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西部地區某縣人大代表視察教育工作,一位小學校長在向人大代表彙報教師隊伍現狀時說:他們學校的教師,寫十個漢字能寫對兩個的就是好教師。此話一出,人大代表們一片嘩然。這件事作為典型事例被寫進縣人大的視察報告宣講。事後,不光縣人大、縣委、縣政府的領導,甚至縣教育局的領導都多次在有關教育工作的講話中舉過這一事例。不過,舉例的目的不是為了說明教師隊伍建設的任務艱巨、迫在眉睫,也不是表揚那位校長如實反映了情況,而是眾口一詞批評和諷刺那位校長。理由有三:第一,他們認為那位校長把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的素質說得這麼低,純屬危言聳聽;其次,校長把教師的素質說得這麼低,純屬為自己學校教育質量不高開脫責任;再次,退一萬步說,即使教師隊伍的素質真有那麼差,要你校長幹什麼?你不想辦法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難道還要我們這些人大代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來幫助你提高教師素質嗎?
領導們的講話言之鑿鑿,有理有據,似乎無可辯駁。但是,作為半生工作在西部農村地區的一名教研工作者,我對這裏教師隊伍的現狀並不陌生,很想替這位校長說兩句話。
一、教師隊伍現狀堪憂
第一,這位校長關於他們學校教師素質的彙報是不是危言聳聽,為了推卸責任?無獨有偶,我曾經有幸聆聽過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組成員、寧夏靈武市教育局局長馬彥平的一次報告。他在講到靈武市教師隊伍時也舉過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在基層下鄉時碰到一位小學老師給學生教生字口腔的“腔”,領著學生讀拚音讀的是“qiang”,最後落到漢字卻讀“空”,很多人聽到這裏都會捧腹大笑。但是,這的確是發生在西部農村小學裏的真實事例。
或許有人會說這隻是個案,為此,2006年筆者曾對西部農村一個人口30萬左右、中小學生總數不超過8萬的中等縣教師隊伍的學曆狀況作過詳細調查,結果是:中小學教師隊伍總數不足4000人(不含高中教師),第一學曆是本科的僅15人,占教師總數的0.04%;第一學曆是大專的485人,占教師總數的0.12%;第一學曆是中師的1346人,占教師總數的33.7%。其餘占總數66.14%的教師中,一部分是通過離職進修、函授學習、自學考試等形式,二次獲得合格學曆的;一部分是各地職業學校培養的收費中師畢業生和非師範畢業生,以及近幾年民辦教師轉正而來的。還有為解決教師數量不足而補充的縣、鄉聘代課教師498人,占教師總數的12.45%。2006年,中央電視台和鳳凰衛視分別以不同形式同時報道:甘肅省渭源縣全縣有月薪40到80元不等的代課教師600名。據他們報道,僅西部12個省市就有超過50萬的代課教師,教著超過1000萬的學生。這些人的實際學曆大部分是初中畢業,甚至不足初中畢業,高中畢業者寥寥無幾。不要說獨立設計課程了,能夠把教材上的知識準確無誤地教給學生的,已經是好教師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實際上在西部農村小學,給學生讀錯字、寫錯字,甚至教錯知識的教師為數不少。
第二,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責任到底該誰來負?
客觀地講,對在職教師進行長期不懈的專業基本功訓練和教育教學業務能力培養,使其不斷增強專業素養,提高專業水平,以保證教育工作不斷趨於科學化、規範化、高效化,是學校校長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校長的責任又必須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之上的責任。校長所擁有的在職教師,必須是具備從事教育工作最基本素養的人。換句話說,從事不同學段教育工作的人,起碼要擁有從事該學段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知識儲備,了解從事該學段教育工作最基本的教育、心理規律。也就是說學校校長對教師的在職培訓重點是提高培訓,而不是入門培訓。否則的話,我們的師範院校便完全可以關門大吉了,全國到處勞務市場上有的是人,隨便拉一個來,校長培訓一下就可以站講台了!顯然,具備相應知識儲備,了解相應教育、心理規律的教師,還得靠師範院校來培養。師範院校培養的確跟不上,可以用非師範院校的畢業生來補充,但必須專業對口,還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教育學、心理學培訓並且取得教師資格證書,方可站上講台。
眾所周知,從上世紀後十年到本世紀初,是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期。在這一階段,我國的基礎教育從東南沿海到西部地區,從城市到農村,都得到了長足發展。生員急劇增長,學校數量急劇增加,規模急劇擴張,隨之帶來的問題是教師隊伍的數量嚴重不足,質量急劇下降,在西部農村地區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