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2005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講話中強調:“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必須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著力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須滿足城鄉居民對職業教育的多樣化需求,為他們就業、創業和成才創造條件;必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實行政府主導、麵向市場、多元辦學的機製;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實行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完備的現代職業教育體係。”這“四個必須”,可以視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
關於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職業教育的任務,溫總理重點強調要抓好三個方麵:“一是城鄉需要就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包括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城市就業、再就業培訓。二是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重點是高級技工和技師的培養。要提高我國的製造業水平,必須培養大批掌握新技術、能操作最新的機床、有創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三是在崗人員的技術培訓和繼續學習”。
為此,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和措施,特別強調要著重抓好四方麵工作:一是要合理調整教育結構,重點加強職業教育;二是要推進體製改革,逐步形成多元辦學的格局;三是要以就業為導向,努力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四是要重視發展麵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的職業技能和轉移就業能力。
然而,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在西部欠發達地區,就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而言,這個落差還比較大。
以調整教育結構為例,溫總理在講話中強調:“教育結構調整總的方向是: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無論是中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要擴大職業教育的規模。在高中教育階段,要堅持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並重、協調發展。‘十一五’期間,要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使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
今年是2008年,距離2010年“十一五”計劃完成還剩兩年時間。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不但遠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而且差距還很大。每一個縣一般都有普通高中2―3所,而職業中學幾乎都是一個職業教育中心。不僅如此,無論是招生規模,還是在校學生數,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的比例大體上在3比7的比例,甚至更低。以目前的情形來看,到2010年要達到1比1的目標是十分困難的。而且,不光是家長和社會不重視職業教育,政府官員,甚至教育工作者,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都遠不能和對普通高中的重視程度相提並論。而在義務教育階段和普通高中教育階段,職業教育完全是一片空白。曾經一度時間在普通初、高中試行的3+1教育實踐(三年基礎教育加一年職業教育)也銷聲匿跡了。這正好違背了“大職業教育主義”的思想。
再比如職業教育麵向農村的問題,溫總理講:“今後,我國新增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在農村。農村初高中畢業生不僅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國產業工人的後備軍,搞好農村職業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要製定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計劃。麵向農村、麵向農民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要注重多樣化、靈活性和實用性。各地各職業學校都要擴大麵向農村初高中畢業生的招生規模。要加強縣級職業教育中心建設,每個縣(市)都要重點辦好一所職業教育中心或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加強農民工轉移就業培訓,繼續實施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提高進城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同時,做好在鄉務農青年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
但是,如果到西部農村各縣職業教育中心走走、看看,了解一下就會發現,幾乎所有學校的專業都是圍繞機械製造、數控技術、計算機與軟件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護理等專業領域開設專業的,幾乎沒有幾所學校開設有與農村、農業技術有關的專業。至於農村青年的職業教育基本沒有,農民工轉移就業培訓每年最多不超過兩次。每次一般一兩天,都是和勞務輸出部門合作完成。除此,沒有別的培訓。
誠然,機械製造、數控技術、計算機與軟件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護理等這些專業人才,都是目前市場急需的,問題是這些方麵的人才,高等職業學校也在培養。中等職業學校和他們比,既不占師資優勢,也不占設備優勢,我們培養的所謂技術工人,送到企業去,大多數還隻不過是廉價的普通勞動力而已,和沒有經過培訓的進城務工人員沒有多大區別。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專業設置一律瞄準城市和企業的思想,不正是“教人離開鄉下往城裏跑”嗎?
