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完衣服,拿破侖來到約瑟芬房裏,見她也早準備好了。約瑟芬41歲了,但她善於打扮,在一群宮廷貴婦們中間亭亭玉立,似妙齡少女般光彩照人。她戴著發圈,發型像路易十四時代流行的一樣,穿著連衣裙,披著繡有金銀間紋的白緞宮廷披風,渾身珠光寶氣,壓倒群芳。
早晨9點,教皇也起了聖駕去大教堂,他的一位隨從穿著繡有十字架的高跟拖鞋,舉著一個大十字架,令人見了好笑。過了兩小時後,皇帝皇後才登上金鑾駕。這是一輛四輪豪華馬車,鑲金鍍銀,光亮如鏡。上麵鋪有白天鵝軟墊,頂上雕有戴皇冠的帝國之鷹。盛大的護駕儀仗隊緊跟著前往聖母院。沿途街道由士兵築成了人牆,一路上鍾鼓齊鳴,禮炮不絕,50萬觀眾的歡呼聲不絕於耳。
來到大主教府,拿破侖與皇後相繼登上寶座。當皇後去上座時,為她護長袍的埃利莎、波萊特、卡羅利娜故意提前鬆手,使皇後差點栽倒在地。在皇座上,拿破侖想到當年的窮光蛋由於他的光榮建樹而青雲直上,不禁轉回頭感慨地對他的哥哥說:“約瑟夫,要是我們的父親看到今天,該多麼高興!”
登基的繁瑣儀式整整進行了4個小時。有趣的是,按常規給皇帝加冕本應由教皇來作,而拿破侖覺得他的皇冠不是上帝的賜予,而是用自己的劍拚搏出來的,所以,當教皇為他敷過聖油之後,他一把從祭壇上親自端起皇冠,像古代的愷撒大帝那樣戴在了自己的頭上。接著,他又把另一頂皇後的皇冠,拿起來戴在了約瑟芬的頭上。法蘭西的曆史上,從此有了第一位法蘭西籍的皇後。
當了皇帝的拿破侖,喜愛仗義疏財,饋贈好施。凡是他的老朋友,凡是在他政治、軍事生涯之初,在科西嘉也好,在布裏埃納也好,在瓦朗斯也好,在土倫也好,曾讓他感到滿意的人,都從他那裏得到了地位、名譽、頭銜、生活費。
有一次,拿破侖躊躇滿誌地舊地重遊,來到了他早年讀書的軍校布裏埃納市。他在參觀破舊不堪的舊軍校的時候,會見了他往年的幾位老師,並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問題。第二天一早,當拿破侖打聽到軍校附近的瑪格麗特大媽還活著的時候,他又驚又喜。他騎著馬飛奔到林子中央的一間茅屋前,然後翻身下馬,進了老人的家。老人年歲已大,視力不好。拿破侖見麵就道:“您好,瑪格麗特大媽。”
瑪格麗特一愣,沒有認出他是誰。
“您不想見到皇帝嗎?”拿破侖又問。“不,我的好先生,我想見得很哪!我已經準備了一小籃子的鮮雞蛋,這就要送去給布裏埃納夫人,然後在城堡裏設法見到皇上。”
“怎麼,瑪格麗特大媽,您沒有忘記波拿巴?”
“忘記?我的好先生,你認為能忘記這樣一個聰明認真,有時有點憂愁的小夥子?他對窮人始終是善良的。我不過是個農婦,但我早就說過,這個年輕人會有出息的。”
“他幹得不錯,是吧?”
“啊,當然不錯嘍。”
談話的時候,皇帝起初背朝著大門,可是後來,他漸漸靠近老人,當他站到她身邊時,外邊的光線照亮了他的臉,他開始搓起手來,並模仿著他早年到農婦家來的說話方式和嗓音說道:“快,瑪格麗特大媽!拿牛奶、鮮蛋來,我們都快餓死啦!”善良的老婦似乎在竭力回憶,她仔細打量眼前這個人。“啊,好極了!大媽,您剛才不是說得很肯定,能認出波拿巴的嗎?我們是老相識了,我們倆。”在拿破侖說這幾句話時,農婦跪到了他的腳下,他極其恭敬地將她扶起,對她說:“說真的,瑪格麗特大媽,我的胃口仍像小學生一樣好。您沒有什麼好東西給我吃嗎?”
