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這教堂,隻這個長廊也足夠使這裏成為世界級的名勝區了。

這座教堂總麵積一萬五千多平方公尺,高132公尺半,正麵是巴洛克式,分兩層,最上層是耶穌和十四位聖徒的雕像,雕像兩旁兩口大鍾,往下是八根圓柱四根方柱,中間一字排開五扇大門,從大門前的台階下來,便展開了這著名的廣場。廣場中間是埃及式的大圓柱。柱兩邊兩個精雕細刻的大噴泉。圍著廣場便是斐爾尼尼設計的用巨大的圓柱支撐的弧型長廊。長廊寬17公尺,用四列巨柱分成四條通道,中間那條可以並行兩輛馬車,沿著整個頂部,立著162座塑像,麵貌不同,姿態各異。單個看刻畫入微,神形俱備;整體看,呼應對照,氣象萬千,每變換一個角度,都有不同的感受,這像一部巨書,要一頁頁的仔細讀下去,怕不是一天兩天,一月兩月之功。我們隻得粗粗品味一番,走到噴泉邊上去喝水。從石雕天使的瓶中接到口中的泉水是那麼清冽、甘甜,是我從各種包裝的“礦泉水”中從沒品嚐到的。

我認為這樣恢宏精美,在古代建築史上堪稱登峰造極的成就,僅僅靠個人的技巧是達不到的,創造它的人不僅要有學識,而且要有理想、有信仰,不論他們的信仰和理想在今天的人看來有多少不合理、不科學,但他們必定要堅信不渝並願為之獻出整個生命才能想出並把它實現。懷著這樣的心情,我在長廊旁的紀念品店買了一掛有聖像的素珠,作為對人類文化作過重大貢獻的大師們的一點懷念。

這晚上我們在一個古老小巷中一家餐館用飯。餐館不大,在露天擺了一溜餐桌。吃飯時有位歌手彈著吉它走到各桌前唱歌。飯後拉貝達領我們進到屋內去參觀這餐館的一口井。那井在一間地下室內,還保留著古代用過的提水工具,並且看到在它在古代畫家作品中留下的形象。原來這餐館從17世紀就開業了,這口井據說是羅馬最古老的井之一,意大利曾為它發行過一套郵票。這也算羅馬的古跡之一。

站在那井旁我想到了我們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些真正古跡的命運和近幾年起哄製造的各種假古跡,就到酒櫃前又喝了一杯店主人好心奉送的一大杯葡萄酒。酒有點酸,可叫人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