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在體製改革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3 / 3)

二、“初級階段論”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初步總結

198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大是對改革開放的理論和實踐的一次初步總結,它同時也標誌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十三大對於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即認為中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道路;同時,中國的社會主義尚處於初級階段,因此必須從這個基本事實出發製定黨的方針政策,十三大正式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對外開放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另外,十三大對於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初步總結。大會報告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過程中,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麵,發揮和發展了一係列科學的理論觀點,它包括關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根據本國國情,走自己的路的觀點;關於在經濟文化落後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有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的觀點;關於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實現現代化的觀點;關於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觀點;關於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的觀點;關於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重要特征的觀點;關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這兩個基本點相結合的觀點;關於用“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構想實現國家統一的觀點;關於執政黨的黨風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的觀點;關於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幹涉內部事務的原則發展同外國共產黨和其他政黨的關係的觀點;關於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主題的觀點,等等。報告認為,這些觀點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輪廓,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任務、動力、條件、布局和國際環境等基本問題,規劃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軌道。

1989年,北京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政治動亂,事後,很多人對於改革開放的前景深感憂慮,而一些依然抱著“左”的觀點的人則把動亂的根源歸於10年的改革開放。在這個關係到中國往何處去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在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幹部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中非常明確地指出,“我們的一些基本想法,從發展戰略到方針政策,包括改革開放,都是對的。要說不夠,那就是改革開放得還不夠”①(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07項。)。稍後召開的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高度評價了鄧小平這一講話,並且在全會公報中再次強調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必須堅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貫徹執行,絕不能回到閉關鎖國的老路上去。1991年7月1日,江澤民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又再次強調必須堅持改革和擴大開放,他強調指出:“我們的開放,要吸收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和優秀文化成果,引進外資,以增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力。”

1989—1991年是中國經濟的治理整頓時期,與此同時,一些西方國家還對中國進行了經濟製裁和封鎖,即便如此,中國的改革開放既沒有停滯,更沒有倒退,而是繼續向前發展,並且在實踐中積累了積極的經驗。在經濟結構基本理順,人們在思想上進行了深入的反思之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又進入了新的一輪高潮。

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新高潮

1992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過程中發表了一係列重要講話,再次重申判斷姓“資”姓“社”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至於“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鄧小平號召人們衝破思想上的束縛,要求“改革開放膽子要大點些,敢於試驗”,他並且震聾發聵地指出“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②(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373、375頁。)

鄧小平的講話得到了同年3月的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的充分肯定,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為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任務,從而結束了長期以來阻礙著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的計劃與市場問題上的爭論,使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進一步走向完善。大會報告明確提出:“如果不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實行改革開放,沒有經濟的發展,也不可能有鞏固的團結和穩定。”“如果我國經濟發展慢了,社會主義製度的鞏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都會遇到極大的困難。”大會報告在總結以往的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基礎上,全麵係統地論述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構想等9個方麵的重大問題,形成了迄今為止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最為完善的表述,它表明這一理論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係,這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重大發展。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的基本指南,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建設走上了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正如江澤民總書記所說:“改革開放十五年來,我們黨在理論上取得的重大收獲,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中,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這一理論“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①(①江澤民:《在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報告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93年11月4日。)這是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和理論貢獻的高度概括。

第三節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內容及其對世界社會主義的理論貢獻

一、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內容

根據中共十四大的政治報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主要內容。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問題上,強調要走自己的路,既不把書本當教條,也不照搬別國經驗和別國的模式,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探尋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基本的思想路線,中國革命的勝利,首先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也是突破蘇聯模式,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的勝利。如果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飛躍的話,那麼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和完善就是第二次巨大的飛躍。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點經驗的話,那就是這幾年來重申了毛澤東同誌提倡的實事求是的原則。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誌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①(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95頁。)因而,“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①(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頁。)。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的問題上,明確提出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曆史階段,因而製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從這個基本前提出發,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在世界社會主義建設史上,超越階段,盲目前進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象,這也是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基礎都比較落後,革命前小農經濟占了很大成分的一種結果,它使人們既不能站在世界曆史發展的高度看待社會主義的建設,也不能對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進行深刻的理解,因為他們的觀念中常常難以擺脫一種小農的局限性。在蘇聯,斯大林在30年代認為已經建成了社會主義,赫魯曉夫在50年代提出向共產主義過渡,勃列日涅夫在70年代又斷定蘇聯已經建成了發達的社會主義,這些論斷無一不遠遠超出了蘇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在中國也存在類似現象,50年代提出“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後來又出現了“越大越公越好”的錯誤提法。這種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不切實際的認識就使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遠遠脫離了社會的需要,嚴重限製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實際可能性,抹煞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現象,結果反而是阻礙了社會的進步。鄧小平曾就此指出:“我們都是搞革命的,我們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們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點進入共產主義。這往往使我們不能冷靜地分析主客觀方麵的情況,從而違反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②(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9—140頁。)曆史的教訓使中國共產黨人得出了中國尚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麼一個科學的論斷,這是實事求是的基本路線的反映,是中國在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使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同時,又能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務實的方針政策,從而為諸如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一國兩製”的理論等,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礎。