高興得不知所措的老人趕緊給他拿來了雞蛋和牛奶。拿破侖把這些東西吃完,就遞給老人一包金幣說:“瑪格麗特大媽,您知道我喜歡付自己的膳食費。再見了,我不會忘記您。”拿破侖跨上馬背時,站在門檻邊的慈祥的老婦流著高興的眼淚喃喃地說,她一定為他向上帝祈禱。
拿破侖在離開布裏埃納返回楓丹白露之前,又叫市長列了一張當地市鎮最急需的東西的清單。他離去時還為貧困者和醫院留下了一大筆資金。
像這樣慷慨的布施還有過許多次。拿破侖的同學和許多戰友也都因他而富有起來。德·馬齊斯成了家具總管和侍從,他的兄弟掌管彩票,是個大財東;洛裏斯通,成了將軍和大使;拉裏布瓦齊埃爾和索爾比埃爾,當了炮兵總監;維拉索,任加爾省省長;奧鬆炮校校長泰伊將軍,當年很器重拿破侖,盡管現在已經衰老不堪,但還是當了梅斯城防司令;而陸軍軍需官諾丹成了閱兵監察,迪戈米埃一家不斷得到關照,無能的卡爾托也竟然被任命為萬塞納的統治者,並兼管彩票發行,“他當時在土倫前線”,拿破侖這樣說,總是意味著恩惠。富歇、馬爾蒙、維克托後來都受封元帥和公爵。朱諾也自封為阿布朗泰斯公爵,皇帝禦批予以認可。至於蓬泰庫朗,當年是他把拿破侖叫到救國委員會測繪局任職,將拿破侖從失望中挽救出來,波拿巴在當執政王之初就派人把蓬泰庫朗叫來:“從現在起,您是元老院議員。”拿破侖說。
“我才36歲,元老得40歲才行。”蓬泰庫朗說:“您賜我這個恩德現在還不行。”
“那您就去當布魯塞爾行政長官,或者是您覺得合適的某個大城市的行政長官,但您要記住,您是元老院的議員,到了歲數就來走馬上任。我想向您表明,我不會忘記您對我做的好事。”
過了不久,蓬泰庫朗因生計窘迫,到了不得不變賣祖傳土地的地步,他開始不敢求見皇上,最終還是壯膽去了。拿破侖知道他的情況後,神色嚴肅地問:“您落到這般地步有多久了?”
“陛下,有3個月了。”
“好吧,您去司庫那裏,在我文職賬單上開支,他會給您十萬埃居,算是您3個月的損失!”
艾勞戰役之後,正在俄羅斯戰爭全麵展開時,拿破侖聽說他在埃及的戰友貝托萊缺錢花。他當即給他寫信,送給他15萬法郎,“趁此機會聊表此心,不成敬意。”
甚至拿破侖的敵手也得到了意料不到的好處。前督政戈伊埃出任總領事。卡爾塔,自從帝國成立以來,曾公開鄭重地持反對立場。拿破侖讓他享受大臣的待遇,領取一萬法郎的退休金,外加一大筆“將軍薪金的欠款”。其實這隻是巧妙的借口,目的是不傷卡爾諾的自尊心。
那些曾對拿破侖造成痛苦的人也沒有受到他的報複。前部長奧布裏,曾革除拿破侖在炮兵的職務,他的遺孀照例享領年金。勒圖爾納,過去曾撤過拿破侖的職,反被拿破侖任命為盧瓦爾省省長,後來任審計法院推事之職。
在拿破侖看來,對於並非世襲而登帝位的人來說,應以寬大為懷、慈悲為本,他必須給人實惠方能根深葉茂,這倒是事實。但他也往往因此大手大腳,沒有個控製數目,盡管他對自己的開支,有時候甚至叫人想起他母親的吝嗇,但他喜歡開恩布施,以周濟賞賜為樂事。他不能忍受別人對他感恩戴德,總是把上門謝恩之人急忙打發走,仿佛故意抵製激動之情。他同別人一樣,感情太容易激動了,但他高人一頭,感情上也要與眾不同。
拿破侖對元帥、將軍、高級官員、大臣們,更是慷慨大方,賞賜無量。他們的年俸以及從皇家金庫那裏得到的額外獎賞,與拿破侖兄弟姐妹們的堆金積玉的巨大開支不相上下。拉紮爾、朱諾和拉普,總是錢不夠花,他們便向拿破侖訴放蕩荒唐之苦,拿破侖每次都為他們還清了債務。
