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情況下,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更有益於身心健康,容易被人們接受。阿雷·謝富爾指出:“在生活中,惟有精神和肉體的勞動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奮鬥、奮鬥,再奮鬥,這就是生活,惟有如此,也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我可以自豪地說,還沒有什麼東西曾使我喪失信心和勇氣。一般說來,一個人如果具有強健的體魄和高尚的目標,那麼他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心願。”
那些對奮鬥目標用心不專、左右搖擺的人,對瑣碎的工作總是尋找遁辭,懈怠逃避,他們注定是要失敗的。如果我們把所從事的工作當作不可回避的事情來看待,我們就會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迅速地將它完成。瑞典的查爾斯九世還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對意誌的力量抱有堅定的信念。每每遇到什麼難辦的事情,他總是摸著小兒子的頭,大聲說:“應該讓他去做,應該讓他去做。”和其他習慣的形成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勤勉用功的習慣也很容易養成。因此,即使是一個才華一般的人,隻要他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全身心地投入和不屈不撓地從事某一項工作,他也會取得巨大的成就。福韋爾-柏克斯頓認為,成功來自一般的工作方法和特別的勤奮用功,他堅信《聖經》的訓誡:“無論你做什麼,你都要竭盡全力!”他把自己一生的成就歸功於“在一定時期不遺餘力地做一件事”這一信條的實踐。
2.專注於一種精神,更有利助人成功
一位美國作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我第一次遇見賈金斯,是在好多年前,當時有人正要將一塊木板釘在樹上當擱板,賈金斯便走過去管閑事,說要幫他一把。
他說:“你應該先把木板頭子鋸掉再釘上去。”於是,他找來鋸子之後,還沒有鋸兩三下就停手了,說要把鋸子磨快些。
於是他去找銼刀。接著又發現必須先在銼刀上安一個順手的手柄。於是,他又去灌木叢中尋找小樹,可砍樹又得先磨快斧頭。磨快斧頭需將磨石固定好,這又免不了要製作支撐磨石的木條。製作木條少不了木匠用的長凳,可這沒有一套齊全的工具是不行的。於是,賈金斯到村裏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這一走,就再也不見他回來了。
賈金斯幹什麼事情結果都是一樣:半途而廢,無所作為。他也曾忘我地學習法語。但想真正掌握法語,必須了解古法語。而古法語又是建立在拉丁語的基礎之上。
賈金斯進而發現,掌握拉丁語的惟一途徑是學習梵文,因此便一頭撲進梵文的學習之中,可這就更加曠日廢時了。
賈金斯從未獲得過什麼學位,他所受過的教育也始終沒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輩為他留下了一些本錢。他拿出10萬美元投資辦一家煤氣廠,可造煤氣所需的煤炭價錢昂貴,這使他大為虧本。於是,他以9萬美元的售價把煤氣廠轉讓出去,開辦起煤礦來。可他又不走運,因為采礦機械的耗資大得嚇人。因此,賈金斯把在礦裏擁有的股份變賣成8萬美元,轉入了煤礦機器製造業。從那以後,他便像一個內行的滑冰者,在有關的各種工業部門中滑進滑出,沒完沒了。
他戀愛過好幾次,但每一次都毫無結果。他對一位姑娘一見鍾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心跡。為使自己配得上她,他開始在精神品德方麵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學校上了一個半月的課,但不久便自動逃遁了。兩年後,當他認為問心無愧,準備向那位姑娘求婚,那位姑娘早已嫁人了。
不久他又如癡如醉地愛上了一位迷人的、有五個妹妹的姑 娘。可是,當他去姑娘家時,卻喜歡上了二妹。不久又迷上了更 小的妹妹。到最後一個也沒談成功。
