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悟“南通現象”(2 / 3)

學校舉辦的“四個節日”,即文化節、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每個節由若幹係列活動組成,均采用承包方式由各年級學生承辦,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強調參與性,全校學生參與麵在80%以上,已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節日”。各類小發明小創作成果豐碩,學生製作的機器人在國際青少年比賽中榮獲第一名。

學校開展“文明與我同行”活動和“青年文明崗”創建活動。多年來,學校每周由各班輪流管理校園,自編有關簡報,並在每周一升旗儀式上向全校師生講評。青年文明崗每周有一個班掛牌上崗,從食堂、圖書館、電話亭到教學樓廁所等,均由學生自己打掃、擦拭、管理。

麵對網絡文化和心理問題增多,南通中學也及時做了應對:通過組織電腦機器人大賽、電腦設計班旗大賽、網頁製作大賽、班級網頁展示等活動,真正發掘了現代網絡技術的育人功能。學校與市心理谘詢中心合作創建了南通市首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建立心理檔案,校內外專家堅持每天中午坐堂接診,學校的心理谘詢中心真正成為學生真情傾訴的家園和港灣。

在南通中學,德育不是教師板起麵孔講大道理的空口說教,而是針對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德育問題與困惑,精心設計的,讓學生自我經曆、自我體驗、自我教育的活動。德育不是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尋求教育的過程。

四、強化教育細節,用慈愛的心雨滋潤教育

清晨,南通中學的學生跨進校門的時候,總會看到校長繆建新麵帶微笑站在校門口,向每一個學生說一聲“同學你好”,日複一日,風雨無阻。隻要校長沒有外出,同學們每天都會經曆這一幕。家長們反映,孩子跟校長互相問好後,一整天都很愉快。南通中學的德育工作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據說一開始抓文明禮貌,第一天他們給學生講,看到老師要喊你好。散會的時候同學們記住了,第二天喊得人少了,第三天看到老師一低頭走了,他們沒有批評任何一個學生,而是從校長、主任到老師,站在校門口、大道上、教室門口喊“同學,你好”。慢慢地,學生們便習慣了。初一學生李歡歡說:像這樣的事老師沒有批評我們,給我們的印象特別深刻。我們就很容易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一次,初三年級一名男生將頭發染成了流行的淺黃色,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朱全中親自找到這位同學,進行談話教育,告訴他要把自己的行為放在班集體中考慮,並且打電話跟他父母溝通,糾正了他們的看法。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後,這位同學第二天便把頭發恢複了原來的樣子。

南通中學就是從這些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在校園裏,你看不到奇裝異服、亂扔垃圾,課間有學生義務打掃衛生間,車庫裏一千多輛自行車排成一條線,迎麵走來的學生都會禮貌大方地說:“老師好!”、“叔叔好!”、“客人好!”,教育書店是校園裏6000多名師生唯一能花錢的地方……南通人自豪地說,從停放自行車、跟人打招呼等行為中一眼就能認出南通中學的學生。“我們的學生到醫院體檢,碰到醫生都叫老師好。”

南通中學有三十項學生日常管理製度和近千條學生日常行為條例,甚至細化到頭發的顏色和鞋跟的高度。在學校製定的《南通中學學生文明禮儀規範》中,對衣著、掛件等都有詳細的規定。南通中學正是通過這種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日常教育,將文明道德思想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的。

“陳老師,早戀可怕嗎?可恥嗎?您第一次有那種感覺是什麼時候?您是怎麼處理早戀的?”