他們都有了豪華的公館、別墅,個個都是百萬富豪,甚至包括那些與他分庭抗禮的人。克拉爾克將軍,曾為督政府充當暗探,監視過拿破侖的行動;達武,在埃及盡出壞主意;馬塞納,侵吞軍餉,簡直是江洋大盜;蘇爾特,無法無天,生活之闊氣,親王們都望塵莫及,可與帝王比高低。還有康巴塞雷斯、塔列朗、富歇、勒布倫也不例外;羅德雷、馬雷、達律,奢華程度雖稍遜一籌,但這些人都享盡了榮華富貴。
拿破侖要求他們要有高門鼎貴的豪華氣派,一方麵能使他的統治大放異彩,向歐洲乃至世界炫耀帝國繁榮昌盛,另外還可以使法國的工業、商業、人民生活從中得益,進而使全國物阜民康。欣欣向榮。
五、兵進維也納
1803年春,大部分英國資產階級竭力要求阻止拿破侖控製法國的舊殖民地。
拿破侖原以為,英國已經不會幹預歐洲的事務,最終同意他在陸上的霸權。但他突然發現,事情並不是這樣,要英國對拿破侖在歐洲的所作所為不聞不問是辦不到的。
複雜的外交談判開始了。雙方都不想而且也不可能讓步,雖然英國並不是已經充分準備好再次投入最危險的戰爭,況且初期還沒有盟國,法國在當時同歐洲的所有國家都訂立了和約。
1803年2月18日,拿破侖在土伊勒裏宮接見英國大使威特渥特時,演出了大發雷霆和進行威嚇的場麵。他談到了法國的強大,談到如果英國敢於發動戰爭,那將是一場“殲滅戰”,說英國對盟國的指望會落空,奧國作為一個大國已經“不再存在了”。他講話時盛氣淩人,大喊大叫。對此,威特渥特在給自己的上司外交大臣霍克斯貝公爵的信中說:“我覺得與其說是在聽歐洲一個最大國家的首腦講話,不如說是在聽一個龍騎兵上尉講話。”恫嚇一下英國,從而防止戰爭,以便繼續統治歐洲,這個念頭一直沒有離開拿破侖的腦子。但是這回他卻棋逢對手了。當時在許多方麵有著嚴重分歧的英國資產階級和貴族都一致認為,不能容忍歐洲隸屬於獨裁者拿破侖,對拿破侖恫嚇的回答是加強擴充海軍,大力進行備戰活動。
1803年5月初,威特渥特離開巴黎,然後拿破侖同英國的戰爭就開始了。戰爭剛一開始,曾同法國打過9年仗的威廉·皮特複出,重新領導了英國政府。
他決定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拿破侖在英國海岸登陸。拿破侖首先占領了整個漢諾威,這是英國國王在德國的一大塊領地。接著他命令占領了還沒有法軍的南意大利的一些據點。他命令荷蘭和西班牙提供海軍和陸軍來援助法國。同時,他馬上下令在一切附屬地區沒收英國商品,逮捕居住在法國的英國人,決定把他們一直拘留到同英國簽訂和約為止。最後,他開始在布倫(在英吉利海峽附近,隔海就是英國)建造龐大的軍營。在那裏集結了準備在英國登陸的大軍。
在開戰後的頭幾個月,英國人還在嘲笑拿破侖的登陸計劃。但自1803年底,特別是在1804年,英國人已經不敢嘲笑了。英國從1588年迎戰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以來,從來都沒有這樣驚慌失措過。拿破侖在巡視法國西北部的港口和沿海城市時,向商業中心的居民描繪了將要戰勝曆史上的長期競爭者的光輝前景。英國政府收到了關於拿破侖大規模擴軍備戰的令人膽寒的消息,決定必須采取最堅決的措施。既然這個人在1798年能夠率領一支強大的艦隊和軍隊繞過在整個地中海上追趕著他的英國海軍,並能順利地在埃及登陸,同時順路占領馬耳他島,那麼他實際上也可以利用在地中海罕見的而在英吉利海峽卻很常見的濃霧。