賈金斯的情形每況愈下,越來越窮。他賣掉了最後一項營生 的最後一份股份後,便用這筆錢買了一份逐年支取的終生年金, 可是這樣一來,支取的金額將會逐年減少,因此他要是活的時間長了,早晚得挨餓。
勒韋是美國著名的醫師及藥物學家。與賈金斯不同之處是他做事很專注。
勒韋1873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從小喜歡藝術,繪畫和音樂都有一定的水平。但他的父母是猶太人,對猶太人深受各種歧視和迫害心有餘悸,不斷敦促兒子不要學習和從事那些涉及意識形態的行業,要他專攻一門科學技術。
在父母的教育下,勒韋進入大學學習時,放棄了自己原來的愛好和專長,在施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學習。
勒韋是一個勤奮刻苦的學生,他始終相信隻要專注就會成功。他帶著這一心態,很快進入了角色,他專心致誌於醫學課程的學習。心態是行動的推進器,他在醫學院攻讀時,被導師的學識和專心鑽研精神所吸引。這位導師是淄寧教授,著名的內科醫生。勒韋在這位教授的指導下,學業進步很快,並深深體會到醫學也大有施展才華的天地。
勒韋從醫學院畢業後,他先後在歐洲及美國一些大學從事醫學專業研究,在藥理學方麵取得較大進展。由於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奧地利的格拉茨大學於1921年聘請他為藥理教授,專門從事教學和研究。在那裏他開始了神經學的研究,通過青蛙迷走神經的試驗,第一次證明了某些神經合成的化學物質可將刺激從一個神經細胞傳至另一個細胞,又可將刺激從神經元傳到感應器官。他把這種化學物質稱為乙醚膽堿。1929年他又從動物組織分離出該物質。勒韋對化學傳遞的研究成果是一個前人未有的突破,對藥理及醫學上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1936年他與戴爾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勒韋是猶太人,盡管他是傑出的教授和醫學家,但也如其他猶太人一樣,在德國遭受了納粹的迫害,當局把他逮捕,並沒收了他的全部財產,被取消了德國國籍。後來,他逃脫了納粹的監察,輾轉到了美國,並加入了美國國籍,受聘於紐約大學醫學院,開始了對糖尿病、腎上腺素的專門研究。勒韋對每一項新的科研,都能專注於一,不久,他這幾個項目都獲得新的突破,特別是設計出檢測胰髒疾病的勒韋氏檢驗法,對人類醫學又作出了重大貢獻。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指出:成功之本取決於人的心理素質、人生態度和才能資質。當然,僅靠這個“本”還不夠,必須兼具高遠誌向和實現目標的專心致誌。特別是專注於一種精神,更有利助人成功。
3.一定要防止偏離主要目標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曾講過一個故事:有一位農夫欲上山去砍樹,卻忽然想到腳上的草鞋很陳舊了,於是匆匆忙忙地搓繩打草鞋,忙完草鞋又檢查斧鋸,發現斧子太鈍,鋸子已鏽,於是決定重新訂購斧子和鋸子,後來又嫌新斧子的材質不好……等到他萬事俱備準備出發時,大雪已經封山。於是農夫就抱怨:我的運氣真是不好。
其實這個農夫的問題不在於運氣的好壞,而是他在確立目標時思考的方法不當。他原訂的目標是在大雪封山之前完成砍樹任務,鞋子的新與舊並不重要,斧子太鈍、鋸子已鏽可以立即動手磨磨,並不需要訂購新的。農夫正是由於偏離目標的思考和決定,導致了砍樹計劃的落空。人生目標的追求與實現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何防止偏離目標呢?查斯特·菲爾德爵士建議:
(1)從思想上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抓住大目標、大方向,循序漸進,最終“事半功倍”。
(2)在決策上要抓住目標的根本去實施和完成,不能不分主次,甚至把力氣都使用到次要方麵,導致總目標的偏離,這樣,付出的代價再多也無濟於事。
(3)一般情況下,在目標的修正上隻能做些微調,而不能徹底改變,像那位農夫,原來隻需磨磨工具就可以去砍樹,他卻大動幹戈地去訂購工具,這種偏離目標的抉擇,導致的損失無疑是十分慘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