二個原因是別人尤其是權威人士的期望和評價。如果一個人生活在這樣一種環境中:主要任務、重要交往活動都由他人包辦代替了,他的父母兄長或團體領袖不要他承擔獨立的任務,那麼他就會安於現狀、依賴別人、缺乏主動性。如果他心目中的權威人士,如父母、師長、團體領袖都認為他缺乏獨立的處世能力,那他也就會樂意接受、潛移默化地適應了周圍的環境,對交往處世缺乏信心了。第三個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在於交往處世活動中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得到的淨是消極的反饋,挫傷了交往、獨立承擔任務等的銳氣。如主動登門拜訪,遇到對方的冷淡,主動寫信求愛,得不到對方的回音,或受到對方的嘲弄,這都是導致自卑的原因。
自卑者最大的特點就是缺乏對自己的認識,總是隻看到自己的短處,不能正確的評價自己。本來,我們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曾有過美好的憧憬。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加深,我們又常常用那些傳統的世俗的道理來說服自己安分守己,放棄夢想,並說服自己就這樣也能過得去。在這些說服自己放棄夢想的“道理”中,有一條似乎很有說服力,自己太普通了,太渺小了,這個世界不屬於自己呀!那麼屬於誰呢?在許多人看來,這個世界屬於名人、強者、富人;屬於有權力、有地位、有背景的人;屬於幸運的人、漂亮的人、特殊的人;對於女人來說,屬於男人;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屬於年輕人;對於年輕人來說,屬於有資曆、有經驗的人;對於出身貧寒,上學不多的人來說,屬於出身尊貴、學曆很高的人……總之,這個世界屬於名人和別人,而不屬於自己這樣平凡的人。而我們這些平凡的人還沒有行動起來,心中的希望、原有的夢想便慘遭沉重打擊,默默地消逝了。於是,我們經常感到自卑、渺小、孤單、苦惱,我們隻有低眉順眼,沉默寡言,躲避出頭露麵,暗自唉聲歎氣……難道普通人就沒有出路嗎?就隻能安於現狀嗎?就不能出人頭地嗎?難道這個世界果真屬於那些名人、強者和富人,而不屬於我們普通人嗎?不!事情不是這樣的!你的卑微之感,並非真實自然,而僅僅在於你還沒有覺醒,還缺乏“自知之明”。因為覺醒的內涵、自知的精髓就在於你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在於發現自己本來是一塊成材的料,這個世界本來也屬於你。你隻要抹去身上的灰塵,你的巨大潛能就會像原子反應堆裏的原子那樣充分發揮出來,就一定會有所作為,創造奇跡!我們為什麼要自我貶低、埋沒自己呢?
戴爾,卡耐基小時候很自卑,但是經過社會磨礪,他終於覺醒了,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成為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家。
卡耐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從小就要幫助家裏放牛、擠牛奶、做雜務;還一度為別的人家割草,一小時掙5美分。
如果說,卡耐基的童年與一般農家子弟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他受過母親給他的具有文化氣息的影響。他母親信教,婚前曾當過教員,所以母親鼓勵他一定要上學讀書,希望他將來做一名教員或是傳教士。家境的貧窮促使少年時代的卡耐基必須以艱苦奮鬥的精神去讀書求學。1904年,他高中畢業考入了華倫斯堡的州立師範學院。每天放學回家,他還要幫助父母擠牛奶、伐木、喂豬。到了夜晚已經很累了,他還在煤油燈下苦讀書,頗有點中國古訓所標榜的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為了賺取必不可少的學費書費,他要經常給人家幹活。但他不肯向現實屈服,總想尋求改變命運、出人頭地的途徑。他發現學校裏的同學中有兩種人最受重視,一種是體育出色的人,如棒球隊的球員;再一種就是口才出眾的人,那些在論辯和演講比賽中的獲勝者。他知道自己的身體不夠強壯,缺乏體育運動的才能,就決心在口才演講方麵下工夫,爭取在比賽中獲勝。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苦練演講,但在比賽中一次又一次失敗了。失望和灰心使他痛苦不堪,甚至使他想到自殺。然而他終究不肯認輸,又繼續努力,他從第二年開始獲勝了。這個突破為他以後的誌向和事業埋下了思想的種子。一個教導人們如何演講與交際的大師,想當初卻在演講比賽中屢遭失敗,這個巨大的反差對於我們深刻領會卡耐基課程的思想內涵具有很重要的啟示。