拿破侖以布倫軍營和埃塔普勒為主要前進基地,以布倫以北的安布裏陶斯和溫麥爾及布列斯特為3個輔助基地。其中,馬爾蒙駐烏得勒支,布魯日駐達武軍,聖奧梅爾駐蘇爾蒙軍,蒙特勒伊駐內伊軍,布列斯特駐奧熱羅軍,布倫駐布律克斯海軍中將指揮的軍隊。
為了配合法國陸軍登陸,拿破侖還嚴令在法國南方土倫港的維爾納夫艦隊突破英國納爾遜艦隊的圍困,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在加的斯與盟國海軍西班牙艦隊會合,設法引誘英國艦隊前往西印度群島,或在外洋上捉迷藏,然後其中主力艦趕到法國西海岸與以布倫為中心的法國大軍會合,為進軍英國的法艦護航,掩護法軍穿越英吉利海峽。
拿破侖自認隻要法國陸軍登上英格蘭和愛爾蘭,勝利必定在手。他所選定的重要攻擊地點是英格蘭北部,而以在愛爾蘭登陸為輔助方向。他認為,隻要占領一個地方並立穩腳跟,法國就能取勝。
正當拿破侖對維爾納夫的艦隊望眼欲穿、雄心勃勃地準備渡海作戰的時候,歐洲大陸格局在英國的導演下又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英國以巨大的代價與俄、奧結成同盟,並且還準備拉攏普魯士參加。這樣,歐洲的四大君主國又聯起手來對付拿破侖,形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
拿破侖從戰爭開始時徹底調整了軍隊的建製。為了區別於其他遠離的衛戍部隊和占領軍軍團,開往奧地利的軍隊叫做大軍。大軍分成7個軍團,軍團由拿破侖加冕後提升為元帥的那些最優秀的將領指揮。
7個軍團共有18.6萬人。每個軍團都有步兵、騎兵、炮兵,以及所有軍隊必須設立的機關。拿破侖的想法是要使每個軍團本身都成為一支獨立的軍隊。主要的炮兵和騎兵隊伍不隸屬於某一個元帥,不編入這7個軍團,而單獨組成特種部隊,由皇帝本人直接指揮。例如被拿破侖任命為騎兵隊司令的繆拉元帥隻是他的助手,是他的命令的傳達者和執行者。騎兵隊擁有4.4萬人。拿破侖可以在他認為必要的時候用整個炮兵隊和騎兵隊來支援某一個軍團。
皇帝的近衛軍與7個軍團、炮兵、騎兵完全無關,它是單獨存在的,由特別選拔出來的7000人組成。近衛軍包括幾個團的步兵擲彈兵和步兵狙擊兵、騎兵擲彈兵和騎兵狙擊兵、兩個騎兵憲兵連、一個在埃及募集來的近衛騎兵連以及一個意大利營。因為拿破侖不僅是法國的皇帝,而且是他所占領的北意大利和中意大利的國王。
拿破侖非常注意物色指揮人員,他會毫不猶豫地授予還不夠40歲的軍官以將軍證書。他的一些部下在當上元帥時隻有三四十歲。在拿破侖提升軍官的過程中,年輕被看做是積極的因素。
拿破侖指揮的蘇爾蒙和拉納的軍團與繆拉的騎兵隊渡過了多瑙河,突然出現在麥克的後方。一支軍隊發現危險後,趕緊向東逃去,但大部隊軍隊被內伊趕進要塞。麥克四麵被困。當時還有機會可以撤退,但麥克上了拿破侖派去的奸細的當,他們混在麥克的身邊一再向麥克說,應當固守陣地,拿破侖很快就會撤,因為巴黎發生了反對拿破侖的起義。當麥克表示不相信的時候,他們就向法軍軍營通風報信,於是軍營就用印刷機印了一期載有巴黎發生革命的假消息的巴黎報紙專號。他們把報紙交給了麥克,麥克讀了這份報紙,也就放心了。
