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養成拖延的習慣
“拖延是人的本性,幾乎每個人都有拖延的習慣。”當產生這種想法的時候要立即轉變思想。
這就是拖延的根源,如果已經設定了期限,就不會拖延,而且,那個期限如果是個一定要完成、無法再變動的,這樣一來,就沒有拖延的借口。
仔細思考一下,拖延的事情遲早要做,為什麼要等一下再做?現在做完等一下可以休息,有什麼不好?現在休息,也許等一下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想想,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哪些事情是你最喜歡拖延的,現在就下定決心將它改善。
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當你可以激發自己的行動力的時候,你會非常有衝勁,會非常想去完成一件事情。
當事情不如意時,一定是你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當完成的速度不夠快的時候,一定是你使用的策略不對。
當你開始拖延的時候,一定是你的優先順序沒有排列對,因為你不知道這件事有多重要。
凡事掌握其根源,必定會得到非常大的收獲和成效,不管你現在要做什麼事,請立刻行動。
“現在”等於成功,“以後”等於失敗。“現在”是成功的象征詞,“明天”、“下星期”、“以後”、“某些時候”、“某天”是失敗的象征詞。許多很好的想法因為“我將來某一天開始”而成為泡影。我們應該“現在就開始,就在現在”。
一位大學生準備晚上7點開始學習。但因晚飯吃多了,所以決定看一會兒電視。看一會兒結果看了2個小時,因為電視節目很精彩。晚上9點,他坐在桌前正準備看書,突然又想起來要給朋友打一個電話。一聊又是幾十分鍾(他一天沒跟他的朋友聊了)。
一個晚上的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溜走了。到了夜間11點多鍾,他打開了書,但又太累了,集中不了精神。最終,他還是去睡了。
他一直沒有能夠坐下來看書,因為他花的準備時間太長了。這種“過分做準備工作的人”不計其數。一些推銷員、經理、家庭主婦——他們在開始工作之前總是先聊天、削鉛筆、讀報紙、擦桌子、泡杯茶,然後再開始工作。
有一種方法可改掉這種習慣,即告訴自己:“我此時此刻已經一切就緒了,可以開始工作了。我拖延時間什麼也得不到,我要把‘準備’的時間和精力用到開始工作上去。”
假如你想看書,現在就看;假如你想給朋友寫信,馬上去寫。記住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忠告:“不要把今天能做的事推到明天做。” 記住:現在做意味著成功;將來做意味著失敗。
抱一守終,必有所得
恒心就是持之以恒,鍥而不舍。我們隻有守住心中的目標和理想堅持不懈地奮鬥、再奮鬥,才會有出人頭地的時刻。
我們如果對事業有一種朝秦暮楚的思想觀念,或者是時做時輟的瘧疾病狀態,這樣便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死症。所以孟子說:“一日的曝曬,又以十天的冰凍,沒有能成功的。”又說:“挖井數丈,還不見水冒出來,等於是口廢井。”
在另一方麵,更不能求速達。古語說:“想求速度就不能達到目的。”又說:“他的進度快退縮得也快。”《孟子》中有一個寓言說:宋國有個人,認為他家的禾苗生長得太慢了,於是他就在地裏一棵一棵地拔高禾苗,還自認為這樣是幫助它們生長。然後一副得意的樣子回到家中,對他的兒子說:“今天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裏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因此說,我們想養成一種事業的恒心,首先要培養自己對一種事業的嗜好,然後培養一種不求速達的心理狀態,穩紮穩打,循序漸進。
想求速達,就難以把事業辦紮實。達不到實際上的要求,就容易灰心喪氣。灰心喪氣就會渺茫,就容易輟業或者改業,也就難得有恒心了。無有恒心事業難成,想速達也不會達。所以說:時間想它快而功力不想它快,功力想它快而效果不想它快。早熟便是小材,大器必然晚成,所積累的厚,成就便大,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就會年年精進,這就要靠君子的恒持之心。
