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悟“南通現象”(1 / 3)

改革開放30年,我國東南沿海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也遠遠走在全國的最前列。其中,以山東為代表的環渤海灣地區,以江蘇、浙江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加上我國台灣地區,我以為代表著我國基礎教育目前的最高水平。對他們基礎教育所取得的輝煌成果予以介紹,對他們改革與發展基礎教育的經驗和做法予以研究,無疑會成為盡快改變西部基礎教育發展相對滯後麵貌最強有力的他山之石。

“南通現象”有兩重含義:一是指江蘇省南通市的精神文明建設聞名全國,二是指江蘇省南通中學的教育全國知名。我總認為二者之間有著某種必然的因果關係。本文感悟的重點是後一個“南通現象”。

南通中學(南通人簡稱通中),創建於1909年春天,由清末狀元、我國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興辦,為江蘇省最早的省屬中學,在上世紀50年代就被教育部確定為省屬重點中學,迄今已近百年校史。在百年的風雨曆程中,南通中學以張謇先生親題的“誠恒”校訓自勵,形成了“嚴謹善教”、“好學多思”的優良教風和學風,培養了江上青、錢素凡等30位受人敬仰的革命先烈;楊樂、李大潛等17位勇攀科技高峰的院士;趙無極、袁運生等一批自成一格的藝術大師。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來,南通中學又以其高考和“奧賽”的驕人成績成就了教育的“南通現象”。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叫“全國高考看江蘇,江蘇高考看南通”。

從2004年到2005年,《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婦女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法製日報》、《新華日報》、《成才導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江蘇衛視等,幾十家當今中國最權威的新聞媒體,集中對南通中學進行連篇累牘的報道。不過報道的重點不是高考,不是奧賽,而是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南通現象的一個新亮點,重點報道了南通中學的德育教育。2004年10月初,首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第一站現場會在南通中學舉行。中宣部副部長、中央文明辦主任胡振民親臨現場,並做出了“輝煌人生從這裏起步”的評價。

2007年10月,懷著十分激動、敬仰的心情,我終於踏進了南通中學的大門。同行的同仁考察的目標是南通中學的學校管理,尤其是高考備考工作。然而在通中停留的一天時間裏,我們時時、處處,看到、聽到、體驗到的都是通中的“難忘教育”、“體驗教育”、“感動教育”。可以說,從校長到教師,再到學生,他們談論的話題沒有一時一刻離開過“德育”這個中心詞。幾乎沒有一個人提到“高考”這個詞。這讓同仁們略感失望,大家心照不宣地認為,高考的秘訣誰都密而不授。而我卻從此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之中。考察歸來,更是思緒萬千,望著案頭從南通帶回來的一大堆資料,翻來翻去,有很多感悟需要記下來,又一下子理不出頭緒,不知從何記起,躊躇月餘,方產生了此篇並不像樣的文字。

一、創新教育思想,用全新的理念引領教育

走進通中校門,有一塊高兩米多,重達四五噸的巨石,上麵鐫刻著工整遒勁的“誠恒”二字,便是著名實業家和教育家張謇先生上世紀初創建該校時親筆題寫的校訓。通中人的解釋為“誠於做人,恒於學問”。在新的曆史時期,通中人不斷賦予其新的豐富的內涵。

繆建新,這位出版過《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德育新論》等多部德育專著的年輕校長,對學校教育有著獨特的看法。他說,德育如鹽,不能一口吃個飽,隻能化入日常食物中慢慢吸收。他認為,目前學校德育的問題一是“鹽”的老化,德育課程未能及時更新;二是過於重視道德認知,即道德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校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培養。“德育恰恰不僅是知不知的問題,而是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

但是如何解決“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又不僅僅是個形式和方法的問題。繆建新發動全校師生就學校德育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內容與方法,形式與效果等問題,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刻研究與探討,並把研究探討的成果,主編為一套名為《輝煌人生從這裏起步》的叢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綱領性教科書,來導引學校德育工作的健康發展。該叢書共四卷,包括“理念卷”、“資源卷”、“活動卷”和“感悟卷”。

在“理念卷”,他們研究和探討了新時期“學校德育麵臨的新挑戰和新機遇”、“難忘教育的理論假設”以及“德育經驗課程的操作定義和實施步驟”等學校德育工作的深層次問題。其中對他們設計的“難忘教育”做了如此理論解釋:“難忘教育既不是指教育的內容,也不是指教育的模式,而是專指教育的特質,具體說是教育的色彩,教育的力度,教育的影響。”他們認為,“教育能不能產生效用,與教育的內容固然有關,與實施教育的模式固然有關,但毫無疑問,它與教育的色彩、力度、特質也是密切相關的。因為教育必得經由教育者的感受、體驗,才能產生悟解,最終使教育的內容內化為學生的素質,使教育的目的植於學生的心中。難忘教育正是格外地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和體驗,同時致力於激發受教育者的情感活動,由情感在一定情境中的激活和升華,來使德育的認知落實到受教育者的心理結構中,同時使德育要求的行為規範落實到學生的道德踐履中。”他們將難忘教育定義為“感受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情感的教育”、“情境的教育”。

校長繆建新以《課程改革:引領德育改革》為題,親自撰文,從“培養健全人格的課程目的觀”、“突顯經驗課程,變革認知課程的課程價值觀”、“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文化觀”、“回歸生活世界的課程生態觀”和“在對話中互動的課程實施觀”五個方麵,既闡述課程改革的理念,又闡發自己的德育改革觀。如果說,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引領了全國基礎教育的改革方向,那麼,繆建新全新的德育觀毋庸置疑地引領著通中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我想,這正是通中成為精神文明建設“南通現象”新亮點的起因。