10月15日,內伊和拉納元帥強奪了烏爾姆周圍的高地,麥克陷入了絕境。拿破侖派去一名軍使要求麥克繳械投降,並警告說。假如他攻下烏爾姆,任何人都不會得到寬恕。1805年10月20日,麥克把殘存部隊連同所有的彈藥、大炮、軍旗以及烏爾姆要塞都交給了勝利者。拿破侖把麥克釋放了,把投降軍隊的士兵送到法國去做各種工作。過了不久,拿破侖得到了一個消息,說繆拉又俘虜了在烏爾姆要塞投降以前僥幸逃走的8000人。
在烏爾姆遭到屈辱的慘敗以後,第三次反法聯盟實際上已經在這次戰爭中宣告失敗了,不過在奧軍和俄軍司令部裏,隻有很少的人立即意識到這一點。
法軍繼續迅速向維也納推進。
為了徹底擊敗奧地利,拿破侖決定占領維也納。通往奧地利首都的戰略走廊有兩條:一條是多瑙河穀。另一條是波河河穀。拿破侖在l796年和1797年的戰役中,曾成功地取道波河河穀進軍維也納。而1800年擊敗梅拉斯的馬倫哥之戰也是在這兒進行的。為了防止他沿這條戰線再次進軍,奧地利集結了一支95萬人的部隊據守阿迪傑防線,由奧地利最優秀的軍事將領、34歲的查理大公指揮,就政治意義而言,由於奧地利希望收複倫巴第,所以波河流域對於奧地利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地區。為了阻塞多瑙河穀這條戰略通道,奧軍在巴伐利亞邊境還集結了另外一支6萬人的部隊,由缺乏實戰經驗的費迪南大公指揮。費迪南大公僅有24歲,而他的參謀長卻是53歲的老將麥克。
奧軍的作戰計劃是:查理大公迎戰法國的意大利軍團,該軍團當時正據守著阿迪傑防線即維羅納至阿迪傑河與波河會合處一線。
拿破侖的主要目標是在俄軍到達之前進攻多瑙河穀裏的費迪南大公:但同時又要設法牽製住波河河穀的查理大公,不讓他增援多瑙河戰線。8月23日,他決定實行500英裏急行軍,把整個大軍團17.6萬人從海峽沿岸轉移到多瑙河這邊來。同時還請已退休的47歲的馬塞納元帥出山,要他指揮6.5萬人的意大利軍團,在維羅納戰線對抗查理大公。
拿破侖思維敏捷,作戰從不浪費一分鍾。他所采取的第一個措施不僅是軍事性的,也是政治性的。為了確保普魯士在未來的戰爭中持中立立場,他於8月24日派他的宮廷大總管迪羅克將軍前往柏林,與普魯士國王就一項密約進行了談判。作為交換條件,他願意將剛兼並的漢諾威割讓給普魯士。接著,他又以個人名義寫信給巴伐利亞、巴登和符騰堡三位選侯等人,對他們威逼利誘,他們勉強接受了他的結盟要求。
這樣,他就獲得了用他們的領土作戰場的權利,而且還為自己的軍隊弄到了4萬援軍。
處理完外交領域事務的當天,拿破侖就要求貝爾蒂埃命令5個獨立騎兵師(約2.1萬人)向萊茵河平行推進,這些師將構成大軍團的前衛。8月26日,拿破侖指示貝爾蒂埃向大軍團下達進軍命令。大軍團從海峽沿岸到萊茵河邊的行軍,全程375英裏,是曆史上偉大的戰略機動之一。
9月4日,拿破侖離開布倫前往馬爾梅鬆。大軍團已經出發,除奧熱羅軍外,其他各軍到9月26日均已抵達萊茵河前線。
9月24日清晨,拿破侖離開巴黎,兩天之後到達斯特拉斯堡,在那裏找到了他的近衛軍。此後,他便把他的大本營依次移向路德維希堡、格蒙德、阿倫和諾德林根,並於10月8日,在多瑙沃爾特渡過多瑙河。
現在,拿破侖的大軍團全都到達或渡過了多瑙河。法軍已橫跨在奧軍交通線的兩側,這時戰鬥還未開始,但法軍卻已贏得了戰前的主動權。
奧軍沒料到法軍如此神速地包圍了右翼,其統帥麥克陷入了絕望之中。按照他的部署,奧軍仍然向西麵對著伊勒河,期望法軍會從這個方向出現,而其右翼,金邁爾軍正守衛著烏爾姆和多瑙沃爾特之間的多瑙河。