“早戀不可怕,更不可恥,但你們都還小,正是讀書長身體的年齡,而不是戀愛的季節……第一次有那種感覺是初二,後來我用理想激勵自己,用更勤奮地學習轉移興趣,戰勝了早戀。”

提問的是高一年級的一位學生,答問的是陳祝華老師。在南通中學,每一個老師都是用心與同學們交流的,用愛感染著好學勤思而又多愁善感的中學生們。

“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不好做!一是他們懂得多,經常提出一些很尖銳、很前衛的問題;二是網絡的誘惑,學生一旦迷上上網或打遊戲,常常不能自拔;三是早戀的苦惱。對做中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講,這些都是挑戰。”南通中學副校長朱全中這樣講,在他們學校,從沒有一個老師用責怪、批評、警告的口吻來教育學生,而總是把自己平等地融入學生之中,一起討論那些棘手的問題。

南通中學有一門自編的課程叫“利育課”,專門講如何看待“利”,看待“金錢”。這是德育的一部分,也是老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的結晶。“視金錢如糞土是君子行為嗎”、“真應該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嗎”、“淡泊名利值得提倡嗎”……麵對當代中學生直言不諱的提問,學校組織了多場次的討論。師生們感覺:“對金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學本領、掙大錢、作貢獻是積極的人生態度”,“知識和勤奮是掙錢的最好方法,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學習”……這些結論如春風化雨,沁入同學們的心脾。

在一位初二學生的成績簿上老師寫下了這樣一段評語:“仰望天空,群星璀璨。你就是那最亮的一顆。祝賀你本學期獲得‘新荷之星’。”原來,這位同學的成績隻算中等,但在那個學期進步很快,老師評他為“新荷之星”,借此鼓勵他更進一步。學校多年堅持不按考試成績排名。在老師眼裏,人人都是好學生,沒有優生、差生之分。更沒有“壞學生”之說。

濃濃的愛意像蒙蒙的春雨流淌在南通中學師生間。老師用愛的心雨滋潤著教育這塊沃土,溶解著學生成長中的煩惱。

五、拓展教育空間,用愛心實踐固化教育

學校德育工作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最終要長大成人,進入社會,所以學校德育工作的最終成果仍然要表現為公民道德水準的提高,社會文明風尚的形成。南通中學的教育同仁深明此理。為了避免產生“一加一等於零”的負麵效果,他們從來就不關起門來搞德育,而是把德育教育的空間早早拓展到了社會。早在20世紀90年代,他們就重點建設了一批德育基地,強化了對學生的體驗教育。

1995年建立並投入使用的東方紅農場軍訓基地,是省級優秀社會實踐基地,該基地突出對艱苦環境、嚴格紀律的體驗。由於軍訓工作的突出表現,南通中學2002年被表彰為江蘇省學生軍訓工作先進單位。

南通中學廣西柳州科普教育基地1999年由校友、著名古人類學專家周國興教授領銜建立,每年暑假組織40名左右的學生赴基地學習古人類、動物、植物、考古、地理、氣候、民俗等知識,並在大苗山區定點援建希望小學一所。

社區服務基地是1993年在南通市和平橋街道開辟的,以青年誌願者活動為主要形式。學校的青年誌願者為和平橋街道的幾十位老人長期提供服務。據不完全統計,10年來,誌願者們共服務老人近40位,其中15位老人是在青年誌願者的關愛中度過人生最後的美好時光。

在南通“三一八”慘案中犧牲的八位烈士中,有5位是南通中學校友。學校抓住紀念“三一八”慘案50周年的機會,在校園內樹立校友錢素凡烈士塑像一座,供學生們瞻仰紀念。同時還出版了兩本愛國主義教材。

南通中學創建的法製教育基地,2002年被團中央、教育部等部門評為全國百所“示範青少年法製學校”。學校積極與社會各方麵聯係,聘請了崇川區法院院長為學校法製副校長,組建了一支兼職法製教育工作者隊伍,十多年來,學校師生違法案件的發案率均為零。

1999年,南通市寺街區一位長期得到南通中學青年誌願者關愛的老人去世後,周圍鄰居被誌願者的行為所感動,但又不知道他們的姓名,就自發寫了感謝信貼在校門外。

10餘年來,學生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們對老人的愛心從沒間斷。在每年的青年誌願者幫扶老人交接中,高二年級團支部負責人都要向新誌願者介紹結對幫扶老人的脾氣,性格,喜好等,講述幫扶活動中一些感人的故事。

