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也談“以人為本”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結束了,全國幾百萬考生“十年寒窗”的辛苦終於有了結果。考得好的學生終於可以長長地鬆一口氣了;考得不好的學生也已“無可奈何花落去”,隻好等到來年再考了,也隻能暫時鬆一口氣了。與此相對應的、全國幾百萬考生的家長,無論考得好的還是考得不好的學生家長,也無論高興的還是傷心的,也都或永久、或暫時把懸了好久的心重新歸了位。作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我衷心地祝願他們,祝願金榜題名的考生及其他們的家長,祝願他們取得的好成績;祝願落榜的考生及其家長,人生的旅途還很漫長,有成功也有失敗,關鍵是不要被失敗所打倒,人生的路其實可以有多種選擇,並非隻有高考一條路可走,高考成功也並非人生的成功。
上述感慨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有感而發。高考期間,我曾經聽到這樣一件事:某縣有一考生,考前突患闌尾炎做了手術,考生及其家長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要求為其設立特殊考場參加考試,有關部門不予批準,這位考生最終未能參加考試。這件事本來到此也就罷了,但是我又聽說這位考生原本很優秀,如果能參加考試,肯定是一名重點大學的學生。據說他在聽到有關部門沒有批準他申請的一瞬間,竟試圖用雙手撕裂自己的傷口,在家長的奮力阻攔下才未能成功。這件事聽來讓人震驚、更讓人深思。現在不是正在搞“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嗎?不是說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嗎?不是說要建立和諧社會嗎?各級領導不都在講以人為本、人文關懷、人性化管理嗎?不知道考生及其家長的利益是不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知道所謂的以人為本、人文關懷、人性化管理指的是什麼?實在讓人費解!有關部門向上級申請一下,說明理由,為一名考生設立一個特殊考場,派兩名老師監考又有何難?我想上級部門不會不批準的,因為這並不違反政策。關鍵是具體的工作人員和管事的領導怕麻煩,不想這樣辦。著名電影演員王誌文曾經作客“藝術人生”時,談到他走上藝術人生之初最讓他感動的一件事是:他當年高考的時候因為意外,不幸使一條腿骨折了,考試的當天,他的那條骨折的腿還牽引著,他的老師便專門為他設了一個考場,還專門為他特製了一個答題板,他是躺在特殊考場裏,一條腿牽引著,在兩名老師的監考下,手握鋼筆,在懸在頭頂的答題板上參加完當年高考的,就是那一年他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也就是那一次特殊考場的高考讓他特別感動,給他以後的藝術人生能夠不斷地克服困難、戰勝困難增添了不少的信心和動力。我不敢說就是這個特殊考場成就了一位明星,但是,這個特殊考場的確給這位明星的心裏留下了一生的感激和懷念,也許他一生所有的慈善之心也會由此而生。可惜上麵提到的那位考生沒有王誌文那麼幸運!也許因為這件事,他會產生更大的動力,立誌發奮圖強,來年他將考得更好;也許因為這件事,他會受到刺激,從此一蹶不振,今生不走進考場。兩種情況都有可能,誰知道呢?但願這位考生能經受得住考驗!
據說有關領導在聽到考生要撕裂自己傷口的時候,也曾親赴醫院看望,並口頭承諾來年他如果考上大學,政府將為他承擔上大學的學費。但願來年這位領導還在那個縣任職,也但願來年那位領導不會忘記自己的這個承諾!因為我想,這位考生來年再也經受不住打擊了,類似的打擊會給他的一生留下很大陰影的。同時也衷心地祝願我們的各級領導,不要老是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建設和諧社會、以人為本、人文關懷、人性化管理掛在嘴上,作為裝點門麵的招牌,而是要切切實實地落實在行動上,心為民所想,情為民所係,權為民所用,事為民所辦,這才叫真正的“以人為本”。
二、不公開分數就是新課程嗎?
2005年中考結束了。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數以千萬計的考生翹首等待著自己的考試成績。廣大實驗教師、校長,以及從事新課程實踐的教研人員,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期待著自己實驗的成果。是啊,三年了,他們反複體會著新課程的理念,不斷揣摩著新課標的精神,努力探索著新教材的教學方法,如今終於到了檢驗結果的時候,有誰不願意親眼看看自己辛勤耕耘的成果呢?分數終於出來了,然而,學生卻沒有拿到分數通知單,學校也沒有拿到學生成績冊,大家見到的是教育局公布在大門口的一份文件。文件上說: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今年實驗區的中考錄取實行等級製,考試分數不公開。於是,從事課程改革的教研人員愕然了!校長和教師茫然了!考生家長則憤然了!這好比果農新引進了一個果樹品種,他們從栽培、澆水、施肥到打藥,悉心嗬護了三年,到了收獲的季節,卻不讓他們看到成熟的果子。他們三年辛勤耕耘的成果是什麼?果子的大小、斤兩,他們不知道;果子的色澤、果麵,他們不清楚;更不要說親口品嚐果味了。他們能不感到失望嗎?
不公開分數,果真就是新課程嗎?我看未必。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中,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選拔與甄別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成長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這就是說,隻是要糾正“過分強調選拔與甄別的功能”,而並沒有否認考試有選拔與甄別的功能。事實上,考試曆來就分兩種:一是水平考試,一是選拔考試。以我國現階段的教育實際,中考毫無疑問屬於選拔性考試。據統計,2002年我國共有初中6.56萬所,在校學生6687.43萬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是58.3%,這意味著41.7%的初中畢業生被淘汰。而在大西北的許多貧困地區,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比例。也就是說,在西部貧困地區還有近半數以上的初中畢業生沒有接受高中教育的機會。中考屬於選拔性考試,是不爭的事實。有選拔,必然有甄別。目前,在我們還沒有找到更科學的甄別手段的情況下,考試分數仍然是主要的,甚至隻能是唯一的甄別手段。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來大家對高考一卷定終身的甄別手段有很大意見,高考製度改革卻隻是在命題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做調整,而以分數作為唯一錄取依據的製度始終不改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