在法軍繆拉部的打擊下,10月8日,金邁爾被迫往南撤退。繆拉在到達韋爾廷頓時,恰與增援的奧軍勞伯格師相遇。此時,繆拉迎頭發起衝鋒,打退了這支部隊,並俘敵3800人。貝爾納多特指揮的第一軍接著追擊金邁爾。10月12日,駐軍進入慕尼黑,並把金邁爾從瓦塞堡攆過了萊茵河,使其遭受了慘重損失。
現在,麥克的5萬人被逼退到了烏爾姆附近。拿破侖這個大章魚的觸手正向他逼近。法軍馬爾蒙部已南進奧格斯堡,接著又西進控製了烏爾姆之南的伊勒河山脊。達武的第三軍是預備隊,蘇爾特的第四軍已抵蘭茨貝格的萊茵河穀,並將切斷烏爾姆與南部的交通線。拉納的第五軍和內伊的第六軍沿多瑙河西岸向西挺進烏爾姆,從而完成了對烏爾姆的合圍。
在亞貝克,內伊的一個師與奧軍發生激戰,俘虜奧軍3000人,而魏尼克帶兵突出重圍,於18日到達幹諸德林根附近。這時拿破侖派繆拉的騎兵猛力追趕並在此地將其包圍。魏尼克最後不得不率8000人投降。奧軍費迪南大公則率幾百名騎兵倉皇逃到了波希米亞。
麥克的另一個師在斯潘根指揮下向南突圍,但法軍蘇文特在梅明根攔截了該師,蘇爾特俘敵5000人並繳獲大炮10門。奧軍傑拉齊赫軍6000餘人在合圍之前,已向南逃往福拉爾貝格。
10月16日,法軍炮轟烏爾姆。拿破侖同時向麥克招降。拿破侖威脅說,若不投降,奧軍就會落到雅法土耳其守軍的下場。其實拿破侖此時也急於解決戰鬥,因為他的給養已全用光了。3天之後,麥克決定投降。20日上午,烏爾姆的全部守軍,計有16位將軍,33萬名官兵和60門火炮,列縱隊從拿破侖麵前走過,並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在烏爾姆之戰中,法軍僅有500人陣亡,1000人受傷。拿破侖自己總結說,他的這次勝利是靠士兵的雙腿,而不是靠他的刺刀贏得的。
拿破侖在烏爾姆之戰殲滅了麥克的主力之後,乘勝進軍,於11月14日進入了維也納。奧皇及其朝臣則逃到了摩拉維亞的首都布爾諾。
在布爾諾以東13英裏處,有一個小村名叫奧斯特裏茨。
為了偵探俄軍實力,拿破侖派其侍衛長薩瓦晨打著休戰旗來到奧爾莫茨,借此清晰地了解了俄奧聯軍的意圖。
拿破侖開始為決戰而進行最後的實力集中。貝爾納多特的第一軍和達武的第三軍分別被召回。
到11月30日為止,法軍已在布爾諾集結了65萬人,而與之對抗的俄奧聯軍則達82萬人,其中俄軍52萬人,奧軍3萬人,分別由俄皇亞曆山大和奧皇弗朗西斯親自指揮。
12月1日,拿破侖將全軍沿一條叫做戈爾德巴赫的沼澤小河的右岸向東展開,其正麵寬6英裏。該陣地距布爾諾以東6英裏,並處在布爾諾與奧斯特裏茨村中間。法軍陣線的左翼是桑屯,那裏有一隆起的圓丘可作倚托。法軍的右翼在特爾尼茨的正南,其間有連串的湖泊和沼澤地可為護衛,但法軍陣線的中部卻處在一個地形起伏的高地的控製之下,這個高地叫普拉岑,被俄奧聯軍據守。
在桑屯圓丘與蓬托維茨之間是拿破侖所設的指揮部所在地。拿破侖站在高丘上,可以看到戈爾德巴赫河穀和對岸的普拉岑高地。
俄奧聯軍方麵,總指揮是60歲的庫圖佐夫。根據俄奧兩國皇帝製訂的協定書,兩國皇帝前幾天會晤時,已一致接受庫圖佐夫的參謀長奧地利將軍魏羅特爾提出的計劃。該計劃認為拿破侖敗北無疑,並且戰敗後會退至維也納,因而按計劃是牽製法軍左段,聯軍主力則迂回拿破侖右翼,並切斷法軍退往維也納的交通線。