卡耐基畢業後幹過推銷,還學過表演。這些經曆使他賺到了錢同時也鍛煉了講話能力。他在大學裏就夢想當一名作家或演說家,成就一番偉業。他認為隻能賺錢謀生而不能實現理想的生活不是有意義的生活。於是,他決心白天讀書寫作,晚間去夜校教書,他很想教公開演講課。因為他認識到口才與演講對一個人走向成功極為重要,而他在這方麵下過工夫,有所經驗。正是口才與演講上的訓練和經驗,掃除了他以往的怯懦和自卑心理,使他有勇氣和信心跟各種人打交道,增長了為人處世的才能。他要把他的親身體會告訴給人們,他要從事口才、演講與交際藝術的研究和教育。於是,他說服了紐約的一個基督教青年會的會長,同意他借用一間房子在晚間為商業界人士開設一個實用演講培訓班。從此,他開始了為之嘔心瀝血、奮鬥終身的成人教育事業。
對於那些名人明星、出人頭地的人,似乎言者高深莫測,聞者肅然起敬。於是所謂名流者個個頭頂光環,神氣十足,臉放異彩,而我等凡夫俗子卻隻有仰視膜拜的份。其實,這不是真實的心理反應,而是一種錯覺。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會,社會上某某人出了名,發了財,成就了一番事業,如果你不認識人家,那就不會對你有什麼強烈的刺激.如果這個人曾經是你的同學,或是同事,或是領導,或是曾經交往過的相當熟悉的朋友,那麼此人的成功就會對你有一種強烈的刺激。因為這後一種情況,你了解他的根底和本事。原本是和你差不多,甚至還不如你的人,他怎麼會取得了成功?會不會是另一個人,而不過是同姓同名而已?總之,你會發現某個出人頭地的成功者、幸運兒,原來竟是和你差不多一樣的普通人,一樣的凡夫俗子。其實事情本來如此,這沒什麼可奇怪的。
現實中,人們總是覺得“名人”值得尊敬,令人羨慕。的確,有的名人確實是刻苦奮鬥,胸懷壯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然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曆史記載、信息傳播、各種媒介的宣揚,把許多名人抬得很高,使人們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那些名人就是天才,就是了不起,就是“陽春白雪”。因為社會的信息傳播總是向名人傾斜,總是偏心眼和不公平的。這種傾斜尤其對某些歌星和影視明星的宣揚總是誇大其辭。某人一旦出了名,頓時身價倍增,至於大紅大紫者,更有“巨星”、“天王”、“超級明星”等等嚇人的頭銜,說不定今後還會搞出什麼駭人聽聞的“宇宙”之類的稱號。於是便有了“追星族”的癡迷歡呼,鮮花的簇擁,便有了舉著攝影機、照相機的記者們的趨之若鶩。這就如同舊社會小報的“捧角兒”一樣,把演員炒得身價百倍、日進鬥銀。於是,名人明星們的一言一行、瑣事私情全都成了報道的熱點。仿佛他們從娘胎裏出來的第一聲啼哭就蘊含著天才的成分,奇跡的預兆。
電視節目《開心辭典》不就表明幾乎人人都有風采可以展示嗎?假如這些“星”們作為特邀嘉賓和普通觀眾一起搶答提問,進行智力競賽,是不是特邀嘉賓一定會比“下裏巴人”更加聰明機智,廣見博聞呢?恐怕未必,而且與“下裏巴人”的智慧相比,“星”們的答案越發顯得“牛頭不對馬嘴”!多少次《正大綜藝》電視節目裏的比試不就證明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嗎?所有的名人在出名之前都是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其中有不少“星”在暗處的表演還常令我等“非追星族”生出些不恭來:且不說某些“星”那歪七扭八的簽名和庸俗乏味的調侃,也不說他們的文化知識如何淺薄,就說某些“星”的平日所為,不但與其熒屏形象迥異,恐怕連你我等守法公民也不如!我們何必要跪倒在地,仰視膜拜他們?即使是麵對著真正的名家明星,我們也要站起來,昂首挺胸地站起來!要知道,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就是做人,難道我們沒有能力做一個像樣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