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三天,李翰祥先生率隊來到了巴黎。

這一隊共六人。導演夫婦、李小姐、夏副導演、我內子。還有同路來度假的李導演的外孫女。李太太不辭辛苦為我們操辦夥食,李小姐扮演片中女主角柳娘。加上我和嶽華,全部工作人員隻有六人。這和國內外景隊那副浩浩蕩蕩,大車小車排成陣勢相比實在小而又小。到西方拍片可以就地雇臨時工,租車租機,自然是方便和節省。但也和香港影界的精打細算作法有關。李翰祥先生有個特點:個人生活講舒適,交朋友一擲千金;但在製片成本上精打細算。自己私房錢放手花,公用投資分厘必爭,這是個好作風。

我們從休假的巴黎人手中租了輛小麵包車,嶽華當兼職司機,把全隊人拉到我們的旅館吃早飯,嶽華報告了準備工作的情況,隨後就拉著全體人員和行李去找旅館,最後選定的仍是朋斯先生最早看好的那家旅館,地處塞納河邊,鐵塔近旁。這是個公寓式的旅館,有廚房可用,李導演幾年前曾和李太太在此住過。房間分好後,李太太四處一看,大聲叫道:“真有這種巧事!”用手指著牆上一顆釘子說:“這還是我住過的那間屋子。這釘子是我釘來掛畫的!有此為證。”

安排行李之際,我辨認了一下方位,這旅館應是在巴黎的西北方向,東邊是日光大廈,西鄰是鐵塔、拿破侖墓地,南臨塞納河,最近的一條橋就是有自由女神塑像的那條。要說明的是。我所講的“東西南北”全由我們的直覺而定,假定麵前的塞納河在南麵,以左右為東西。

吃過中飯,我們就去看外景,頭一站是“紅磨坊”。我看過“紅磨坊”的照片,與照片相比,實地要差的多。那個“風磨”實在簡陋,完全是塊布景片。街道氣氛,有點像紐約的四十二街。比四十二街窄些,也擁擠些。由此我們轉往香榭李射。八月份的巴黎,百分之八十的人大概都集中在這兩條街上。不過巴黎當地人很少,從服飾、語言、膚色分辨,多是外國遊客,八月份巴黎人遊出去。騰出巴黎讓外國人來遊。大家就這麼遊來遊去。世界熱鬧起來,交通業買賣興隆通四海,滿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