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上,這十一首詩從始至終都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以及對自己的強烈自信,這種自信既有相信永王李璘的軍隊必將在平叛戰爭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更相信自己必將在這場風雲際會中大顯身手。在李白的心目中,永王李璘的軍隊此次行動,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會在轉瞬之間,一舉蕩平看上去飛揚跋扈的“胡塵”,自己也能在完成了解救唐王朝於危難之際的大業之後,跟隨著永王李璘去長安向皇帝報捷獻俘,“西入長安到日邊”這句詩清楚地表明了李白對朝廷的擁戴立場。

可悲的是,就在李白滿腔熱情地歌頌“聖主”和“賢王”,滿心以為永王和肅宗是在齊心協力地平定叛亂時,悲劇已無法避免。

肅宗見永王有割據之心,抗旨不從,怒不可遏,開始調集兵力,攻擊永王,且命高適作為討伐軍的統帥。

此時的高適因安史之亂邊塞立功,已由一位詩人變成一名武將了。近幾年來受到太子李亨的重用,官運亨通,由邊塞的幕僚升做統帥。

高適目光深遠,天資聰明,他希望這次能夠不損一兵一卒地打敗永王的軍隊。

對此他想到了一條妙計,派人潛入永王的軍中遊說永王麾下的大將,說當今的皇上已經把永王當做叛賊圍剿,現在已經做好了出兵攻打的準備,希望各位將士好自為之。

永王麾下的有些大將一聽便驚慌失措,都不願卷入皇上與永王內爭的漩渦裏,紛紛引兵離去。

其實那時的永王也並沒有拜李白為大將,甚至沒有授予李白任何官職,李白對永王的軍情從未插手過,就連大將領兵逃去這樣的大事也從未得知。

肅宗對永王下討伐令一事就更不用說了。

從隱居廬山到入幕從軍,李白一直都是被蒙在鼓裏的,直到兩兄弟在金陵拉開了內戰的序幕,李白才知道了內情。

然而一切都遲了。

永王在那一戰中由於失去人心,最後一敗塗地。

永王想到了投降,但又擔心皇兄不會饒他一命,便一路東躲西藏地向西南逃奔,但最終還是被江西采訪使皇甫侁捕殺於荒山野嶺之中。

李白雖不知情,在永王幕府的一兩個月的時間裏,除了作詩,從沒有參與過什麼政事,更不用說做過什麼對朝廷不利的事情,但憤怒至極的唐肅宗下令隻要是之前從屬永王的,一律認做反賊,命朝廷將士在各處設關卡,盤查和捉拿從逆人員。

無奈之下,李白隻好四處躲藏。

但是李白又怎麼能夠逃出唐肅宗的追捕呢?

那《永王東巡歌》十一首都已聞名天下了,沒有人不知道他李白是永王的謀臣,並且還是永王三請下山的,想來一定是永王麵前最受寵的參謀者,罪責最嚴重的從逆人員。

路上的重要關卡都在等待著李白。

最終,他在回廬山的途中被抓了。

李白就這樣被關進了潯陽監獄重囚牢房內,等待著朝廷的發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