實際上,拿破侖即使戰敗了,也不會退至維也納,他會選擇退向波希米亞,因為那裏可以為他提供一條更為方便的退路直達萊茵河。魏羅特爾的計劃遭到庫圖佐夫和其他俄軍將領強烈反對,但他們的意見未被采納。
12月1日夜裏,拿破侖騎馬沿著前線巡視了野營部隊。他注意到了敵軍的營火集中在普拉岑高地的後麵和利塔瓦河穀。這進一步證實了他的預測:敵人將試圖迂回其右翼。當他從士兵行列中穿過時,士兵們點燃用鋪草做成的火炬為他照路,“皇帝萬歲!”的歡呼聲響徹河穀。說也奇怪,敵軍竟把這一舉動看成是法國軍隊為掩護退卻而采取的一種欺騙行為。
12月2日淩晨,奧俄聯軍開始前進。他們分為6個縱隊:北麵的2個縱隊由巴格拉吉昂親王和列克敦斯坦親王統率,他們橫跨布爾諾——奧斯特裏茨大道兩側,負責攻擊由拉納的第五軍和貝爾納多特第一軍據守的法軍陣線,在這兩個縱隊之後充當預備隊的是康斯坦丁大公指揮的俄國近衛軍。
在中部,柯羅華特指揮的奧軍25萬人負責進攻在柯貝尼茨的蘇爾特軍。聯軍的主攻方向在普拉岑高地以南,承擔這一任務的3個縱隊共33萬人,由俄軍將領布霍夫登指揮。他們負責進攻戈爾德巴赫河畔的蘇爾特軍的南段,該處現為萊格朗師所據守。
俄奧聯軍開始發起進攻時,由於數量上占優勢,作戰取得一定進展。法軍從特爾尼茨和佐克爾伐茨科被逐退到馬克斯多夫和屠拉斯。拿破侖隨即命達武的第三軍向俄軍左翼進行反衝擊,結果俄軍傷亡慘重,被逐退到戈爾德巴赫河。在普拉岑高地的庫圖佐夫,此時本應留在高地控製全局,他卻隨柯羅華特軍去進攻法軍中段防線,這給拿破侖造成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12月2日,當鮮紅的太陽普照奧斯特裏茨大地時,拿破侖從望遠鏡中看到普拉岑高地幾乎已無俄軍防守。他立即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決心來個中心開花,占領敵人放棄的中央高地。他馬上命令達武的中鋒部隊出動兩個師占領了中央高地,從而將敵軍攔腰切成了兩段。科特華特縱隊在前進中遭到側翼攻擊,秩序大亂,四散潰逃。當時的沙皇亞曆山大一世與俄軍總司令及其司令部正好在科特華特縱隊的後麵,由於科特華特部隊的潰散,因而失去了對部隊的控製。與此同時,拉納在北段成功地擊退了巴格拉季昂的攻擊,並和貝爾納多特及貝西埃爾的近衛軍重騎兵向敵人發動猛烈進攻。此時,拿破侖軍在內線,可以任意增援任何戰場部位:而俄軍則在一條不規則的外線,彼此處於分割狀態,局勢開始對法軍有利。沙皇和庫圖佐夫意識到處境危險,於是命令俄軍奪回普拉岑山,但幾次攻擊都失敗了。拿破侖利用局部的壓倒優勢及居高臨下的地位發動反擊,將敵軍包圍並追至狄爾尼茲和察特卡尼之間半結冰的湖泊上。湖泊的冰麵被法軍炮火擊碎,致使敵軍整團整營地淹死,或者被擊斃,僥幸逃生者也成了俘虜。其狀態之慘烈,目不忍睹。
經過數小時的激戰,聯軍死傷33萬人,損失168門大炮,全軍潰不成軍,事實上已被消滅。俄皇回天乏力,加上庫圖佐夫受傷,險些當了戰俘,僥幸向東逃遁。當晚,奧皇弗朗西斯建議休戰。第二天雙方和談。12月27日,法奧簽訂了《普萊斯堡和約》,俄軍撤出戰場,第三次反法同盟由此告終。根據《普萊斯堡和約》,奧地利承認法國對皮埃蒙特、熱那亞、巴馬等意大利地區的占領;承認拿破侖為意大利國王,並把威尼斯、伊斯特利亞、達爾馬提亞交給意大利王國;承認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為王國,巴登為公國。