近年來,西部欠發達地區勞動力紛紛流往城市和東南沿海成為潮流。甚至,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向發達地區轉移,已經成為西部地區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各級政府不但在輿論上大肆宣傳,而且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同時很多地方還成立了專管勞務輸出的機構。似乎大家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西部農村落後於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唯一原因就是缺錢,有了錢,什麼問題都會解決。所以,有些地方就經常統計、宣傳某某地方農村青年進城打工,幾年掙了多少錢,為家裏蓋了房,還買了什麼電器,似乎這就是我們職業教育成功的範例。實際上,已經降低和窄化了教育的目標。這已經違背了職業教育與人的發展緊密聯係的宗旨。
因為,任何教育的對象都是人,而不是錢。我們送出去的勞動力,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過硬的本領,以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今天走進企業,也還是廉價的苦力而已。來日,在企業升級改造的過程中,必然還會被淘汰掉的。有人說,農村的孩子到城市和發達地區打工,不僅僅是掙錢,他們同樣會受到城市文明和先進文化的熏陶,在企業也會學到一技之長,回到家鄉,同樣會創業。我不否認,城市文明和先進文化的確會給他們很大幫助,這種幫助甚至是終生的。我也不否認,有極少數人的確是從企業學到了一技之長,並由此開創了自己的事業。但這隻是極少數人,大多數人還是廉價勞動力,並且不一定能夠安然做一生廉價勞動力。因為,他們所供職的企業,以五金、玩具、製鞋、服裝、塑膠等企業為主。大都是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生產率、高能源消耗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有專家做過調研指出,這類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僅是美國的26%,德國的25%。而能源消耗則是日本的5倍。主要原因還是勞動力素質低下)。不要說學到一技之長了,這些企業,在企業的升級改造中,必然會被淘汰。我寫這篇文章之時,正是2008年8月,中國的這類中小企業正麵臨困境,紛紛破產倒閉,據媒體報道,2008年上半年以來,全國破產倒閉的中小企業就有6.7萬家。僅深圳一地,就有300多家這類企業倒閉。我不由得想到,我們西部近年來輸出的勞動力,主要市場不就在深圳的這類企業嗎?但願他們都學到了一技之長!也但願他們都創立了自己的事業!
再說,中國廣大的農村正在開展前無古人的新農村建設,西部欠發達地區也不例外。西部的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缺錢,更需要人才。新農村建設也不僅僅是修路、蓋房的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更主要的是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手段,來達到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民生活、生存條件的目的,還要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創新能力,最終徹底解決“三農”問題。
農村的孩子都到城裏的企業去打工了,新農村建設誰來搞?現代農業靠誰來發展?農村的麵貌江山依舊,充其量是多了幾幢新房,修了幾條新路,“三農”問題什麼時候才能解決?這不正違背了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緊密聯係的宗旨嗎?
三、困難與問題的交錯
目前西部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可以用困難和問題同在來概括。之所以選擇了“交錯”一詞是因為:一些困難也是問題,一些問題同時也是困難;困難和問題緊緊交織在一起,很難分清誰是前因,誰是後果;也可能既是因,也是果。所以下麵的分類純屬為了敘述方便。
(一)職業教育發展遇到的困難
目前,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遇到的最大困難主要是“三難”:招生難、就業難和師資難。
一是招生難。說西部欠發達地區職業中學門庭冷落、門可羅雀,並非誇張之詞。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04年,全國普通高中招生820萬,中等職業學校招生550萬。中等職業教育在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比例僅占40%左右,而西部欠發達地區則不足30%。
與此同時,西部又是中等職業教育生源最充足的地區。有人對西部部分省2005年初中畢業生數做過統計,其中,陝西30.9萬,山西34.6萬,四川50萬,居全國之首。在我國目前大部分省區還沒有普及高中階段義務教育的情況下,西部各省高中招生的能力恐怕又是全國最低的,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毛入學率最高不超過60%,一般都在40―50%之間(因為全國平均入學率為51%)。
以普通高中毛入學率50%、職業學校毛入學率30%計算,還有20%的初中畢業生哪裏去了?有人曾經在應屆初中畢業生中采取問卷的方式,就他們選擇上學誌願的問題,作過專門的調查研究。發出調查問卷420份,回收有效問卷351份(其中,男生175人,占49.9%;女生176人,占50.1%。平均年齡15.25歲)。結果是:選擇上普通高中的占86.6%,選擇上職中的占9.7%,還有3.7%的學生選擇了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