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的問題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明確肯定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現階段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的全麵進步;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是判斷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是經濟建設的根本基礎。

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看來,社會主義原本是生產力在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層次上的發展的一種必然性;落後國家之所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其根本原因也正是在於用實踐向人們證明,在當代世界的環境中,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為這些國家的發展開辟一條新的道路,列寧在十月革命之後明確肯定了這一點。但在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政治的考慮往往壓倒了經濟建設任務,這種“左”傾錯誤的表現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發展到了頂點,從而引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對經濟建設的忽視,也是社會主義在蘇聯和東歐遭到失敗的一個根本原因。正是因為深刻認識到經濟建設對於社會主義的重大意義,所以鄧小平堅決指出:“說到最後,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叢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幹擾它,衝擊它。”①(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50頁。)1958年到1978年這2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②(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6頁。)鄧小平進而非常明確地表示:“現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指經濟建設——引者),“就是爆發大規模戰爭,打仗以後也要繼續幹,或者重新幹。我們全黨全民要把這個雄心壯誌牢固地樹立起來,扭著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①(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49頁。)正因為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緊緊抓住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所以蘇東劇變之後,社會主義的中國不僅沒有如一些人所願,走上“和平演變”的道路,而且以它不斷取得的成就,為社會主義展示了新的希望。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的目標,在經濟體製方麵是堅持公有製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形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在政治體製方麵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在文化方麵,則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

改革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一條基本路線,當時就把它提到了“一場深刻的革命”的高度。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雖然一般都承認根據實際情況與環境的發展進行相應的改革的必要性,但把改革作為社會主義自行發展的動力明確提出來,卻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大突出貢獻,它是與把階級鬥爭作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的“左”的理論的徹底決裂,為社會主義持續、健康的發展提供了思想上和路線上的保證和一種很大的動力機製。鄧小平曾把改革與革命並列,論證了社會主義建設中改革的重要意義:“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以後,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製,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①(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0頁。)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明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前提下,強調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強調中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必須充分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的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堅決反對閉關鎖國的做法。

雖然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各國都沒有完全隔絕與外部世界的往來,但對於不少國家,包括中國來說,都存在著一種閉關鎖國的意識,甚至於對西方的物質特別是文化成果都抱著一種敵視的態度。對於原來就比較落後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這種自我封閉的政策使之不可能大規模地利用和借鑒國外的先進文明成果,從而嚴重束縛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從更深層次來看,這樣一種政策也使得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這種意識與在社會主義自身建設問題上“左”的錯誤互為表裏,實際上是一種封建意識的反映,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對於對外開放的重要性的認識恰恰是打破了這種對於社會主義的狹隘的、非科學的理解,從而真正地把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在了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之上。對外開放的社會主義,就是一種立足於世界文明發展的社會主義,正如鄧小平所說:“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隻有到了下世紀中葉,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才能說真的搞了社會主義,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①(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25頁。)這樣一種態度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遠見與膽識,黨的十四大報告進一步肯定了對外開放對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社會主義要贏得同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和商品經濟一般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國外的資金、資源、技術、人才以及作為有益補充的私營經濟,都應當而且能夠為社會主義所利用。政權在人民手中,又有強大的公有製經濟,這樣做不會損害社會主義,隻會有利於社會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外開放與國內改革是密切相連,互為條件的,正如鄧小平所說:“改革需要繼續開放”②(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3頁。),要“搞兩個開放,一個對外開放,一個對內開放,……對內開放就是改革”③(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7頁。)。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四項基本原則,強調“四個堅持”是中國的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保證和根本的前提。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堅持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必須遵循社會主義的基本方向。中國之所以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其本身就是因為除此之外中國不可能在現代世界中獲得真正的發展這樣一個根本事實的邏輯結果。但是,由於以往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失誤與偏差,由於在經濟建設與政治民主化和法製化方麵出現的缺陷,使得一些人不能正確認識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問題,幻想西方式的政治、經濟製度能夠為中國帶來真正的繁榮和發展。除此之外,西方國家也始終沒有放棄對中國的“和平演變”的企圖,所以,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具有尤其重要的意義。

必須指出的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其根本原因在於唯此才能保證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才能保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而中國要搞現代化,絕不能搞自由化,絕不能走西方國家的道路,所以,四個“堅持”與改革開放是內在統一的,互為保證的,並且都是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的。中共十三大把“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作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立下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這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核心內容,鄧小平明確表示:“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①(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370頁。)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並且提出了分三步走,以基本實現中國的現代化的戰略步驟,即第一步(1980—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基本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1990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在1990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力爭到下個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三步走”的戰略步驟是實事求是的原則在中國經濟建設中的體現,它反映了一種探索前進的循序漸進的原則,也體現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統一,是一種宏偉的,但又切合實際的戰略構想,是對國內經濟條件和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客觀認識的結果。十四大報告提出,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必須抓住時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爭取出現若幹個發展速度較快、效益較好的階段,每隔幾年上一個台階。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允許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個人先富起來,以此帶動更多的地區和人民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三步走”的思想也是一種持續發展的思想,一種不斷改革、不斷進取的思想,對此鄧小平明確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是喪失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