所以孔子說:“善人,我沒有看到過,所見到有恒心的人,這就可以了;把沒有當做有,把虛充當為盈,將約以為泰,難得有恒心了。”又說:“恒心大,沒有錯處,利益堅定,同時利也就有所來到了。”有人說:“凡是事業的成功,都在於有恒心,所失敗的,就是缺乏恒心。所以做人立業,貴在守住恒心以待成功,抱一守終,必有所得。”
所以說,成功的要點就是: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一點。這是千古以來無數人物成功的一個要訣。
我們要想取得事業的成功,就必須全力以赴、一心一意地撲在一件事上,三心二意則無所作為。
天下的麻雀捉不盡
天下的麻雀捉不盡,一手難抓兩隻鱉。自古以來,人不能在同一時間內既能抬頭望天又可以俯看於地,左手畫方,右手畫圓。所以說不能專心致誌,便一事無成。
當你從事一件偉大的事業時,或許操縱著很多部門的事情,來炫耀自己的博學多才,發揮自己的天才與威勢;而奔馳在偉大的前程時,結果反而把自己推進了毀滅的深淵。
反之,如果你能將全部生命中的全部精神與心力,放在一件事業上,那麼你就會從普通人中脫穎而出,獲得成功。
拿破侖曾經說過:“使我失敗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他人,我一生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我是製造自己無數不幸的工程師,我要包攬自己的事情太多了。”確實如此。俗語中說:“你要想把天下的麻雀捉盡,結果是一隻也捉不到。”
因此黃石公說:“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精神分散”。我們應懂得,不在焦點的陽光,是不能起燃燒作用的。
一山一石,一花一鳥或片言隻語,都能從裏麵看出生命來,看出精神來,看出人品來,雖相隔萬代,仍然可以想見他的為人。這些都是精神專一的功夫。
道家做功夫時,強調凝神守一,不是這樣又怎麼能出神入化呢?以書法繪畫而言,書畫中的最精最美最善而能稱為神奇的珍品,沒有不是盡力於他專精凝神的功夫。
凝神達到了最高境界,不但心思全在上麵,神在物在,並且沒有心物的分別,無神無物的感覺。韓幹善於畫馬,當他在畫馬時,全部精神都在於馬,並且神人於馬,沒有我與馬的分別;全心投入在馬中,心中隻有馬,也隻有馬中可見我。所以他畫的馬是神馬,傳說能活著在街頭行走。
大書法家王羲之寫字時也是聚精會神,專心致誌,心中隻想著寫字,於是神氣貫通,性情貫通,下筆有神。所以他的字被認為是萬世神品,號稱書聖,千古莫及。
何紹基自述他的書法心得時說:“氣息跟著而來貫集在指尖,伸曲進退靈活自如。”“外緣既輕而內部自重,誌氣不專一不是英雄。”所以從古到今,凡是藝術作為達到上乘境界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貫注著自己的一生精力與全部靈魂在裏麵。這種凝神專一的境界就是一片方圓天地。
用小步奔向目標
從一個易於成功的“對象”開始
舉重者練習舉重之初,通常是先從他們舉得動的重量開始,經過一段時間後,才慢慢增加重量。優良的拳擊經理人,都是為他的拳師先安排較易對付的對手,而後逐漸地使他和較強的對手交鋒。我們可以把這一原則應用到每一地方,這個原則就是先從一個易於成功的“對象”開始,逐漸擴展到較為困難的工作。
巴甫洛夫臨終時,有人要他指導學生如何成功。他說:“熱誠及慢慢來”。
即使在我們已經培養出高度技巧的地方,“稍加抑製”有時還很管用。把我們的目光稍微放低一點,以一種輕鬆的心情去練習。對於一個人在學習進展中達到所謂“停滯”時,這一點特別正確,所謂“停滯點”,便是到達那一點時,再用功也沒法獲得更多進步之處。這時若硬逼著自己衝過這個“停滯點”,便很可能產生緊張、困難等種種“習慣性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舉重者可能減輕舉重物之重量,而去練一會兒“易舉”的重量。一個顯然毫無進展的拳師,這時就會被安排和較易應付的對手比賽。保持世界打字速度冠軍榮譽多年的阿爾伯特·頓佳拉,每當他達到“停滯點”或學習高峰時,他就練習“慢打”——用比平時慢一半的速度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