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課程改革的問題(1 / 3)

舉世矚目的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省級實驗區已經整整開展了六年,對於初中學生來說正好是兩輪。如今對課程改革的議論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肯定者有之、質疑者有之、堅決反對者亦有之。2004年南京高考成績不佳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很多媒體和社會人士居然認為是素質教育之過;據說在2005年召開的“兩會”上,已經有代表很嚴厲地指出,要課程改革趕快止步;2005年,部分農村實驗區的初中畢業生到省市重點中學去參加單獨招生考試,成績差距比較大,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這些信息對率先進入課改的國家級和省級實驗區無疑潑了一盆冷水,也無異於給了先行者們當頭一棒,在實驗區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人說課程改革失敗了,馬上就要停止了;有人說學生被作了實驗品,教育部門不負責任等等。說什麼的都有,思想十分混亂。所幸國家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決心始終沒有動搖,義務教育階段全國範圍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麵展開,高中階段的課改工作也已經展開,那麼,課程改革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六年課改的成績有哪些?問題到底在哪裏?下一步該何去何從?這些問題都該坐下來認真分析、冷靜反思了。

筆者作為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名積極參與者,六年的課改實踐下來,自己的思想也先後經曆了三個階段:最初,為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和誘人理想所吸引而喜悅;繼而為實踐中的困難所困惑而迷茫;現在是被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所逼迫而漸趨冷靜。

實事求是地說,我個人認為課程改革的理念並沒有錯,課程改革的理想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中國基礎教育的課程也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這方麵的理由,課改之初的各級培訓中,很多專家學者已經講得很充分了,我不想鸚鵡學舌。至於六年的課程改革給基礎教育帶來的變化、注入的生機、產生的活力,以及取得的成績,教學一線的實驗教師和廣大學生感受最深,我不想贅述。我想談的是,課程改革為什麼會遇到如此大的阻力、引起如此多的爭議,問題到底出在哪裏?根據我個人六年的實踐和思考,我認為問題主要出在五個方麵:

一、課程設計過於理想化

課程改革能否成功,關鍵在教師隊伍的素質。這一點幾乎沒有人能夠否定。西方發達國家課程改革成功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即使在我國台灣地區,教師隊伍的素質也是很高的,大學本科畢業、甚至研究生畢業教小學的,也很普遍。這就為他們課程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在我國,課改之初,課程專家們倒是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管理、課程教學、課程評價諸方麵存在的弊端,進行了多層次、全方位的調研,從而得出了中國基礎教育課程必須改革的結論,應該說這一結論並沒有錯。問題是忽視了對我國基礎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實施課改的能力到底有多大,沒有進行認真的調研。從而把基礎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把農村的基礎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估計得過高。因此,在課程設計上過於理想化。比如設計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課程;比如大幅度削減教材內容、大幅度降低中小學教材的難度、留出大量空白讓教師自主設計課程;比如中小學同時設計了綜合課程;等等。這些完全套用西方課程設置的做法,盡管大方向是對的,但是卻完全忽略了我國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實際水平,似乎走得太急了點、也太快了點。一下子要求我們的教師都成為能夠獨立設計課程的專家、學者和研究人員,顯然是很不現實的,尤其對廣大農村地區的教師要求是過高了。

那麼,占全國大多數的廣大農村地區的教師隊伍的現狀是什麼呢?本書在《教師隊伍建設的困惑》一章曾有專門論述,其中有一係列翔實的數據和典型的事例佐證,這裏不再贅述。總體而言,西部教師隊伍整體上學曆合格率偏低,個人知識儲備不足,所以從事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都很有限,與東南沿海教師的素質、水平差距都很大。不要說獨立設計課程了,能夠把教材上的知識準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的,已經是好教師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實際上在西部農村小學,給學生讀錯字、寫錯字、甚至教錯知識的教師為數不少。前麵舉過的寧夏靈武市那位小學老師給學生教生字口腔的“腔”,領著學生讀拚音讀的是“腔”,最後落到漢字上卻是“空”。很多人聽了都會捧腹大笑,但是,那的確是發生在西部農村小學的真實事例。這樣的教師隊伍要搞課程改革,毫無疑問是有很大困難的。所以,作為國家級實驗區的靈武市,他們的課程改革是從教師隊伍的改革入手的。而其他實驗區則因為種種原因,或沒有、或不能這樣做,困難自然就更大了。

二、課程設計脫離了課程資源實際

這次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的經曆、經驗,強調課程和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的整合,強調對學生主動獲取信息、整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的培養,強調讓學生親曆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等等。這些理念都是對的,問題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辦學條件、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的辦學條件,有沒有這個能力為學生提供這些?實踐證明我們沒有這個能力。

據資料記載,國土僅33.8萬公裏、人口520萬的北歐“千湖之國”芬蘭,全國就有989個公共圖書館,平均5250人就擁有一個,人均占有圖書館的比例居世界首位。中央和城鄉政府聯合投資建立全國圖書館網絡服務,為所有人免費提供借閱全國各圖書館圖書的服務。各圖書館還可根據讀者的要求,利用全國圖書館網絡從其他圖書館借調圖書。當地圖書館主動為義務教育學校服務,每周還有流動圖書館免費到農村學校服務。如此完善周到的免費圖書館網絡服務,既保持了芬蘭人喜愛讀書的傳統,又能充分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根據教育部統計,平均每年每人從圖書館借閱20種圖書和音像製品。而在我國西部農村,即使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也隻是解決了校舍問題而已。學校的圖書館裏沒有幾本書,而且大都是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前的應時之書,幾乎找不到幾本能讀的書,計算機還很不普及,能上網的寥若星辰,老師也很少上網,學生就更少了,僅有的音像製品也大都是和教材有關的內容,學生並不感興趣。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主要途徑還是讀教材和聽老師講課,老師的教學仍然以“一本教材、一麵黑板、一支粉筆、一講到底”的傳統模式為主。很多學校校舍仍然很緊張,一個班五六十、七八十學生的仍為數不少。所以,所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就成了有形無實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