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報網互動中報紙應有獨立的報格(1 / 2)

——以“小月月”事件為例

傳媒觀察

作者:王 劍

【摘要】報紙這個成熟的媒體在當今的報網互動時代開始低俗甚至媚俗了,在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報紙不應該跟網絡比時效,應該揚其所長,在信息可信度、信息深加工方麵,發揮自己的長處,報紙要樹立起自己的媒體責任意識,提高自己的公信力,用報紙獨立的報格引領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關鍵詞】報紙網絡小月月報格媒體責任

提出這個命題,是基於近年來報紙所扮演的角色逐漸遠離了廣大讀者的期望,偏離了作為媒體“老大哥”所應遵循的軌道。媒體,從網絡這個“小弟弟”的出生到今天,已經進入報網互動的時代。報紙上有的,網絡立馬有了;網絡上有的,報紙也開始不分清紅皂白跟風。“芙蓉姐姐”、“犀利哥”、“鳳姐”等都是報網互動的產物,圍繞這些特別人物與事件的報道,讓人欲說還休。而最近“小月月”事件的炒作,讓人不得不深思,在報網互動時代,報紙應該有怎樣的責任擔當。

回顧我國報網的發展曆程,它們大約經曆了這樣三個階段。一是電子版階段,即網上所有內容都是紙質報紙的翻版。網絡沒有獨立的采訪權,報紙新聞被網絡轉載,報紙在這種情形下顯出其強勢地位;二是超鏈接階段,即報紙在網絡上開辟網絡版,還開辟BBS、郵件列表等服務,供受眾在網上發布信息。在這一階段,報紙漸漸意識到是自己用新聞“養大”了網絡,網絡開始分切昔日報紙所擁有的廣告“蛋糕”了,不向網絡提供新聞“奶水”成為許多報紙的自覺;三是多媒體階段,即報網互動時代。近年來,報紙的核心受眾並未發生質的變化,網絡吃掉傳統報紙的預言未能成為現實,一個共生共存的時代到來了。報紙和網絡從冷對抗時代進入到新的蜜月時期,報紙和網絡開始相互借用對方的信息,各自壯大自己。

我們為什麼要在報網互動時代強調提出報格問題?原因是報紙這個成熟的媒體在這個時代開始低俗甚至媚俗了,這是一個讓人非常擔心的問題。如果說以前的“芙蓉姐姐”、“犀利哥”、“鳳姐”還是真實存在的人,那麼這回的“小月月”被報網炒得沸沸揚揚,當我們得知謎底時,就很有一種受騙的感覺。報紙在這場炒作過程中,充當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

“小月月”隻是作者筆下的一個小說人物,“小月月”的故事有許多虛擬和誇張的成分。2010年10月8日,《瀟湘晨報》用了半個版報道《700萬人次網上圍觀“小月月”上海遊記》;10月9日《揚子晚報》用了四分之三版報道《小月月人氣直超鳳姐》;10月9日,《揚州晚報》用整版報道《天涯“小月月”網絡爆紅》。可以說,全國各地的報紙特別是“城市新興紙媒”,沒有追炒“小月月”的,已不多見。

報紙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品牌、強大的內容原創能力以及其他媒體不能匹敵的采編團隊。報紙能在網絡時代堅強地生存下去,自有它生存的理由。報紙不應該跟網絡比時效,應該揚其所長,在信息可信度、信息深加工方麵,發揮自己的長處。報紙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報格,有強烈的媒體責任意識。經曆過“小月月”事件,筆者對報紙的新聞報道提出如下建議:

一、 報紙對信息的選擇要甄別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