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她是倔強的,怎麼會輕易放棄?情急之中,她決定去找一個人“討逆軍的統帥”高適。
那曾在梁園結下的情誼,想到了梁園,宗氏夫人笑了笑,她擼了擼淩亂的頭發,覺得一切有望了。
宗氏夫人立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李白。
李白聽了,雖然欣喜,卻又不免苦澀,心想:當年同遊梁宋,他還同我一樣憂不得誌,而今我卻成了他的階下囚。當年那同甘共苦的諾言。哈哈,當真可笑。
然而一切難道注定了嗎?當年那沼野的狩獵,自己獵到了雁,雖飛,卻不過是雁,而他,是機敏的狐。
李白再三叮囑夫人:“如果高適不念舊情,就不必再低聲下氣,卑詞相求了。“
“我自有分寸的。”宗氏夫人叫李白在獄中安心地等候佳音。
幾日來,李白食不能咽,整日癡坐著,望著牢門上巨大的鎖發呆。
他在猜想著妻子在去淮南的一路上會遇到的艱難,一個弱女子,要在這樣的動亂之中為丈夫到處求援,一路的奔波勞累隨時都有可能使她累倒在路上。
這讓李白感到愧疚,宗氏自從嫁給了自己之後,也沒怎麼在一起好好過過日子,而她待兩個兒女視若己出。
此時還要日夜擔心牢獄中的丈夫,年老力衰之時,經受如此磨難。
李白想著想著時而呼天痛哭,時而低頭暗泣,時而自言自語。
門外的幾個善良的獄卒看著李白這番情景,不時偷偷地用衣角擦拭著眼淚。但是一個小小的獄卒又能怎樣呢?
隻能盡自己微薄之力來減少李白心中的痛苦。
隻要有空,他們就會和李白聊上幾句,從不把李白當做重囚犯看待,他們不會說辭藻華麗的句子,卻總說吉人自有天相,好人必有好報,總有一天朝廷會釋放太白先生的。
偶爾,他們也會拿酒來。然而此地此景,飲酒,除了一遍遍痛哭流涕,一遍遍訴說在自己心中壓抑已久的苦悶,又能如何?
半個月後,宗氏夫人風塵仆仆、一臉沮喪地出現在他眼前,李白就知道結果不盡如人意。
宗氏夫人憤聲道:“患難真的見人心,沒想到高適是那種身份一變,官職一升就會不認人的小人。”
而李白沉默無語。
宗氏夫人又道:“我以為求見高適不會困難,他卻連門都不予我開,隻有那衛兵說什麼,高大人執法如山。這分明是高適故意拒絕!”
然而李白卻一滴眼淚也沒有,他苦笑道:“他也為難吧。”
夫妻倆久久都相對無言,好像麵臨著生死離別。
就在這時,外麵的年輕獄卒匆匆忙忙地跑了進來,手裏拿著一封給李白的信。
李白有一種奇怪的預感,他用發顫的手拆開信封來看,眼就看到了署名——郭子儀。
李白口裏念著這一名字,甚感熟悉,仔細一想才終於想起來,原來是他——當年李白在太原幫助過的一個小兵。
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了,郭子儀還惦記他李白。
更沒想到,當年那個窮困潦倒的小兵現在竟當上了天下兵馬副元帥,負責討伐安史叛軍。
遠方備戰的郭子儀得知恩人李白身陷困境,被人以從逆罪關進了潯陽監獄時,心急如焚。
想想恩人李白一生忠義,人所皆知,今雖跟從永王,定屬受人利用。
何況那《永王東巡歌》,雖為永王歌功頌德,但也是事出有因,再說筆鋒也是直指安賊!
郭子儀本想親自前來探望,但是由於軍中戰事繁忙,隻好寫信前來表示慰問。他叫恩人李白在獄中多多保重,少安毋躁,等到戰事一完,自己立當麵聖,力保恩人出獄。
李白喜極而泣,呼道:“天無絕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