“朱大爺,1918年生,掌印巷××號,獨居,腳部有中風後遺症,行動不便,性格直爽,講普通話……”這是幾十萬字的“誌願者服務日記”中工工整整地記載著的一位老人的情況。

南通中學2001界畢業生袁青青在學校是青年誌願者活動積極分子,考上複旦大學後曾主動問老師有沒有青年誌願者活動,後來一次在街頭幫助殘疾人的鏡頭恰好被媒體捕捉到。

南通中學的一位老師去東方紅農場看望在那裏實踐的女兒,差點都不敢相信:洗衣服、做飯自己來,連被子都疊得整整齊齊。因為女兒在家裏從來都不會疊被子。

一位學生家長如是說:“我也多次聽人說,是不是通中學生一下子就能看出來,開始不覺得。有次上街女兒刻意走斑馬線,我說人家都不拐你怎麼拐?她說我是通中學生,要對得起身上穿的校服。在街上,她有時指著幾個學生模樣的人說,那肯定不是通中學生,因為通中學生是不會勾肩搭背的。”

是的,將道德內化為自身需要,正是南通中學德育工作的成功之處。

於是,南通中學的德育工作得到了官方和媒體的充分肯定,可謂好評如潮,這在文章開頭我們已有交代。那麼,其他方麵又是如何評價呢?

一位清掃廁所一年之後的通中學生如是說:“一年來所改變的,不僅僅是廁所的麵貌,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我們的思想觀念,培養了我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通中自由而又積極進取的學習氛圍,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有了獻身科學的激情,這樣的感覺伴我一生”。1953年畢業於通中,現為中科院院士的李大潛如是說。

“孩子進了通中,我就放心了。”一位學生家長如是說。

“通中學生就是不一樣。”一位南通市民如是說。

寫到這裏,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看法:與其說南通中學的德育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設“南通現象”的一個新亮點,不如說南通中學的德育工作,成就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南通現象”。先有南通中學的“南通現象”,而後才有南通市的“南通現象”。

一口氣介紹完“南通現象”,回過頭來思緒又回到文章開頭同仁們的失望以及我自己的感悟。那麼,我從“南通現象”裏感悟到了什麼呢?

其一,育人之本重在育德。南通中學的同仁們對教育的理解深刻,抓住了這個根本,所以他們在育人這個教育的終極目標上取得了成功,高考、奧賽這些教育的過程性目標的實現自不待言。我有一個並不恰當的比喻:育人猶如登山,選擇科學的登山路線是成功的前提保證,紮實的體能訓練是登山的實力保證。德育為先還是智育為先,就是選擇路線,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猶如體能訓練。通中人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

其二,素質教育之魂在於德育。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通中人對此心領神會,於是他們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稱為“塑魂工程”。用他們自己的話說:“用‘誠恒’固化生命綠色的純真;用愛心雕刻青春金色的年輪;用智慧塑造冰清玉潔的靈魂;用今天編織明天輝煌的人生”。豈有不成功之理?

其三,人才成長的動力始於內心。“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隻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這個簡單的哲學道理我們都懂。教學要想方設法化“要我學”為“我要學”,這句話我們也常講。但是通中人成功了而我們沒有。“頭懸梁,錐刺股”的古訓今天還有效,但是請記住,“懸梁”也罷“刺骨”也好,那是學習者自己的事,不能由老師去代替。我們不是不用力,我們的力氣用錯了地方。所以,我們“出力不討好”。

其四,人生成功於德才兼備。有德無才的是人,有才無德的是捕食能力超強的走獸,德才兼備才可稱為人才。翻開南通中學出版的《輝煌人生從這裏起步》的“資源卷”,看看他們培養出的一個個烈士、院士、大師的事跡,有哪一個不是胸懷大誌,兼濟天下,德才兼備的人才呢?難怪他們成功了!

附錄:南通中學精神文明建設經驗材料

秉承百年塑魂精髓 譜寫難忘教育新篇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麵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中小學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礎教育麵臨的一項重大任務,是迎接21世紀挑戰,提高國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戰略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