《普萊斯堡和約》約束了第三次反法同盟,並導致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的終止。1806年8月,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宣布取消帝國和廢除德意誌皇帝稱號。從此以後,歐洲這個最古老的封建皇國不僅在事實上,而且在名義上也不複存在了。
奧斯特裏茨戰役是拿破侖一生獲得的四十餘次勝仗中最光輝的一次勝仗,也是拿破侖軍事生涯巔峰上的一篇傑作。這次戰役是在拿破侖直接指揮下取勝的,從始至終體現了拿破侖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拿破侖在敵強己弱的形勢下侵入異國作戰,進行了傑出的外交活動。拿破侖本來準備的是對英戰爭,後來依據情況變化揮師東向,進行了曆史上一次大規模的近代意義上的分進合擊戰略大行動。其軍隊的行軍、後勤保障等等都組織得十分精彩。在戰役進行過程中,拿破侖善於隨機應變,及時敏銳地發現敵人的失策並以閃電般的速度加以利用,給敵人以沉重打擊。這是奧斯特裏茨戰役取勝的重要原因。盡管他的軍隊在數量上處於劣勢,但仍能保持著一支適當的預備隊來左右戰局,並在敵軍潰退時給予猛烈的追擊,給敵人以殲滅性的打擊。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確實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把它稱之為拿破侖的軍事傑作,確實是當之無愧的。
六、稱霸歐洲
拿破侖回到巴黎,自然又受到法國臣民們瘋狂的歡迎。為了慶祝自己在奧斯特裏茨戰役的輝煌勝利,拿破侖下令建造“凱旋柱”。經約5年的修築,這個凱旋柱終於在1810年建成。該柱用拿破侖從戰場上繳獲的敵方大炮炮身熔鑄而成,高約44米,直徑有3米多。柱身上精細地雕刻了螺旋形狀的花紋,角上裝飾著4隻展翅飛翔的雄鷹,柱子的頂端雕有拿破侖叱吒岡雲的圖像。
拿破侖感到經過奧斯特裏茨戰役後,自己可以與曆史上的愷撒大帝及亞曆山大平起平坐了。他要讓曆史記住這個戰役。
奧斯特裏茨之戰後,歐洲大陸也暫時沉寂下來,但不久,普法關係卻日趨緊張。由於貝爾納多特在進軍多瑙河時,未經允許即穿越了普魯士的安斯巴赫公國曾使普魯士當局甚為憤慨,幾乎導致普魯士參戰,僅由於拿破侖賄以漢諾威才勉強無事。但奧斯特裏茨之戰結束後,拿破侖在與英國談判時,又空前狡詐地提出將漢諾威歸還給英國。這種口是心非,兩麵三刀的做法於1806年7月底傳到普魯士政府的耳朵裏,使普魯士當局十分憤怒。在柏林,反法情緒高漲,幾乎到了威廉三世在8月9日被迫宣布總動員時的程度。
8月25日,威廉三世召集了一個軍事會議,決定成立兩個軍團,分別由不倫瑞克公爵和霍恩洛厄親王指揮,還有一個獨立軍由呂歇爾將軍指揮,兵力總計達13萬人。
9月5日,拿破侖在獲悉普軍集結並向其南部移動的情報,戰爭即從那一天開始,拿破侖宣稱第一槍是普軍放的。當時法軍大軍團已通過人煙稀少的圖林根山林而向北推進。10月8日,蘇爾特的前衛與陶恩齊恩的薩克森師在霍夫遭遇。法軍將薩克森師逐退到北麵20英裏的施萊茨,在那裏又碰上貝爾納多特的前衛。在法軍的前後夾擊下,薩克森師損失慘重。