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敗冷落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時就種下禍根,機遇轉變的種子多半是在零落時就已經種下福因。君子應該在平安無事時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患於未然。一旦處身於動亂災禍之中,拿出毅力咬緊牙關,明白人生興衰有如日月輪回運轉的規律,不宜自暴自棄,堅定信念努力奮鬥,力求事業成功。
年輕人總希望成功,想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但說來容易做到難。它需要堅強的毅力和付出常人幾倍的努力。如果把成才的願望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不付諸辛勤的耕耘,最終隻會與幸運女神擦肩而過,空悲切!扼住命運的喉嚨,走自己的道路 有人認為,成功在於天才。其實,天才與勤奮是密不可分的,所謂天才,首先是勤奮的人。我們承認人們的天賦有差別,但是,能夠成為天才,關鍵在於勤奮。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揮幾分。天資的充分發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沒有勤奮就沒有成功,這就正如春天不播種,夏天就不能生長,秋天就不能收獲,冬天就不能品嚐。你要想取得成功,那就要變得勤奮起來。你要想與幸運握手,那就要付出艱辛的勞動。著名畫家達,芬奇說得好,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 得幸福長眠。
古代波斯文學家薩迪在他的名詩《薔薇園》中這樣寫道: “富人如果把金錢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對這點恩惠太看重,因為 聖人曾經這樣教誨:勤勞遠比黃金可貴。”
1881年2月4日,伏羅希洛夫出生在一個鐵路工人與一個農民結合的家庭裏。盡管他的父母勤耕苦作,但仍是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小克利姆(伏羅希洛夫的愛稱)從小就飽嚐了沙皇專製下的辛酸和苦難。當身體孱弱的父親失業後,克利姆便和姐姐四處乞討;在六、七歲就去礦上當童工,每天掙回十個盧比。
家境雖窮,他卻是個求知欲極強的孩子,非常渴望讀書。1893年,當他家所住的瓦西利耶夫卡村開辦一所兩年製學校時,這個13歲的男孩才第一次坐到了課桌旁。在學校,他總是興致勃勃,勤奮、有條理。他才思敏捷,學習進展很快。為了能繼續上學,他一邊學習,一邊幫助母親,受雇到地主家幹農活。
由於家境貧寒,無力支付他並不多的讀書費用,兩年後他輟學了。為了生存,無奈之下,他到一家冶金工廠上班,到廠辦公室當文件保管員。
他越來越被工廠所吸引,於是決定從辦公室轉到車間去。在電工車間,他對一切都感到新鮮有趣,他開始閱讀有關電工技術方麵的專門著作。不久,他便了解了法拉第、安培、瓦特、歐姆、愛迪生等對電學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們的事跡。
他好學不倦、富有正義感而又平易近人的品質使他不斷結識許多新朋友。伏羅希洛夫後來寫道:“我們白天黑夜都願在車間渡過。……要是沒有書,沒有朋友,我簡直活不下去。他們的快樂和不幸,越來越貼近我的心。”富有正義感為人,使年輕的伏羅希洛夫越來越成為工廠和市內的顯赫人物,他在青年工人中的威信也越來越高。
青年們經常的聚會,受到了當地警察局“千裏眼”的監視。很快,廠警便指控伏羅希洛夫“不尊重警察”,無視廠警,將他逮捕。第二天,他被釋放了。從此後,他就經常不斷地遭到迫害。他沒有被嚇倒,艱苦的生活磨煉了他的意誌,培養了他堅忍不拔的鬥爭精神。
1889年,伏羅希洛夫參加了阿爾切夫斯克市的第一社會民主小組,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小組成員們在確定的日子裏舉行秘密聚會,力求弄懂為什麼勞動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怎樣才能找到使他們過美好生活的道路。伏羅希洛夫被卡爾·馬克思的政治觀點所吸引,開始閱讀當時能在書籍和報紙雜誌中找到的關於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所有文章。他把他所讀到的一切都講給同誌們。一次,有人送給他一本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他讀後十分振奮,他特別感興趣的是作者筆下的資產階級的掘墓人——工人階級。他一次又一次反複閱讀著。在聚會時便和同誌們列舉工人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加以分析。
“我不信上帝,但我感激自己的命運,因為降臨到我頭上的那條道路,正是我有幸走過來的道路。再也沒有比工人和革命士兵的事業更崇高的了!”正如他寫的,伏羅希洛夫這位年輕的工人布爾什維克,堅定地走上了自覺為人民的事業而鬥爭的道路。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使他從工作戰鬥隊的組織者,克甘斯克第一支社會主義遊擊隊的年輕委員和指揮員到前蘇聯國防人民委員和元帥;從沙皇製度下的一名普通地下布爾什維克,成長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和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他經曆了一段漫長而光榮的道路。
漫漫人生路,時光如流水,一去不複返。如果怨天尤人,不思進取,即使機會擺在眼前,也把握不住。隻有手上緊握勤儉這把鑰匙,自強不息,奮鬥不止,命運女神自然會向你靠攏,你自然會享受成功的喜悅,退一萬步說,即使不成功,也於心無愧,沒有枉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