二、拓寬教育內容,用豐富的資源實施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始終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一方麵是黨和國家十分重視中小學德育工作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每隔幾年就會以中共中央、國務院文件的形式出台一份相關文件,這在中外教育史上都屬罕見。另一方麵,我們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卻令人擔憂。青少年道德淪喪,法製觀念淡漠,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等,讓家長和社會越來越放心不下。產生這種“二律悖反”現象的原因,固然與市場經濟給學生道德素質帶來的新挑戰有關,與多元文化交彙給學生道德素質帶來的新挑戰有關。也與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給學生道德素質帶來的新挑戰有關。但是不可否認,中小學德育教育長期存在的資源匱乏,內容空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2000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革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對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內容作了如下闡述:小學德育工作主要通過生動活潑的校內外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公德教育、社會常識教育和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中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法製意識、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引導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為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成為共產主義者奠定基礎。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法製教育、文明行為教育,以及理想前途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這些人人都耳熟能詳的德育教育內容,在學校德育工作實踐中,一方麵缺乏必要的資源作為載體,另一方麵,僅有的資源都是幾十年不變的傳統內容。諸如,古今中外的曆史名人、經典故事、曆史事件、傳統美德等。受時間和空間跨度的阻隔,學生接受起來容易產生隔膜,加之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學,幾乎是同一個內容,學生都聽膩了,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難怪德育教育的效果不佳。

南通中學的教育同仁似乎對此深有體會,他們麵對實際,立足當地,將目光轉投到當地豐富的曆史、文化寶藏中,從中挖掘開采出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德育富礦,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前文已述,通中畢業生中有30位受人敬仰的革命烈士,17位兩院院士,和一批藝術大師。他們把這些人的英雄事跡、創新精神、創業過程等,統統挖掘整理出來,編入《輝煌人生從這裏起步》叢書的“資源卷”,作為學校德育課程的教材。同時,他們經常請當世的院士和藝術大師們來學校作報告,現身說法。甚至請他們中的一些人親臨現場,領著學生進行國旗下的宣誓。試想,對於通中學生來說,他們中的許多很可能就是這些先烈、院士、大師們的後代、親人、弟妹,他們的事跡和現身說教,對學生們來說,多麼親近,多麼有感召力。德育教育的內容再也不是遙不可及,難以想象,不可理解的抽象概念,而是觸目可見、伸手可及,具體、生動、鮮活、感人的事跡,怎能不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環境育人,是許多教育工作者都非常認同,並致力去做的工作。但是,很多學校的環境育人又僅局限於綠化、美化校園,在校園裏搞一些醒目的口號式標語牌出來。其內容大都是些名人名言、政策法規。既正確又深刻,也符合教育規律,唯一欠缺的就是概括而不具體,高雅而不通俗,很少能達到育人的目的。通中人卻把空洞的說教化成了具體可感的資源。他們在校內建有校史館、心理輔導中心,校園裏塑有錢素凡鋼像。在校外建有少年法庭等30多個德育基地。這些德育基地涉及自然、社會、曆史、人文、法製、革命傳統、現代科技、建築審美等各個領域。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以及愛曆史、愛生命、愛審美的抽象概念,全部化為具體可感的對象。

不僅如此,校長繆建新認為,校園環境是校園精神文明的載體,大到建築的造型、色彩、命名,小到種什麼花,鋪什麼草,“均大有文章可做”。通中所有校園建築的外牆都是赭色,透露出沉穩、凝重的氣息。繆建新是這樣解釋的:“赭色象征忠誠,灰黑寓意永恒,以赭色輔以淺灰色為校園主色調,不僅穩重中透露出濃濃的書卷氣,契合通中百年名校身份,而且暗含通中‘誠恒’校訓”。此乃他們的刻意之舉。這些,都是他們自己開掘的寶貴的德育資源。

三、豐富教育形式,用難忘的活動自我教育

“我向國旗莊嚴宣誓:熱愛祖國,追求真理;誠於做人,恒於學問……”這是南通中學初一新生入學儀式上千餘名學生在國旗下宣誓。聽著學生稚嫩的聲音在校園裏回蕩,一位語文教師激動得當場流下了淚水。

南通中學每年都有新生入學宣誓,每當這個時候,老師、學生、家長無不為之心潮澎湃,甚至有的學生興奮得睡不著覺。

“不要小看這樣一個簡單的儀式,它對學生的影響可以說是終身難忘!”一位老師如是說。前幾天,她的一位學生從香港科技大學給她打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隻談了一個話題:南通中學的難忘教育對他們很有用,在內地也許感受不到,但在香港感觸特別深,他覺得在南通中學的6年沒有白過。

其實,在南通中學,從初一到高三,每個年級都有令人難忘的“儀式教育”:初一學生向國旗宣誓儀式,初二離隊儀式,高一青年誌願者交接儀式,高二成人宣誓儀式,初三和高三的畢業儀式等等。翻開《輝煌人生從這裏起步》的活動卷,其中記載的學校“精品德育活動”有13項,“班級主題德育活動”有:自豪教育篇、自立教育篇、自強教育篇、心理教育篇、責任教育篇、感恩教育篇,以及“向近視宣戰”“中學生擁有手機利弊談”、“友誼的真諦”、“學會學習”、“‘利’‘義’兼得”、“中學生如何處理學習與生活的關係”等。涉及現代學生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這些儀式和活動,通過科學選題,精心設計,親身實驗,讓每一次活動都能打動學生的心靈,讓孩子終生受益。這便是“難忘教育”。通過“難忘教育”達到了“教育難忘”,實現了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南通中學把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體驗看成是最有效的德育教育。校園電視台、廣播台、交響樂團和學生各類社團等活動,都是由學生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廣播台、電視台節目的采、編、播等,完全由學生獨立製作,節目質量深受師生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